賀 濤,聶小蓮,馬彩云
(1.榆林市第一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第四醫(yī)院(星元醫(yī)院)檢驗科,陜西 榆林 719000)
腎上腺皮質疾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按其病變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球狀帶、束狀帶和網(wǎng)狀帶的異常,球狀帶病變可引起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束狀帶病變可引起Cushing綜合征,網(wǎng)狀帶功能異??蓪е滦怨δ苷系K,此外還可引起Addison?。丛l(fā)性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非功能腺瘤以及腎上腺皮質間葉腫瘤等,其中Cushing綜合征最為常見,它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腎上腺分泌過多糖皮質激素(主要是皮質醇)所致,多見于中青年人,尤以女性多見。本文主要探討生化檢驗在腎上腺皮質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因腎上腺皮質疾病入住我院的64位患者,男性22例,年齡(24~38)歲,平均(32.1±4.6)歲,病程平均(1.5~3.2)年;女性42例,年齡(18~46)歲,平均(34.6±5.8)歲,病程平均(1.2~4.5)年。其中Cushing綜合征38例,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8例,Addison病12例,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6例。
1.2 實驗方法 按照檢驗方法的不同,將64位患者分為兩組:生化檢驗組(n=38)和常規(guī)檢驗組(n=26)。生化檢驗指的是測定血漿醛固酮、24 h尿17-羥皮質類固醇和24 h尿酮固酮,而常規(guī)檢驗指的是測定血糖(Glu)、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內生肌配清除率(Cer)、尿酸(Ua)、鈣(Ca)、磷(P)、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總膽紅素(TBI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鉀(K)、鈉(Na)、氯(Cl)、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等一般指標[1]。所有樣品均采用HITACHI(日立)公司生產的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應用改良終點法[2]進行分析。
1.3 生化檢驗方法
1.3.1 血漿醛固酮(ALD)測定 酮固酮是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合成和分泌的類固醇激素,分子量為360.4,是調節(jié)尿液電解質排泄的有效因子,臨床上與很多腎上腺疾病有關。血漿ALD的分泌呈現(xiàn)清晨高、晚上低的晝夜變化節(jié)律。此外也與體位、輸入液體有關,直立位時血漿ALD可達260~550 pmol/L,靜脈輸入鹽水時,則可降到200 pmol/L。健康人在正常攝鹽時,ALD的參考值為36~830 pmol/L。在原發(fā)性、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及口服避孕藥的患者中,血漿ALD分泌增多。而在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及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中,血漿ALD減低。Addison病、選擇性醛固酮減少癥、先天性醛固酮減少癥時血漿ALD也降低,此外服用某些藥物,如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可樂寧、甘草和肝素等以及過多輸入鹽水也可以導致血漿ALD濃度降低。
1.3.2 24 h尿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S)測定 經(jīng)肝臟滅活后的17-OHCS大部分通過尿液排出,排出量可占每日尿皮質醇排出量的30%~40%。成人24 h尿17-OHCS的參考值為22~82μmol/L(3~8 mg/dl)。Cushing綜合征患者的尿17-OHCS排出量增加;在某些腫瘤如腎上腺皮質非功能腺瘤以及腎上腺皮質間葉腫瘤患者中,尿17-OHCS排出量也增加;而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患者,尿17-OHCS排出量減少。
1.3.3 24 h尿酮固酮(ALD)測定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如腎上腺醛固酮瘤、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分泌醛固酮的異位腫瘤等以及繼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可見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腎病綜合征、腹水性肝硬化、Bartter綜合征、腎血管性高血壓、腎素瘤等)的患者都會出現(xiàn)尿ALD排泄增多。而在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如Addison病中,24 h尿ALD可降低甚至消失;在選擇性酮固酮減少癥中,尿ALD排泄減少;Cushing綜合征的患者,尿ALD排泄常為正常。
1.4 觀察指標 常規(guī)檢驗組的化驗結果包括Glu、AST、ALT、CER、Ua、Ca、P、TG、TC、TBil、HDL-C、K、Na、Cl、TP、ALB、BUN的濃度;生化檢驗組的化驗結果包括24 h尿酮固酮、24 h尿17-OH皮質類固醇和血漿醛固酮的濃度。
1.5 評價標準 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相一致則為檢驗有效,不一致則是檢驗無效。
生化檢驗組38例中36例檢驗有效,2例檢驗無效,有效率為94.7%;常規(guī)檢驗組26例中19例檢驗有效,7例檢驗無效,有效率為73.1%(見表1)。經(jīng)t檢驗發(fā)現(xiàn)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可以認為生化檢驗在腎上腺皮質疾病的診斷中具有更好的指示作用。
表1 兩組有效率比較(例)
腎上腺皮質疾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然而其實驗室診斷并不具有特異性,因此選擇一種相對特異的檢測方法就成為檢驗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有人將生化檢驗應用于本病的診斷,發(fā)現(xiàn)生化檢驗具有更好的指示作用[3]。本研究的結果(組間比較P=0.03)也充分說明生化檢驗較常規(guī)檢驗具有更好地提示腎上腺皮質疾病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臨床生化檢驗工作中,只有對分析前檢驗質量進行良好的控制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4]。檢驗質量必須從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個部分來控制,并且制定較明確的控制措施和嚴格的操作規(guī)程[5]。儀器、試劑及樣本質量的改變都可能導致生化檢驗的失敗[6]。因此應該從規(guī)范檢驗人員操作水平和建立健全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兩方面來保證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7]。
綜上所述,在對分析前檢驗質量進行良好控制的前提下,生化檢驗的有效率達到94.7%(常規(guī)檢驗只有73.1%),因此,筆者認為生化檢驗較常規(guī)檢驗在腎上腺皮質疾病診斷中的作用顯著,可以作為腎上腺皮質疾病的例行檢查。
[1]賈利軍.常規(guī)生化檢驗的室內質量控制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3):95-96.
[2]黃 健,張劉冬.改良終點法在臨床生化檢驗中的應用探討[J].海南醫(yī)學,2010,21(22):46-47.
[3]叢洪財.淺析95例腎上腺皮質疾病中的生化檢驗[J].科技資訊,2010,33:223.
[4]李明偉,張 軍,王樹清,等.臨床生化檢驗質量控制工作體會[J].慢性病學雜志,2010,2(6):521.
[5]秀措吉.分析前檢驗質量控制的探討[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0,40(1):52.
[6]武小櫻,郭友成.導致生化檢驗檢測失敗的原因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12:3865-3866.
[7]周林華,鄧德耀,劉春林,等.生化檢驗錯誤結果的處理方法[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6):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