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忠
某市人民西路于2010年8月4日開工。道路設計是在原有道路上修筑加鋪層,加鋪層結構為5 cm厚AC-16+4 cm厚AC-10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過程中道路右側同時進行燃氣管道的頂進施工。工程于2010年10月14日竣工,10月16日發(fā)現(xiàn)K0+280處面層有隆起現(xiàn)象,經現(xiàn)場開挖后發(fā)現(xiàn)瀝青面層與原有路面結構層之間及原老路面加鋪層下均有泥漿充填現(xiàn)象,充填厚度0 cm~4 cm,充填面積約10 m×65 m,部分新鋪瀝青面層有泥漿侵入現(xiàn)象(見圖1~圖3)。
圖1 新老路面結構層部位泥漿充填與泥漿侵入
圖2 原老路面加鋪層底部泥漿充填
圖3 泥漿充填較厚處達4 cm
發(fā)生相關問題后,對于泥漿來源及泥漿充填原因一直較難認定。為此,主管部門組織相關專家及現(xiàn)場施工人員進行分析。11月13日,14日,在聽取現(xiàn)場施工人員施工過程的介紹后,現(xiàn)場參與人員認為工作分兩步走:第一步查明泥漿來源,以明確泥漿形成原因。第二步結合現(xiàn)場施工人員了解的路面變化情況,采用鉆芯等方法確定全線路面結構層是否存在泥漿充填。兩部分工作同時進行。
第一步工作:首先需明確K0+280附近是否存在地下管道或燃氣管道等穿越路面的情況,為此采用地質雷達進行掃描(見圖4);其次從泥漿來源入手,沿泥漿來源方向進一步開挖(見圖5),同時結合鉆芯確定泥漿充填范圍,共鉆芯8個。
第二步工作:在現(xiàn)場施工人員掌握的可能異常情況的路段進行鉆芯取樣,同時適當隨機鉆芯,以確定路面其他部位結構層是否存在泥漿充填情況。鉆芯位置分別為K0+370處路面中心線位置,K0+595右邊靠近路緣石位置及第一車道路面標線處位置,K0+624處路面中心線位置(見圖6)。
圖4 現(xiàn)場地質雷達掃描
圖5 沿泥漿來源方向現(xiàn)場開挖面層
圖6 人民路右側其他鉆芯取樣位置示意圖
1)地質雷達掃描結果表明:K0+280前后20 m范圍內無地下管線穿越;
2)現(xiàn)場開挖路面結果表明:泥漿在K0+280路面中線處向下向右延伸,來源方向為燃氣管道頂管施工的人行道方向;
3)其他部位路面鉆芯表明:K0+595處靠近路緣石部分因燃氣管道頂管施工時存在冒漿現(xiàn)象,路面結構層有泥漿充填現(xiàn)象,面積范圍約3.5 m×5 m。其他鉆芯位置未發(fā)現(xiàn)泥漿充填現(xiàn)象。
針對K0+280處泥漿充填原因進行討論。經過與會專家的分析討論,基本形成以下意見:
1)經對K0+280處地質環(huán)境、使用歷史、施工過程、現(xiàn)場開挖情況以及泥漿可能產生原因分析得知此處充填泥漿量較大,因車輛反復荷載導致路面地基翻漿現(xiàn)象難以出現(xiàn)如此數量的泥漿,泥漿充填原因應是外力所致。
2)從泥漿來源方向分析,其來源方向應是燃氣管道頂管施工的右邊人行道位置處,而此處近段時間只有燃氣管道頂管施工。按照頂管施工單位介紹,頂管施工壓力為0.8 MPa~1.5 MPa,其壓力遠大于因路面車輛荷載在地基處形成的應力,具備因高壓導致泥漿充填路面軟弱結構層的條件。
3)人民西路K0+280處原地基存在一處較為疏松的地層或該處有遺留老化細小管線,導致該處在高壓下形成泥漿通道。原路面加鋪層及新老路面交接處粘結較弱,泥漿沿軟弱面擠入結構層,并在重力作用下沿路面縱斷面向低處沿軟弱面擴散。壓力消散后泥漿在結構層充填。這種地質條件較為特殊,在全路段不存在示范意義。
通過現(xiàn)場勘查并進行分析及對周邊條件與泥漿來源及施工過程的分析,得出泥漿充填的原因是由燃氣管道施工引起的。
[1]孫 凱.地震災后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瀝青加鋪技術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23):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