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喜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450)
伊布利特作為一種新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自應用臨床以來表現(xiàn)出快速、有效的轉復房性心律失常效果以及獨特的低不良反應,使藥物復律治療多了一種選擇。2009年 6月 ~2010年 10月,我們采用伊布利特治療 12例新發(fā)心房撲動(房撲)、20例心房纖顫(房顫)患者,療效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房性心律失?;颊?32例,男 19例,女 13例;年齡(61.2±6.9)歲。其中房撲 12例,房顫 20例。5例患者曾靜脈應用胺碘酮治療未成功。入選標準:有明顯癥狀并至少有兩次心電圖證實為房撲、房顫,且此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 <90 d。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②心功能Ⅲ級及以上者;③病竇綜合癥或心率 <50次/min;④Ⅱ度及以上房室傳導阻滯;⑤QTC>0.44 s或有尖端扭轉室速發(fā)作史;⑥BP<90/50 mmHg或 >180/110 mmHg;⑦低鉀血癥:血鉀 <4.0 mmol/L。
1.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等指標,同時測血壓、復查心電圖以及超聲心動圖,并于給藥前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心電血壓監(jiān)測下于應用伊布利特前 10 min予硫酸鎂 2 g靜脈滴注,后予以伊布利特 1 mg于 10 min內(nèi)靜脈注射完畢,并觀察 10 min,如房撲、房顫仍未終止可重復給藥 1次。注意血壓、心電圖變化,如有不良反應須延長觀察時間至不良反應消失,同時做好除顫及臨時起搏準備。用藥至臨床觀察 24 h轉復為竇性心律 (包括成功轉復后又復發(fā)者)為轉復成功;用藥后未轉復及臨床觀察 24 h以后轉復者不記錄在內(nèi)。
12例房撲患者轉復成功 10例,轉復率為83.3%,20例房顫患者轉復成功 15例,轉復率為75%,總轉復率 78.1%;其中 2例于 1周后復發(fā),再次予以伊布利特靜推后成功轉復;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室性早搏 2例,未經(jīng)特殊處理自行緩解,無尖端扭轉型室速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亦無低血壓及心功能不全發(fā)生。
房撲和房顫是臨床常見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隨年齡而增加,多不能自行終止而需用藥物或電復律治療。目前能快速轉復房撲、房顫的藥物較少,而伊布利特作為新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投入臨床應用以來,較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顯示出起效快、療效高、安全等特點,現(xiàn)已作為治療房顫的主要藥物之一。
伊布利特治療心律失常的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復極時快速激活延遲整流 K+電流(Ikr),同時兼有促進平臺期緩慢的 Na+內(nèi)流及平臺期 Ca2+內(nèi)流的作用,可影響整個復極過程[1]。通過上述離子流的作用,延長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延長 QT間期。伊布利特具有多種離子通道作用,但又不同于其他多通道阻滯劑。表現(xiàn)在伊布利特對鈉和鈣通道的作用是輕度激活而不是抑制,從而使其終止房顫和房撲的作用加強,同時不必或較少擔心竇房結功能被藥物嚴重抑制而發(fā)生長間歇,甚至是較長的竇性停搏。伊布利特對竇房結、房室結和希浦系統(tǒng)均有一定抑制興奮性、延長不應期的作用,但對不同部位的心肌組織明顯不同,如對心房肌不應期的作用比對心室肌的作用強 10倍[2]。
文獻報道伊布利特轉復房顫的成功率為 30%~50%,轉復房撲成功率為 70% ~90%[3,4]。本研究中應用伊布利特轉復房顫的成功率 75%,轉復房撲成功率為 83.3%,轉復房顫的成功率高于文獻報道,可能與病例選擇有關。Stambler等[4]證實,伊布利特對于房顫持續(xù)時間短、左心房較小的房顫患者轉復率較高。Abi-Mansour等[5]亦報道伊布利特能有效的快速轉復不超過 90 d的房顫和房撲,對持續(xù)時間不超過 30 d的房顫療效更佳。即房顫轉復率與用藥前心律失常的持續(xù)時間高度相關,同時也與左房內(nèi)徑有關。而本組入選房顫患者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多 <1周,占 65%,左房內(nèi)徑正常者占 70%。
大量國內(nèi)外研究報道,伊布利特對血壓、心功能無明顯影響,應用伊布利特過程中最嚴重的不良反應是尖端扭轉室速。可能機制是由于動作電位時間的延長,使 Ca2+在 2相平臺期內(nèi)流增多,誘發(fā)早期后除極[1,3]。對于多形性室速可通過補鉀、鎂和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而緩解,必要時可給予電復律。本組病例無 1例發(fā)生室速,我們認為硫酸鎂的靜脈應用起重要作用(硫酸鎂能減少心室早期后除極)。此外,對于房撲、房顫持續(xù)時間≥48 h且 <90 d需緊急復律者,先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后再給予伊布利特復律,可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發(fā)生率。
總之,伊布利特是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藥物,為房顫、房撲的藥物轉復提供了新的選擇。
[1]Andrs RPR,Augusto HU,Celso F,et al.Relationship among amiodarone,new classⅢ antiarrhythmics,miscellaneous agents and acquired long QT syndrome[J].Cardiol J,2008,15(3):209-219.
[2]Mountantonakis SE,Moutzouris DA,Tiu RV,et al.Ibutilide to expedite ED therapy for recent-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flutter[J].Am J Emerg Med,2006,24(4):407-412.
[3]楊敏,廖德寧,張家友,等.伊布利特轉復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的臨床觀察 [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5,9(4):291-294.
[4]Stambler BS,Wood MA,Ellenbogen KA,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peated intravenous doses of ibutilide for rapid conversion of atrial flutter or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1996,94(7):1613-1621.
[5]Abi-Mansour P,Carberry PA,Mc Cowan RJ,et al.Conversi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peated doses of ibutilid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1998,136(4):632-642.
[6]Glatter K,Yang Y,Chatterjee K,et al.Chemical 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r flutter with ibutilide in patients receiving amiodarone therapy[J].Circulation,2001,103(2):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