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王 焱
(沈陽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在闡述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內(nèi)涵的基礎上,探討文化教育的引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語言知識與語用能力的有機結(jié)合,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缺失與摩擦,研究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策略。
國際化;文化敏感性;文化能力;文化教學
教育國際化是21世紀全世界文化教育的主要趨勢,其最終目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指出:“全球化是一個傳播性概念,交替地掩蓋與傳遞文化或經(jīng)濟含義?!比蚧瘡慕?jīng)濟和文化兩個層面展開,因而在正視經(jīng)濟全球化現(xiàn)象時,絕對不能忽視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跨文化交際的產(chǎn)物和必然結(jié)果,既蘊涵著跨文化交際,又有力地推動著跨文化交際更深更廣的發(fā)展。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不斷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國界,并在人類的評判和取舍中獲得文化的認同走向世界。
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努力創(chuàng)造的,是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遺產(chǎn)。當今國際化的社會中,人們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又形成了跨文化交際。各民族不同的信仰、文化、審美觀、價值觀、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禮儀,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沖突和誤解,導致中西文化存在著許多差異。由此可見,加強文化教育學的研究,提高語言交際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至關重要。
文化敏感性,也稱跨文化意識(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指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異國文化的觀察、領會、理解、接受、賞識和有效利用的反應能力,是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文化敏感性能從表面上發(fā)現(xiàn)異國文化的特征,并能察覺到與本土文化的差異,及有文化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和對方的所作所為[1]。文化敏感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意識,因而,進行文化敏感訓練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廣泛的數(shù)據(jù)收集、專業(yè)文化知識及對細微語言差異的敏感度。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能夠從對方角度去理解、溝通、合作,并在令人滿意的交互過程中雙方實現(xiàn)各自的目標。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的過程,交際能力是一種社交能力,而文化能力是在擁有基本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際能力。文化能力,也稱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用寬容的態(tài)度,根據(jù)話題、語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得體恰當?shù)恼Z言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2]。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信息在文化、交際等各層面?zhèn)鬟_思想,表達感情,實現(xiàn)交流。
外語教學的最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際能力視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zhì),正確地理解語言差異并靈活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的交際,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體現(xiàn)在語言之中,在外語教學實踐中,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輔相成,密不可分[3]。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對異國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和外語能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因此,文化教學的目的是積累世界各國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有效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知識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和意識。
外語是實現(xiàn)有效得體的交流與溝通的交際工具,既要強調(diào)語言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又要強調(diào)其功能體系;既要注意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又要了解各國之間文化的差異。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外語教學內(nèi)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地理、自然環(huán)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使其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不能只單純注重語言教學,而要努力營造語言交流環(huán)境。使其接觸不同文化背景,遵循語言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原則,最終實現(xiàn)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在國際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在外語教學中傳授語言知識,教給學生語言知識點,詞匯及考試技巧,同時也要把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中,使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外語教育應充分體現(xiàn)并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zhì)教育和文化素質(zhì)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習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對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其外語語言技能。
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在個人隱私、時間觀念和客套語等方面的文化沖擊時有發(fā)生,因而,避免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摩擦尤為重要。一要避免隱私的文化摩擦。中國人隱私觀念比較淡薄,愿意了解別人的家事和私事,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愿意自身有更大的空間,特別不愿意別人提及自己的隱私。二要避免時間觀念的文化摩擦。中國人時間隨意性較大,對參加會議或赴約遲到不以為然,而西方人的時間觀念強,時間把握精確。三要避免使用客套用語的文化摩擦。中國人在別人贊揚自己時,總是謙虛地自貶回應,說出很多自己的不足,而西方人會真誠地充滿自信地接受別人的贊揚。四要避免餐飲習俗的文化摩擦。中國人熱情好客,酒席上常常不管客人的喜好,無度地夾菜添酒,而西方人尊重客人意愿,吃喝隨意。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等外語專業(yè)課程來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和進行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要增加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及社交中待人處世的技巧,改變自身行為方式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強調(diào)文化的多樣性、交際性和應用性,實現(xiàn)與來自異國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交際[4]。外語教學一定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提高學生外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需求和對外交流的各個領域的需要。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進行跨文化交際是交際過程中的一種雙向活動。交際雙方一方面要了解異國文化,另一方面還要了解本土文化,并且要平等對待兩種文化的異同,充分理解和寬容異國文化。尤其是在傳播本土文化時,能把異國文化加以借鑒和吸收??缥幕浑H者和文化使者既要熟悉異國文化,掌握外語知識和技能,又要能有效地跨越文化障礙與對方進行交流合作,向交際方介紹本土文化。異國文化不可能自然習得,必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獲得,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強異國文化教育和本土文化教育的結(jié)合,幫助學生克服交際時使用外語可能產(chǎn)生的文化障礙。
轉(zhuǎn)變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影響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外教在異國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將語言知識積累教學和文化知識拓展教學有機地結(jié)合。授課內(nèi)容多體現(xiàn)語言中的文化意義和風俗中的文化傳統(tǒng),拓寬學生的異國文化視野。注重本土文化教育與異國文化教育的互動,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更多感悟異國的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意識等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能力。
在交際過程中語言都有其文化特質(zhì),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需要使用該文化相對應的語言規(guī)則,因而文化輸入是外語學習中的“雙刃劍”。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需要交際雙方對異國文化特質(zhì)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把本土文化的社會準則不恰當?shù)剡\用到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之中[5]。提倡教師在文化教學中的中介作用。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學習環(huán)境的完善和異國文化的輸入。學生作為交際主體要培養(yǎng)文化意識,明辨文化差異,提高文化能力,有效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目的。
文化敏感性的培養(yǎng)和文化能力的提高不單是語言的訓練,而且是文化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隨著全球化的持續(xù)深入及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人類社會需要跨越國界之限,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開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文化教學有利于推進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多重文化意識和文化能力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人才。
[1] 胡文中.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34-36.
[2] 余偉康.個性化、自主式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80-81.
[3] Hammer M R,BennettM J,Wiseman R.Measuring Intercultural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Development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421-443.
[4] 高煥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思維[J].職業(yè)圈,2007,55(3):38-39.
[5] 魯楠,赫妍,王爽.淺談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8:(23):2894-2895.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under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WAN G 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mpetence,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teaching to combine language knowledge with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discussed,so as to overcome cultural conflicts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re raised.
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ulture teaching
H 319.1
A
1008-9225(2011)05-0049-03
2011-04-22
王 焱(1969-),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王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