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勇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從“in-on-at”看介詞認知語義的試探性研究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彭智勇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空間介詞是認知語義學所研究的重點。本文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探討了空間隱喻意義的心理認知過程,以in-on-at這幾個英語中常見的介詞為例,對它們的原型意義,以及在時間、動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義延伸進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從認知的角度對英語中空間介詞進行合理的解釋,并指出了其在教學方面的應用。
介詞;隱喻;認知;應用
隱喻研究的代表人物 G.Lakoff 和 M.Johnson 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以來,語言學家才開始全面反思和挑戰(zhàn)舊有的隱喻觀,認為隱喻無處不在,是人類對混沌世界的知識和抽象范疇進行有序組織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類用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來解釋或理解另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即兩個認知域的概念之間的映射。這兩個領(lǐng)域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映射,是意象圖式的作用。意象圖式不僅是一個抽象的語義規(guī)則,更是一個基本的心理圖像。人腦在形成了某種意象圖式之后,就會不自覺地運用業(yè)已存在的圖式去認知新鮮、復雜或抽象的事物和現(xiàn)象,從而實現(xiàn)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隱喻性映射,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隱喻含義。
人類認識世界總是從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普通,由此及彼的認知過程。對于那些具體的、結(jié)構(gòu)清晰的概念,人們很容易體驗和掌握;對于那些抽象的、結(jié)構(gòu)復雜的概念,人們通常借助于其他具體事物,通過具體事物來類比,了解它的抽象意義。這時具體事物的某些意義通常轉(zhuǎn)移到抽象的概念上,即以一個認知域向另外一個認知域進行映射,英語介詞是虛詞,表示兩個實體之間的關(guān)系??臻g介詞可以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與某一界標的關(guān)系,例如在這樣的句子中: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the cat”的定位與界標“the table”有關(guān)系。介詞屬于具有多種解釋的詞語,它們既有不同的意義,又有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它們以相當系統(tǒng)的方式,通過基本中心意義引申出多種不同的空間意義。通過概念意義的隱喻,從某一介詞的空間意義中可以引申出這一介詞的比喻意義。任何語言都具有語義再生功能。按照認知語言學的假設(shè),空間表達作為語義編碼的基礎(chǔ),可以通過隱喻來表述更為抽象的概念。隱喻是語義引申的重要手段,具有空間指涉意義的介詞意象性強,自然成為隱喻引申的重要溫床,從而使空間介詞具有了多方位映射的特征。而在把空間概念作為源域投射到目標域上的過程之中,空間域的意象及內(nèi)在邏輯都會保留下來,這就形成了空間隱喻的基礎(chǔ)。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概念都是根據(jù)一個或多個空間隱喻建構(gòu)的。根據(jù)原型理論,每個空間介詞的語義范疇是一個原型范疇,并在其空間概念的基礎(chǔ)上通過隱喻性映射發(fā)展了介詞的多義性,產(chǎn)生了大量不同的義項,并最終形成了介詞的多義性網(wǎng)絡。原型義在語義范疇中最為突顯、最具代表性,是人們最先認知,也是介詞最初獲得的義項,即“空間”義。很多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空間位置和空間關(guān)系。如:beyond表示“在……遠處”,under表示“……下方”。從下面幾個事例可以看到,介詞在 B句中的意義有些延伸和轉(zhuǎn)折,但是這些變化和轉(zhuǎn)移都是開始于介詞的最初空間意義。這些意義通過擴展和延伸,便具有了隱喻意義。
1. A The bird is looking all directions below her for any enemy.
B It is below your dignity to do such a thing.(有損尊嚴)
2. A There were seen under the tree.
B The house was under construction.(在建筑中)
3. A There was a sign over the door.
B We have a boss over us.(管轄)
其他義項把原型義作為認知參照點,通過家族相似性不斷向外延伸和擴展,形成一條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意義鏈。通過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隱喻性投射,介詞通過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隱喻性投射,介詞發(fā)展了不同的義項,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的隱喻含義。盡管每個義項延伸和擴展的語義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交叉相似性,即邊緣義項的語義無論如何抽象,均與原型義有著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對于介詞空間意義的透徹理解有助于我們解釋為什么選擇這一詞語來表達特定的隱喻,而不選擇那一詞來表達。認知語言學普遍認為,空間隱喻對人類概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Lakoff認為空間隱喻是一種意象圖式隱喻,它將作為原始域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的域上,在此過程中,空間意向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都被保留下來。根據(jù)Langacker認知語法理論,意向圖式主要由射體(trajector,TR)界標(landmark,LM)和路徑(path)三部分組成,表現(xiàn)的是TR和LM之間的不對稱關(guān)系,TR為這一不對稱關(guān)系中的主體,其空間方位有待確定,LM為參照物,為主體的方位。確定提供參照物的TR所經(jīng)過的路徑稱為PATH,意象圖式并不一定表示TR和LM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它也可以表示二者之間的靜態(tài)關(guān)系。當所表示的關(guān)系為靜態(tài)關(guān)系時,PATH為零。
4. I put the book at the desk..(指書在桌子邊某一點)
5. I 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指書在桌面上)
6. I put the book in the desk.. (指書放在抽屜里)
我們可以把desk看做容器,為LM,它表示與TR(book)的點面體關(guān)系。然而在下面句子里,這些介詞逐漸延伸出隱喻意義。
7.She is at the end of patience.(忍無可忍)
8.He is an expert on international trade.(在國際貿(mào)易方面)
9.We were all in ther dark about it.(蒙在鼓里)
多數(shù)介詞的原型義都與空間關(guān)系密切相關(guān),因此理解它們的形象特征是理解其隱喻含義的重要前提。at 的原型義是將某處視為一點或指示較小的地點,如(at hand)在手邊;on 的原型義是表示在表面上有接觸點,一個平面被另一個平面所支撐這一概念,如on board 在船、飛機或車上;in 的原型義是表示處于某個三維空間之中,其空間意義與容器的意象圖式相關(guān)聯(lián),如in the middle of 在……的中間。王寅認為,上述介詞被轉(zhuǎn)用來表示時間、動作和抽象思維等概念時,也大致遵循“點、面、體”系統(tǒng)對應映射規(guī)律。它們所形成的“點面體”語義結(jié)構(gòu)形成了一個跨概念域隱喻微系統(tǒng),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英語教學。
這一概念系統(tǒng)在被隱喻性地用在時間概念域時,也大致遵循“點面體”的規(guī)律。英語在表達時間概念時有兩個相互參照的意象:時間點和時間段。 at 表示時間點,指極短的一瞬間,或作為按時間點考慮的時間段,具體時間可縮至一秒鐘,也可以持續(xù)較長時間,在o’clock前用at。on 指某一時段中的某一時間點,或兩個時間點的緊密接觸,表示比 at更長的時間,如某日、某日某段時間,或修飾語 + 某日某段時間,如 on the point of 正要 …的時候 ,on schedule/ time。表示某事發(fā)生的時、日或時機,一般帶有修飾詞,多用在一天以內(nèi)的時間,如:on a fine morning,on a quite evening。在這期間,on由空間域向時間域輻射,在on表示的時間關(guān)系中,TR作為主體引申為一個時間短暫事件,LM作為方位體引申為“一個時間點”,on表示時間短暫的事件發(fā)生在這個時間點上。如:I hope to see you on Sunday.
時間點和空間概念中的實體面一樣,只是人的認知心理圖式,也就是說,在人的認知心理上將某個時間或某段時間視為一個時間點。in表示時間時,通常是把事件或行為看做一個物體,物體穿過有界的空間與物體穿過容器所花的時間產(chǎn)生了空間和時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時間范圍內(nèi)就在容器里,在時間范圍外就在容器之外。 由此可見 in 表示的是在某段時間里或某過程 ,時間跨度可以和空間一樣無窮大。
當這三個介詞隱喻性地轉(zhuǎn)用于動作、抽象概念域時,在很多情況下也存在“點面體”的內(nèi)在思維規(guī)律。at 表示動作概念時,多表示在短暫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動作,如 at the thought of 一想到……就,at first sight 乍一看,at the mention of 一提到……就;當 at 接在那些表示“急促、有力、迅猛”等含義的動詞之后,則隱喻性地暗指動作的能量聚集于一點,如 shoot at 向……射擊,gaze/glance/ staret 盯著看,catch at 抓住。at表示“點性概念”的數(shù)字:某一準確的數(shù)字,在數(shù)軸上被標為一點,因而為“點性概念”,與at表示“點性意義”是相吻合的,兩者自然就可共現(xiàn)。如:at one-third of the height at a coat of $100 at a depth of 30 meter
當它接在表示情感的形容詞之后,往往表示因某事 可視為一點而引發(fā)的一定反應,如 be amazed/ shocked/ surprised at 對…感到驚訝。
on 與表示動作概念的單詞連用時,其原型義“面”可隱喻性地表示“工作面”,含有“將某事置于……之上,擔當或承擔”之義,如 build on 建立于,plan on 打算,on guard警戒。此外,on 還可隱喻行為對象或動作的持續(xù),如look down on 輕視,wait on 服侍,on the go/move 活躍,忙碌,on the increase 在增加。 On與“身體部位”概念連用時往往也含有“面、上”等隱喻性含義。如:on one’s shoulders(落在肩上) on foot(腳在地面)行 on one’s toes(腳尖著地面)機警地, on one’s heels(腳跟不離地)緊跟不舍。在同某些抽象概念共現(xiàn)時,on 通常表示“面”、“上”等隱喻性概念,蘊涵“論/關(guān)于”等意義。
in 表示動作時,通常把各式各樣的事件或活動當做容器,如果參加此活動或與此事件相關(guān),就處于容器之中,如in blossom 開花,in operation運轉(zhuǎn),pull in 進站,take part in參加。 這種情況下,其后接表示動作、抽象概念或情感等概念時,就將其原意隱喻性地表示為被某種狀態(tài)、情景、心境所包圍,意思是處于….狀態(tài)/情景/心境之中。in 后接表示抽象概念的單詞時,隱喻為精神、情感、權(quán)力等被某種狀態(tài)包圍,如 ingood spirits心情好,in hot water 處于困境之中,in panic 驚恐地,in power 掌權(quán)?!按┮隆庇胕n,“穿衣”概念是指人被衣服所包圍,在衣服之中,這實際上是 in表示方位性的一種延伸用法。如:in plain clothes
in shorts in a gym suit 在表示穿什么樣顏色的衣服時,說話者側(cè)重在顏色,可以省略表示“衣服”的名詞,直接說成:in blue in red in bright color 這都是in在表示“穿衣”概念時的又一種隱喻性表達方法。
介詞的用法簡練、表達靈活,特別是可以和其他詞類搭配,構(gòu)成介詞隱喻,在其原型義的基礎(chǔ)上延伸和拓展出眾多的義項,對于語言教學和學習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英語是最具一詞多義特性的語言,但大多數(shù)學習者在學了原型義后對其他義項關(guān)注不夠。如果能從認知角度解釋或理解介詞的空間意義及其隱喻意義,明晰詞組或短語中所包含的隱喻概念,將會把學習者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習得創(chuàng)造性活用語言的能力。在英語介詞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空間隱喻概念,重視分析認知結(jié)構(gòu),指導學習者挖掘意義的構(gòu)建模式,摸索隱喻的映射規(guī)律,從而促進他們對空間映射的充分理解和對英語介詞搭配的掌握。本文通過介詞at-on in的認知隱喻模式的探討,目的在于揭示外語學習者習得英語介詞的心理途徑,從認知角度來探討介詞意義多元性的理據(jù),對英語教學,尤其是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于善志. 英語空間介詞以及隱喻派生[J].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 .
[2] 張輝. 認知語義學述評[J].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 ,12.
[3] 鄭艷霞. 從認知角度看介詞意義的多元性[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04,2.
G642
A
1008-7427(2011)01-0128-02
2010-10-04
2010年湖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CX2010B28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