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耘
(河北經貿大學 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法學研究
淺談預防多數人暴政的底線設置
秦耘
(河北經貿大學 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縱觀歷史,任何政治制度都無法完全防止惡行的發(fā)生,多數人統(tǒng)治如果缺乏制約,也極易導致多數人暴政的出現,因此,制約多數人、保護少數人的嘗試從未間斷。雖然對此問題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局限性仍很明顯。以抑制“多數人暴政”的歷史成就及局限為出發(fā)點,對“多數人暴政”的產生條件與現代社會出現的“多數人暴政”新型方式進行研究,可尋求出一種抑制“多數人暴政”的底線,給予多數人的權利加以限制。
多數人暴政;歷史成就;底線設置;民主制度
自蘇格拉底被多數人審判判處死刑以來,如何避免多數人暴政狀況的出現就成為人類社會不斷探索,并試圖從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加以解決的問題。在悠悠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當利益和觀念在不同的主體之間發(fā)生沖突時,處于少數(弱勢)地位的個人或群體由于專制制度的壓迫或者自身力量的弱小,要么被迫反抗處于多數或強勢地位的群體或政權,要么被迫放棄自己的正當要求而忍氣吞聲屈從于多數人的統(tǒng)治,致使戰(zhàn)爭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宗派與宗派之間、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政治集團之間的普遍現象。因此,在現今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設中,各國對防止“多數人暴政”的出現,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加以限制。筆者認為,確立防止“多數人暴政”的底線設置是必須的,無論是在民主國家抑或是專制國家里,這一底線是絕對不可突破的。本文從人權角度出發(fā),認為只有充分保障人權才能有效預防“多數人暴政”的出現。
多數人的暴政,是約翰·密爾(1806-1873)在《論自由》一書中提出的。多數人的暴政是指人民的多數在管理國家方面有權決定一切或者確切地說是多數人產生的公權力越界剝奪公民的自由。密爾認為“過去的時代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tǒng)治,因此要著重防止和反對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獨裁,而現在是民選的時代,政府或大多數人會以‘人民’的名義行使對少數人的壓迫。這與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一樣,也是暴政,因為兩者都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庇纱丝磥?,“多數人的暴政”并不能單單指人數上的多數,也包括少部分人占有較大的力量從而形成“擬制多數”,還包括本身非政治勢力但又享有對內治權的民間自治權力,蘇力老師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稱其為“民間法”。因此,“多數人的暴政”的產生及成因應當分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民主治理的原則特征是多數人的統(tǒng)治,而民主政治運作中的例外情形只是多數人的暴政。民主政治可能導致的多數人暴政的這種“例外”狀態(tài),無可否認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任何多數人的暴政都可能構成對少數人的專制和壓迫,不論它是經常出現還是偶爾出現的。如果民主所可能帶來的多數人的暴政能夠被一個社會所容忍并忽視,那么,它的最終結果,只能是社會穩(wěn)定和公義的喪失,從長遠看受害者可能不再是少數人,而是社會的絕大多數人。民主國家中處于強勢地位的多數人或者強者憑借其優(yōu)勢壓迫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人或者弱者和弱勢群體,并侵犯其應得的利益或其他合法權利,因為“運用權力的‘人民’與權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至于所謂人民意志,實際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躍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亦即多數或者那些能使自己被承認為多數的人們的意志。于是結果是,人民會要壓迫其自己數目中的一部分”。[1]這樣極有可能導致多數人暴政的出現,其可怕之處在于它通過公共權威(民主)的措施而起作用。而這種暴政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再是少數,比如盛行于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異端迫害以及上個世紀二戰(zhàn)期間被法西斯侵略的世界各國人民。
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中說:“在共和國里極其重要的是,不僅要保護社會防止統(tǒng)治者的壓迫,而且要保護一部分社會成員反對另一部分社會成員的不公。在不同階級的公民中必然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如果多數人由一種共同利益聯合起來,少數人的權利就沒有保障?!盵2]上述麥迪遜的觀點并非毫無道理,民主政府的本質在于多數人享有管理國家的公權力,并擁有對政府的控制權,因為“在民主制度下,任何事情都無法與多數對抗。”誠如托克維爾所言“‘人民的多數在管理國家方面有權決定一切’這句格言,是瀆神的和令人討厭的;但我又相信,一切權力的根源卻存在于多數的意志之中。我是不是自相矛盾呢?”[3]按照托克維爾的觀點,多數之所以具有無上的權威,在于民主政治下,國家法令的頒布、決策的做出、措施的執(zhí)行無不是民主程序的結果,也就是說國家的大事小情是由大多數人的一致所左右的。
在從古至今的專制社會,也許因為施以專制的一方總是占據著強勢地位,而有時在數量上可能居于多數,反之可能居于少數,所以僅以數量的多少來定義多數人暴政顯然有點偏頗,專制社會中多數人的意志通過少數統(tǒng)治者執(zhí)政方式表現于外界也不失為“多數人暴政”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專制社會中,“多數人暴政”往往是以“暴力統(tǒng)治+思想控制”形式實現的,它外以國家強制力作為懲戒措施,內以思想“奴化”作為統(tǒng)治合理性根據,使被統(tǒng)治者的思維模式屈從于專制統(tǒng)治者的意志,形成“多數人意志”;而將不符合專制統(tǒng)治者意志的思想和行為明顯地分離于“主流”意志之外,形成少數(弱勢)意志。違背這種“多數人意志”必然受到專制國家強制力的制裁,從而形成專制社會的“多數人暴政”。下面以中國的專制社會為例加以解釋。
專制統(tǒng)治者首先用暴力控制社會,然后給廣大民眾灌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宗教理念,讓民眾牢記“三從四德”之類的封建教條,進行一整套宣傳奴化教育,將本不合理的觀念思想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高度,從而給予這種封建教條以整個專制國家范圍的正當性,奴化思想下的民眾哪里還會問一句“這樣做對嗎”。正所謂兩手都要硬,一手是暴力威脅,另一手是奴化教育。在大眾被成功洗腦后,一個合格的穩(wěn)定的專制系統(tǒng)就建立起來了。這個穩(wěn)定的專制系統(tǒng)就是一個一定程度上的“正反饋閉環(huán)管理系統(tǒng)”。因此,只需要以較少的暴力懲罰那些極少數出頭之鳥和敢于傳播異端邪說者,社會大眾都被“教化”和“暴力”雙重威懾所征服,于是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循規(guī)蹈矩,見到皇帝都會習慣成自然地下跪叩拜,見到上司自然地口稱父母官,社會發(fā)展呈現出自然且慣性的姿態(tài)。雖然社會各種矛盾依然層出不窮,但兩個無形之鞭——暴力和教化卻發(fā)揮出巨大而神奇的作用。
當順民們習慣了一種生活方式后,這種定型了的、穩(wěn)態(tài)的專制制度,將一如既往地持續(xù)下去。統(tǒng)治者的意志就演變成為民眾的生活方式,之前不合理的決策、法令也就有了一定的存在必須性。這樣就產生了專制社會的“多數人暴政”,即多數人的意志通過少數統(tǒng)治者執(zhí)政方式作用于外界。例如:人生而平等,但在專制國家中,婦女一般并不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當婦女開始要求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時,廣大民眾甚至包括相當一部分女性受專制思維影響,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有違祖宗禮法”的,統(tǒng)治者也可以堂而皇之的搬來“民主”、“祖訓”之類不合理的生活習慣來否定少數人的合理要求。我國唐代以前的“在室女”不能享有財產繼承權也是一個鮮明實例。唐代以前,財產的繼承權并不涉及女子,只有男子才享有財產的繼承權,按朝代不同,有不同規(guī)定,但均未突破這一界限。因此,對于此一固有不合理觀念的突破,必被認為是傳播異端邪說和有違祖宗禮法,奴化教育下的民眾既缺乏思考能力,又順從統(tǒng)治者意志,此行為必將遭到多數人的否定,多數人暴政便出現了。多數人的暴政在專制社會中是隱性存在的,因為專制統(tǒng)治者為其設定了一個“正確”的假命題,即錯誤的風俗習慣是正確的。民眾按照錯誤的假命題對少數人合理性、合法性要求的否定,表面上是正當的,實質上是統(tǒng)治者借用多數人的錯誤認識實行的暴政。
所謂民間法就是調節(jié)社會生產生活的民間規(guī)約、習慣法則以及道德規(guī)范。在傳統(tǒng)農村,民間法的主要形式是宗法族規(guī)。在當代,民間法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風俗習慣以及殘存的宗法制度。其中,具備合法地位的是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規(guī)民約。民間法一般有兩種存在形態(tài):一種是非正式的規(guī)則,如各種習慣、習俗等,乃至與道德規(guī)范共存一體(如中國古代的“禮”)。這種規(guī)則一般是非成文的,并且與道德、習慣、習俗沒有絕然的界限;另一種形態(tài)則是由某些社會成員以有組織的方式實施的正式的制度,如行業(yè)章程、商業(yè)仲裁等糾紛解決機制等,正式規(guī)則往往都是成文的。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民間法,其作用于民眾的方式都是內在道德的維系而非外在國家強制力。而對于內在道德起維系作用的是某種具有一定治權的民間自治團體,它是指某一區(qū)域內以血緣關系、利益關系、風俗習慣等為基礎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地方治權,這一治權的獲得往往是通過長期的習慣或民間協(xié)議形式獲得的,并缺乏國家強制力。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著一場以政府推動為主導力量的社會法治化運動,走上了一條政府“變法”的道路。通過大規(guī)模的“送法下鄉(xiāng)”運動,在建構一體化的國家法律秩序的同時,國家法對鄉(xiāng)土社會的民間法、宗教法等地方性法治資源也開始了全方位的“格式化”征程。這樣就很可能造成了某一區(qū)域民眾對一事件之評價的二元結構,即是應用國家法對待還是以民間法對待。當國家法與民間法的內容不相統(tǒng)一時,就會產生民間法與國家法的沖突。而民間自治團體往往選用民間法作為評判標準,正如《被告山杠爺》中描述的那樣,山杠爺對不孝順婆婆的兒媳采用了猶存的民間懲罰方式,這種懲罰方式得到了山村大多數人的認同,甚至在自殺的兒媳看來,這種懲罰方式或許也是理所應當的,但這種侵犯人權的懲罰方式卻是侵犯了少數人的權利。封閉空間中的多數人以占多數的自由意志的統(tǒng)一做出違反人權的決定,又以民主的程序正當性作為擋箭牌,是民間法形式下“多數人暴政”的主要表現形式。正如托克維爾所言,“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以人民的名義來實行暴政和主事不公,暴政也能合法,不公也能變?yōu)樯袷ァ薄?/p>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推知“多數人暴政”無論是“常態(tài)”還是“例外”,無論是顯性表現還是隱性表現無論是民主社會,還是專制社會,其實質是利益的沖突。因為權利的核心是利益,換而言之權利的沖突則是利益的沖突。掌握較強勢力的“多數人”憑借手中擁有的權利優(yōu)勢漠視少數人(弱勢)權利,做出有利于己方,有損于少數人的決議,利益沖突雖得以消除,實則是暴政的表現。
從歷史的角度看,即便在民主政治的國家也不能完全預防或者保證惡行的不發(fā)生,因此沒有一種制度能夠保證惡行完全不可能發(fā)生。這樣看來,對“多數人的暴政”的制約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多數人的暴政”對民眾權力的損害是難以估量的。各國學者探求對“多數人的暴政”的制約,需要對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行考察,其中對19世紀西方法律體系中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局限性進行集中的梳理,對于理解此后新的國際法律體系和各國家的法制改革的建立和實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保護西方法律體系中,法律規(guī)定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是承認人與生俱來享有某些權利(這些權利包括言論自由、思想自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而且這些權利是不可讓度的。它們主要地為美國的1776年《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及隨后的《權利法案》和1789年的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所宣示。上述美國奠基性的偉大文獻中,以《權利法案》最具代表性。以美國為先導的西方國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上對多數的制約,對西方世界的思想和法律制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美國法律中對“多數人暴政”施以有效限制的則是美國憲法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愿等自由的法律’的規(guī)定,可以理解為對多數進行制約的一種憲法措施。”[4]此一修正案確立了制約多數保護少數的憲法保障,是對少數人權利的最高保障、根本保障。在憲法中確立的平等保護原則,是19世紀美國在國內法層面上制約多數以保護少數的措施方面所取得的另外一項成就。美國于1865年、1868年和1970年陸續(xù)頒布的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憲法修正案,是自南北戰(zhàn)爭后頒布的若干憲法修正案中以廢除原有的不平等即對少數人(弱勢群體)不公平待遇中的最為顯著的代表。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中規(guī)定“在合眾國境內或屬合眾國管轄的任何地方,不準有奴隸制或強制勞役的存在,但惟用于業(yè)經定罪的罪犯作為懲罰者不在此限?!痹摋l否認了“奴隸制或強制勞役”存在的合法性,對占據少數力量的奴隸或被強制勞役者的權利給與保障,有效抑制了可能被奴役的少數人群的“多數人暴政”。第十四條修正案修改了1787年憲法有關國會選舉與各州人口計算的規(guī)定,并推翻了1857年談尼法院在Dred Scott v.Sandford一案中確立的黑人不是美國公民,不享有訴權以及其它公民權利的原則;第十五修正案則進一步明確了不以合眾國和任何州以種族、膚色或從前的奴役狀態(tài)為由而剝奪公民的選舉權。這兩條修正案進一步消除了“多數人暴政”發(fā)生的前提條件,是西方國家在保障少數人權利方面給世界各國提供的有效借鑒。
但是在民主的前提下,顯然達成一致意見的多數人是“真正權利”的擁有者,“他們的利益要求被認為是合法的,甚至執(zhí)政群體會通過立法的形式來確保他們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似乎擁有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足以讓少數人望而生畏,多數人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甚至當這種滿足上升為法律意志的時候,他們就成為受保護者”。[5]他們的利益成為國家意志,為國家強制力所保護。法律無論有多完善都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一程序上或者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只能是不斷完善。在法律體系達到盡善盡美(這是不可能的)之前,多數人暴政不會隨著法律的限制而徹底消除。
對“多數人暴政”的挽救措施多見司法層面,即用司法手段填平因“多數人暴政”所造成的少數人權利的損害。其中尤以美國馬布里訴麥迪遜案(Marbury v.Madison)最具代表性。美國最杰出的大法官馬歇爾于1804年審判此案,確立了著名的司法審查原則,也因此確立了司法機關對立法活動的制約,即司法審查制度成為多數人暴政情況下的重要的權利救濟措施。此外,2000年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布什訴戈爾案也反映出司法審查制度在抑制“多數人暴政”方面所展現的作用。在布什訴戈爾一案中所涉及到美國最高法院的審查的內容包括:(1)對聯邦及州的選舉法規(guī)的解釋;(2)美國總統(tǒng)的選舉程序;(3)州政府執(zhí)行機關澄清影響聯邦利益的選舉問題的行為;(4)州司法機關在有爭議的選舉中與此有關的司法行為。換句話說,此案涉及到了對州及聯邦各級政府行為的審查,這些問題都是長期以來美國最高法院聯邦司法審查權的審查范圍。[6]美國最高法院對此案的推導方式如下:“(1)一旦州法律授予州居民有權選舉總統(tǒng)選舉團成員,這一選舉權就成為一項基本的憲法權利;(2)如果州政府的行為對這一基本權利產生不利影響,這些行為應當接受嚴格的司法審查;(3)在本案中,弗羅里達州的法律以及弗羅達州法院均沒有說明一個明確的標準來進行第二次重新(手工)計票,并且確保每一投票均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公平、正確地統(tǒng)計;(4)因此,第二次重新計票,即手工計票,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平等保護以及公正對待正當程序的要求該州的每一個投票者?!盵7]戈爾通過請求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質疑多數人的投票結果,保證了自身權利。
但是,雖然各國從機制上賦予人們權益申訴的渠道和權利,但是因為“多數人暴政”的申訴大多數屬于民告官的行為,而且在現階段由于渠道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在許多國家,當少數人因權利被剝奪而進行申訴時,會遭遇要么缺乏申訴渠道、要么機制不健全的情況;另外,還會遇到申訴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高的問題。因此這種行為還不被社會提倡,成功率更是幾乎為零。許多申訴在冷處理中被消化掉,從而使“個人的利益被眾多平等的或更高貴的人的影響所湮沒,任何以需要削弱這種影響為動機的壓迫都是無益的,因而也是不正義的?!盵8]所以筆者認為,要做到負責接納申訴的機構專業(yè)化、權益申訴低成本,達到人人受保護的目標,申訴渠道和權益申訴機制缺一不可,為確保權益申訴人不被報復,必要時還應建立保護機制。只有這樣,權益申訴才能得到落實,從而降低“多數人暴政”的實際發(fā)生率。
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托克維爾提出“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中,由于一切事物都有走向平等的趨勢,就會造成智力權威的真空,于是公眾和公眾的意見就充當智力權威。在這樣的國家中,公眾不是以說服的方法而是以全體精神的力量壓服個人的方法,將公眾的意見強加和滲透于人們的頭腦?!薄斑@樣的平等雖然是一種民主的體現,但這樣的民主卻存在著隱性的威脅?!币驗椤懊裰骷瓤梢耘c自由相容,也可以與暴政共存,如果不加約束,民主制度則易于傾向于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專制或新奴役,即多數人暴政。”因此在民主社會中加強對少數人(弱勢群體)的保護,允許少數人(弱勢群體)設立合法的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就變得非常重要。否則少數人(弱勢群體)實難找到可與多數人(或者說是主流勢力)相抗衡的資本。
雖然在整體上少數人的力量弱于多數人的勢力,但就少數人勢力本身來講,其影響力仍是不可忽視的,也許少數與多數的區(qū)別只是1%的勢力差距。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應利用社會的力量支持少數人,組織各種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來給予少數人盡可能的幫助,使其改變不利的現狀。
所謂“契約保留”,是指每個結合者在將自身權利讓渡給國家的時候,一部分權利是不得讓渡的,而且國家也不得接受此種權利的讓渡,同時也要保證每個結合者的該種權利實現。此種“契約保留”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
這個底線設置的基礎是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盧梭認為國家是通過簽定社會契約的方式建立的,而社會契約是“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于結合者,他們集體被稱為人民;個別地,作為主權權威的參與者,就叫做公民,作為國家法律的服從者,就叫做臣民”。由此可以看出,“公民”、“臣民”是不能與“人民”相提并論的,因為“人民”代表著大多數人的以相同或者相似意志為基礎的集合,而“公民”是數量上不占優(yōu)勢的、以少數人的意志為基礎的集合,“臣民”則是非處于平等關系條件下的社會關系的“比較坐標”,是處于低層次的集合。因為每個人將“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也就沒有可與“人民”的力量相抗衡的勢力所存在時,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就有可能產生多數人的暴政,就像博登海默說的那樣,是“缺乏對公意的限制”。但盧梭認為公意是不會錯誤的,一個人的意志如果和公共意志相左,結果有兩個:一是遵守公意下的社會契約,二是離開契約所及的范圍。這就不免引起大家兩個猜想:在遵從結果一的情況下,“公民”、“臣民”就要放棄自己的主張,順從“人民”的意愿,無論“人民”做出何種決議都必須服從,這樣還會有私人權利可言嗎?這樣的人只能做奴隸,而不再是自由之人;在遵從結果二的情況下,既然“公民”、“臣民”讓渡出了“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又如何“離開契約所及的范圍”。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因此,盧梭所提出的抑制“多數人暴政”的方法是不足取的。筆者認為,通過簽定社會契約建立的國家產生的“多數人暴政”的問題就應當從社會契約本身找出解決方案?!捌跫s保留”就能有效地避免這一弊端。
多數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居于控制地位,而且又有按自己的意志行使權利的自由,由于其與少數派分歧的存在,或者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分歧,多數派完全可能利用形成整體利益的意思、控制社會整體行為之便,操縱社會團體作出有利于多數派,而有害于少數派及整個社會團體本身的行為。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考量,“多數統(tǒng)治充其量只是一種不完全的程序正義。其意義僅限于一種合理的決策機制,而決不能成為確定決策何以正當的權威根據。對此,漢彌爾頓早就雄辯地說明:給多數授予全權,他們就會壓迫少數,形成‘多數派暴政’?!盵9]因此,某一社會中的權威或者多數通過其假借“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將其自身利益虛化為“公益”,從而使得社會中的權威或者多數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少數的道德支撐甚至于法律授權,進行一些蔑視人格尊嚴和踐踏人權的行徑,這必然將導致一種“多數人暴政”。誠如托克維爾的至理名言:“人世間沒有一個權威因其本身值得尊重或因其擁有的權利不可侵犯,而使我愿意承認它可以任意行動而不受監(jiān)督,隨便發(fā)號施令而無人抵制。當我看到任何一個權威被授以決定一切的權利和能力時,不管人們把這個權威稱作人民還是國王,或者稱作民主政府還是貴族政府,或者這個權威是在君主國行使還是在共和國行使,我都要說:這是給暴政播下了種子?!盵10]可見,任何借“社會利益”之名歧視和剝奪少數人權利的行徑,都可能導致暴政。所以對整體利益的考量既應予重視,又應當加以限制。
以“社會整體利益”作為考量多數人的決策是否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就不能再以多數人的傾向為評判標準,而應當上升到正義的高度,以“正義”作為天平,平衡社會整體利益與多數人的利益。正如法學家羅爾斯主張的那樣:正義應當擺在首位。筆者認為,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考量,始終要以人權、正義為標準,逾越了這一標準,很難說多數人做出的決議是以整體利益為目的做出的,還是僅是多數人的意志體現,這樣少數人的利益也就無從保證。
人權是人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是每一個人,無論其性別、年齡、種族、宗教、皮膚以及財產、語言、政見等有何不同,都應該享有的。少數人作為人類的一份子,理應享有人之為人的基本權利,這種權利是由人的內在倫理價值所決定的,并不因任何多數的意志而改變。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民主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人的權利,在民主國家里,無論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甚至任何個體的權利同樣是民主的基石,個人價值和自由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谶@一信念,在制度設計上,一系列的人之權利根本就不能納入到多數決策的范疇。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要求納入公共決策的范圍、允許完全交由公眾決定的事項要盡可能得小。而在交由公共決策的可明確確定的范圍之外,公共權力的決策范圍與公民個人權利是兩個獨立并互不重合的領域。在制度設計上,只能是先確定一系列的人之權利,這些權利不隨政府和領導人的更迭而變化,是公共決策不能討論的范圍,在今天,包括人身和財產不受侵犯以及信仰、言論、結社和集會等方面的自由等權利系列已獲得了廣泛的共識,不允許制定可能損害這些權利的法律,即多數制定剝奪少數人權利的任何法律皆為非法。比如,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宗教活動自由;剝奪言論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訴冤請愿的權利。法律規(guī)定的人權實際上縮小了“人權”的內涵,筆者認為,應當將“人權”視為個人存在于社會、獨立于他人、具有獨特個人存在價值的權利集合。為抑制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權利的損害,必須將“人權”置于法律之上,而非由法律來肯定。只有人權的此種地位成為多數人和少數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才能使得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損害降到最低。
每個時代都有可能發(fā)生惡行,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甚至在標榜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會有人以“多數”和“社會利益”的名義來實現本團體的利益,這也就難免有可能損害少數人的利益。在以前的或者現有的制度下,總有一部分人會受到壓迫,不管它是來自哪個方面。因此,就需要對多數人的決策權作出必要限制,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效預防“多數人暴政”的出現。
[1]【英】約翰·密爾.論自由[M].許寶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在漢,舒遜,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法】托克維爾.論美國民主(上卷)(二)[M].朱尾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美】約瑟夫·斯托里.美國憲法評注[M].毛國權,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5]胡紅霞,張俊.論民主制度下的“多數暴政”問題[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12).
[6][7]【美】史蒂芬R·奧頓.從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到布什訴戈爾案看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兩百年[J].郭樹理,譯.法學評論,2002,(3).
[8]【法】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M].閻克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蔡立東.公司治理中的“多數派暴政”問題[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5).
[10]【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冊)[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Bottom Line to Prevent Tyranny of Majority Set
Qin Yun
Throughout history,no political system can complet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evil.Without checks on majority rule,it can easily lead to emergence of tyranny of the majority.Therefore,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s attempt has never stopped for restricting the majority.Tough much study has been done about this issue,there are obvious limitations.To suppress this tyranny of the major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tyranny of the majority,seeks a bottom line to inhibit"majority tyranny"and imposes some limits on the majority's right.
tyranny of the majority;historical achievements;limitations;bottom line
D902
A
1673-1573(2011)03-0053-06
2011-08-03
秦耘(1984-),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責任編輯、校對:秦學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