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琤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 215009)
當今語言學領域存在著形式、功能、認知三大語言學流派,并各自孕育了眾多的分支學派,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層出不窮,極大推動了英語教學的發(fā)展。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到社會對人才英語應用能力的高要求和學生英語口語薄弱的極度不匹配,學生渴望有效提高英語口語的心聲促使筆者嘗試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進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設計,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學生的擁護和好評??梢姡嬛髁x教學觀作為認知心理學的分支理論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本文在分析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一堂大學英語口語課的具體案例,探討其應用的可行性,旨在更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興起是近20年來的事情。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J.)因其創(chuàng)立的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被看作是當代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學習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的建構學習活動,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同化是認知結構的擴充,即圖式擴充,是量的變化;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的改變,即圖式改變,是質的變化。學習者就是通過不斷適應“同化”和“順應”,由較低水平的平衡持續(xù)不斷地向較高水平平衡發(fā)展,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huán)中得到豐富、提高和發(fā)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只是機械和被動地接收。而與之相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中起促進者、組織者、發(fā)起者的作用,學生能動地利用各種條件,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具體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有以下三種:① 拋錨式教學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這種教學模式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實例為基礎,選定的教學代表實例即為 “錨”(anchor),以此幫助學生構建認知圖式,認識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拋錨式教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真實“宏觀背景”的“錨”、圍繞“錨”組織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最后消解具體的“錨”和進行效果評價。② 隨機進入式教學模式(random-access instruction)。這種教學模式源于建構主義的“彈性認知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指對同一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途徑、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間與環(huán)境下、針對不同的目的開展的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獲得對同一問題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認知。隨機進入式教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基本情境、隨機進入學習、思維發(fā)展訓練、小組協(xié)作學習和學習效果評價。③ 支架式教學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根據(jù)歐共體“遠程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其定義是: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教學模式源自于維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最臨近發(fā)展區(qū)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以他的輔助學習(assistedlearning)理論為基礎,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業(yè)的“搭腳手架”(scallolding)的概念,指在教學中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最后,撤走“腳手架”。 支架式教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預熱(etudes)、探討(exploration)和獨立探索(excursion)。
本文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Zooming in: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秦秀白等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2)第二冊中的課文“Three Days to See”(《假如擁有三天光明》)開展的一堂英語口語課為例,說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Three Days to See”(《假如擁有三天光明》)是美國著名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在課前,筆者將學生分組,要求每組準備一個三分鐘口頭的關于海倫·凱勒的英文介紹。學生們顯然經(jīng)過了精心的準備,課堂展示精彩紛呈。有的組介紹海倫·凱勒19個月的時候不幸被猩紅熱奪去了視力和聽力,并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沒有放棄,自強不息;有的組介紹了海倫的良師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有的組感嘆一個幽閉在盲聾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有的組驚訝又聾又瞎的海倫竟然能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五種文字……臺上學生侃侃而談,配以PPT、照片、視頻,海倫的形象在學生們心目中逐漸清晰、具體、深刻起來。
分析:這是一個課前的導入,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將介紹海倫設定為“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主動、積極的交際情境氛圍中。建構主義(Piaget 1973)認為,人是知識的積極探索者和建構者。教師應創(chuàng)設含有豐富信息的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最真實的語言信息輸入,引導、幫助學生建構語言知識,發(fā)展口語運用技能。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中展開活動,小組成員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以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范琳,張其云2003)。由此,學生們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地調動,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地激發(fā),智慧可以被整個班集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
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方法那樣簡單而機械地重復同一內容,而是嘗試通過不同的途徑、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時間與環(huán)境下、針對不同的目的挖掘“Three Days to See”(《假如擁有三天光明》)這課的口語素材,開展口語教學。應用隨機進入式教學模式,口語教學設計如下:①精講文中一段海倫講述自己在樹林里散步時憑觸摸“看到”的多彩景象。學習之后,指導學生談論類似的話題,如“My Campus”(我的校園)。引導學生學習細膩、形象、生動的口語表達。② 重點講解文中經(jīng)典語句,如:The seeing see little.(能見者所見甚少)。It is the same old story of not being 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until we lose it,of not being conscious of health until we are ill.(常言道失去才懂得珍惜,生病才知健康可貴)。鼓勵學生討論、收集、并嘗試創(chuàng)作自己的名言警句。③播放影片The Miracle Worker(《奇跡創(chuàng)造者》),并讓學生談談觀后感。影片中英文字幕有效地增加了口語的輸入,影片的內容更是深深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有感而發(fā)的學生們積極發(fā)言,有的感嘆海倫學習語言的不易,有的感嘆莎莉文老師的偉大,有的感嘆人類語言的神奇力量……課堂氣氛熱烈活躍。
分析:這是本堂口語課的主體。建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適合于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其中適合于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之一就是應用隨機進入式教學模式。即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通過不同的途徑,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每次的情境都是經(jīng)過改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這種反復絕非為鞏固知識技能而進行的簡單重復,因為在各次學習的情境中會有互不重合的地方,而這將使學習者對概念知識獲得新的理解。這種教學避免抽象地談概念的一般運用,而是把概念具體到一定的實例中,并與具體情境聯(lián)系起來。每個概念的教學都要涵蓋充分的實例,分別用于說明不同方面的含義,而且各實例都可能同時涉及到其它概念。在這種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與具體情境聯(lián)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jīng)驗。且這種教學更加有利于對學習者語用能力、交際能力、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思維的嚴密性等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Williams&Robert 1997)。
隨著本堂口語課的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引出要求每位學生完成的口頭演講任務——“If you only had one week left to live,what would you do in those seven days?”該話題緊扣課文,有趣卻過于寬泛,學生往往不知從何談起。教師可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為其搭建“腳手架”,將該話題分成若干子話題,如: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如果讓你和親人、朋友說句心里話,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你目前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將學生分組,先討論子話題,最后由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進行三分鐘的演講。
分析:這是本堂口語課的收尾之作。通過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概念框架是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通過先小后大的步驟,逐漸建構起整體的概念,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從而達到深刻全面的認知?!癝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這里用來形象地說明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入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
當今的大學英語教育應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英語口語流利、兼具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上,建構主義理論提供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可行性策略,其教學模式更為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指明了新方向。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與當今“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豐玉芳2006)。突出了意義建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榘l(fā)現(xiàn)信息、加工信息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教師也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Kafai&Resnik 1996)。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能反映出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目標與功能的轉變,體現(xiàn)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應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型學習為發(fā)現(xiàn)型學習。把課堂教學 與課前課后自主學習相結合,把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幫助學生構建個性化英語口語體系。實踐證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利于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Kafai,Y.&Resnik,M.(1996).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iaget,J.(1973).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The Future of Education[M].New York:Grossman Publishers.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M.&Robert,L.B.(1997).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范琳,張其云(2003).建構主義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契合 [J].外語教學(4)。
豐玉芳(2006).建構主義學習設計六要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J].外語與外語教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