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姍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陰223003)
論日語教學的文化導入
佟 姍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陰223003)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積淀,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作為日本語言的傳授者,有必要在日語的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使日語學習者能更深刻、更透徹地學習日本語言。
文化導入;日語教學;途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積淀,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單行的,他們是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相互依賴的。日語作為一面鏡子,反映了日本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和日本人的民族意識。日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日本的音韻、詞匯和句子的同時,有必要了解日本文化甚至透析日本文化。作為日本語言的傳授者,更有必要在日語的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使日語學習者能更深刻、更透徹地學習日本語言。
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不僅僅要會讀、會說、能寫、能聽懂這個國家的語言,還要深刻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這才是真正學會了這個國家的語言。有些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交流的困難,其實并非學習者不精通語法、說得不地道,而是沒有突破文化的障礙。例如,日本人頻繁使用“ちょっと”一詞,這個詞在詞典中的基本意思是“稍微”“暫且”“有點”,有時作為感嘆詞表示打招呼,提醒別人的注意。但在實際應用中,初學者往往不能把握正確的意思。日本人在說“それはちょっと……”“あのう、ちょっと……”,熟悉日本文化的人會馬上領悟到這是日本人在給對方留有判斷空間或者怕給對方帶來麻煩。再比如,日本人經(jīng)常使用“はい”,“はい”的本意是用于肯定回答,但并不是用到“はい”就表示同意你的意見,而僅僅表示“我在聽你的話”或者“明白了你的意思”,至于是否同意你的觀點是另外一件事情。在聽到“はい”這個詞時,不要盲目地認為別人同意你的觀點,要仔細揣摩對方的心理和說話時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了解其文化背景甚至日本人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會讓日語學習變得輕松、有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最終讓日語學習者在交流中更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和方式。
作為日語語言的傳授者——日語教師要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底蘊,要熟悉中日兩個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關注日語的最新動態(tài)以及有關的外來詞匯,深入地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然、輕松地導入日本文化。日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各種靈活、有趣的方法將文化導入教學,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正確學習日語語言和了解日本文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陣地。通過課堂交流,教師能夠自然、輕松、有效地將日本文化導入課堂,但不同的課程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也應有所不同。在聽力課程中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對話中出現(xiàn)“どうもありがとう”和“すみません”,這是兩句最簡單不過的日常用語,但并非所有表示感謝時都用“どうもありがとう”,在表示道歉時用“すみません”,這要根據(jù)說話的場合和日本人的心理特點來做出判斷。比如,A:ちょっとそれとっていただけますか。(對不起,請您把那個東西拿給我好嗎?) B:はい、どうぞ。(好,給您) A: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太感謝您了。)此處表示感謝,如果使用“どうもありがとう”只強調(diào)說話者本身的喜悅、感激之情;使用“どうもすみません”在表示喜悅、感激的同時還表示說話者的內(nèi)疚心情,給人的印象更加謙虛、更加親切,提高了語言的文明程度。再例如,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咖啡館里對給自己斟茶的店員說“ありがとう”表示感謝是很自然的,但如果說話者是青年學生,而對方是中年人,雖然客人和店員的關系沒有發(fā)生變化,在這種場合使用“ありがとう”會給對方留下不謙虛的印象,甚至會使對方產(chǎn)生被人小瞧而反感的情緒。這就反映出日本人長幼之間的尊卑關系。由此可見,“どうもありがとう”和“すみません”的用法并不是那么簡單,而是受到場合、說話者和聽話者所處的地位關系、年齡等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所以,在聽力課程中,教師有必要強調(diào)這一點,從而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對話雙方的更深用意。在其他課程中,文化導入同樣必要。在閱讀課程中,經(jīng)常會讀到有關日本節(jié)日的文章,在短文中也許只有一句話提到了某個節(jié)日,學生可能對此節(jié)日不是特別熟悉,作為日語教師可以更加詳細地向?qū)W生介紹此節(jié)日的背景、時間和有關的活動等。比如,大多數(shù)學生知道日本是過陽歷新年的,除夕這一天即12月31日稱為“大晦日”,但要說出和中國新年的區(qū)別,學生未必知道得很詳細。這時作為教師除了詳細地介紹日本的新年外,可以和學生互動,展開討論,從中日兩國新年的時間、風俗、活動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還可以鼓勵學生寫一篇關于這方面的小短文進行比賽。由此,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很自然地將日本文化灌輸給學生,這樣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才是學習者和傳授者最愿意看到的。除了聽力課程和閱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大量導入日本文化外,在精讀、寫作等等課程中都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將文化帶入課堂,將課堂變得有趣、生動,使文化和教學相輔相成。
教師發(fā)揮主動作用將文化帶入課堂,課堂外,教師也應該發(fā)揮引導和督促的作用。課外是學生發(fā)揮個人主觀意識和加強自我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有必要引導和督促學生做學習的有心人。離開課堂,學生如何了解文化知識,如何將文化知識和所學內(nèi)容結(jié)合?對此,筆者認為網(wǎng)絡不失為一種高效快捷的學習載體,但過度濫用網(wǎng)絡資源或者隨意褒貶中日文化的差異,也常常會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wǎng)絡資源,要求學生公正、客觀地看待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比如結(jié)合教材所學內(nèi)容(單詞、句子、文章),找出潛在的文化現(xiàn)象,定期地寫出所收集、了解的文化現(xiàn)象的短文,要求是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但一定要變成自己的語言,而并非照抄照搬。在新編日語第三冊,第四課「天気とわたしたちの生活」中,介紹了關于日本的天氣和日本人的生活。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收集整理與日本天氣有關的文化知識,比如,日本人為何如此重視天氣、天氣和日本人的生活究竟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關系。這與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深刻的關系。日本是個島國,自然災害頻繁,地震、臺風、火災是日本的三大“名物”,因此,以種植水稻謀生的日本人想要獲得好的收成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要祈求好的天氣。了解了這一文化背景后,不難理解日本人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學生在課外了解這些文化背景的同時,也學習了與天氣有關的單詞、文章,既發(fā)揮了主動作用又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作用,并且大大減少了所占課堂的時間。除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外,利用電視、廣播、書籍等更廣泛的資源也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1]周平,陳小芬.新編日語(第二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張安德,張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3]張衛(wèi)娣,肖傳國.日語的模糊性及其文化背景[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2).
[4]李鐘善,張研.日本人的語言表達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3).
[5]肖開益.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D].重慶大學,2006.
[6]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4,72,113-114.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2
B
1671-6531(2011)04-0108-02
2011-02-07
佟姍,女,江蘇徐州人,淮陰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文化。
以上從課堂內(nèi)外介紹了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途徑和方法,分析了日語教學和文化導入的關系。日語教師不僅是日語語言的傳授者、講解者,更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引導者。正確、合理、適時地將日本文化帶入課堂,帶到學習者中,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教學中的疑問,更能讓學生深層次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真正讓學習者做到語言文化的統(tǒng)一,把日語真正學到手。正如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語の視點』中指出的那樣,「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會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視點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當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離開文化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我們學習或研究日語,必須首先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的特點,這樣才能在實際使用語言的過程準確表達語言的意義,避免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而產(chǎn)生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