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龍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文藝理論
王富仁“啟蒙”思想探微
孟海龍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王富仁從研究俄羅斯文學到歐洲文學,繼承了啟蒙主義理想;通過對魯訊的研究和中國現狀的分析,倡導學術的思想性研究,研究現當代文化,倡導新國學和學術獨立。
王富仁;啟蒙;文學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文學博士,一直活躍于當今文化研究界的王富仁先生,從魯迅研究起步并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開始,其研究視域從文學到文化,從學術到思想,可謂貫通古今中外,無所不包。貫穿王富仁學術研究中的鮮明的啟蒙思想一直引人關注。
王富仁1967年本科畢業(yè)于山東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yè),良好的俄語專業(yè)背景使他一開始就接受了大量的俄國文學熏陶。尤其是閱讀了十九世紀以來的大量的啟蒙主義文學作品。在其著作《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一書中,作者極力強調中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相似性和魯迅接受俄羅斯文學影響的必然性,詳細分析論述了俄羅斯文學大師如果戈里﹑契訶夫,以證明魯迅受到的影響,但也從另一面反證了作者對這些作家的作品的關注。正是由于對俄羅斯文學和魯迅的熟知,所以在王先生踏入學術研究界的首部著作《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就選取俄羅斯文學和魯迅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沒有任何出人意料的了。在此后的研究中俄羅斯文學經常被王富仁提及,如在《戰(zhàn)爭記憶與戰(zhàn)爭文學》一文中先后提到了《毀滅》、《靜靜地頓河》、《日日夜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戰(zhàn)爭與和平》等俄國作品。正是基于對俄羅斯歷史發(fā)展狀況和啟蒙主義文學精神的準確把握,王富仁在研究中一直對俄羅斯文學情有獨鐘。俄羅斯文學那“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廣闊的社會內容、社會暴露主題”[1]和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都對王富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歐洲文化是與中國文化完全異質的文化。古希臘神話中神人同性同體,神和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欲,而且也會在人的面前丑態(tài)百出,對這些行為的描述充分表現了西方文化鮮明的人本主義思想。在人類的童年時代充分張揚了人的奮斗精神,對命運的抗爭精神,表現了人類童年健全的人性。經過漫長的中世紀禁錮之后,從文藝復興開始到啟蒙主義思潮興起,再到現實主義文學的勃興,歐洲文學高揚“人的解放”的大旗,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王富仁在他的研究中充分吸收歐洲文學人本主義思想,強調對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風貌的分析研究。如他在對魯迅的《吶喊》、《彷徨》的研究中“把其中的人物分為五種:一、自覺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進行反抗的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二、封建社會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地主階級統(tǒng)治者;三、知識分子中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的衛(wèi)道士;四、封建社會的社會輿論界的各種人物;五、封建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在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受害者——勞動群眾和下層封建知識分子中的悲劇主人公?!盵2]此外,他還十分重視西方文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化建設的作用。1990年以來國內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興起,對于國內一批學者打著抨擊西方話語霸權的旗幟,不加選擇地一概否定西方文化的做法,王富仁一貫堅持自己的開放主張,在《“西方話語”與中國現當代文化》一文中“概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認為應當在肯定中國文化由封閉走向開放的總歷史趨勢的前提下反對西方話語霸權,而不應把中國現當代文化主動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革新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行為一律視為對西方話語霸權的屈服和順從?!盵3]
如果說外國文學傳統(tǒng)對王富仁的影響只是間接性的話,那么魯迅的思想對王富仁的影響則更有直接性。早在中學階段,王富仁就熟讀《魯迅全集》。博士論文《中國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的出版,奠定了王富仁在魯迅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領先地位。在這部著名的博士論文中,王富仁高喊“回到魯迅那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用思想研究代替階級分析法,從而開創(chuàng)了魯迅思想研究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理想主義激情飛揚的時代,乘著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識分子承接五四啟蒙主義傳統(tǒng),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運動。王富仁即是當時引領潮流的人物。從那以后,堅持思想性、啟蒙性就一直是王富仁在學術研究中執(zhí)著的堅守。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商品大潮的襲來大部分知識分子已經放棄了研究中的思想性而轉向純學術領域,或者不再側重思想性,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有人把九十年代以來的學術界概括為學術飆升、思想退位的時代,可敬的是王富仁并沒有隨波逐流,依然堅持啟蒙主義立場。在對人的問題的執(zhí)著追問與審視中,王富仁則帶著豐富的生命體悟與深切的現實人生關懷。走進他的研究天地,奉獻出一系列充滿智慧、充滿生命活力的研究成果,先后寫出了《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魯迅與中國文化》等一系列有分量的魯迅研究文章,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近年來大量研究者進入通俗文學研究領域,把通俗文學納入文學史的呼聲從來沒有斷過。對于中國現代文學史寫作的若干修正性意見(舊體詩、通俗文學等等),王富仁也引人注目地一再表達了明確的拒絕,體現出最不容妥協(xié)、最旗幟鮮明的五四新文化立場,“五四新文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現代白話文的文學上升到了中國雅文學的高度,把它作為中國文學發(fā)展的主要形式。在現當代,仍然有很多舊體詩詞的創(chuàng)作,作為個人的研究活動,把它作為研究對象本無不可,但我不同意把它們寫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同意給它們與現代白話文學同等的文學地位。這里有一種文化壓迫的意味,但這種壓迫是中國新文學為自己的發(fā)展所不能不采取的文化戰(zhàn)略。這里的問題不是一個具體作品與另一個具體作品的評價問題,而是一個引導現代中國人在哪個領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的問題;不是它還存在不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它在現當代中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問題?!盵4]
不可否認,王富仁在他的魯迅研究中是帶著強烈的個人生命體驗的。在《〈在文化的光芒與陰影下〉序》一文中,王富仁回顧了自己大半生充滿波折的人生經歷,帶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現狀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體驗,王富仁認為“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別人的思想的光芒。只有自己的光才能照亮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別人的光只能照亮別人的世界?!盵5]這也正是王富仁一直強調學術研究思想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王富仁從魯迅研究起步進入文學研究領域,此后不斷拓展他的學術研究空間,除魯迅之外還先后關注過:茅盾小說研究、郁達夫小說研究、端木蕻良研究、郭沫若詩歌研究、聞一多詩歌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女性文化研究、左翼文學研究、戰(zhàn)爭文學研究、當代文化研究,可以說現當代文化研究的各個方面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在古典詩歌研究、古代文化研究(如孔子、孟子、莊子等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王富仁的研究文章的一大特點就是對某個問題在宏觀上展開,多是觀照在一個整體框架之中的,從中國現實出發(fā)對問題做整體分析。在他的研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思想性的堅守。王富仁把中國知識分子分為學院型知識分子﹑政治型知識分子和社會型知識分子。他自覺地把自己歸入以魯迅為代表的社會型知識分子的行列。以學術研究為載體,以啟蒙思想為主導,立足于本民族整體的文化系統(tǒng),構建自己的學術視角,從而對中國文化進行打理和發(fā)掘,試圖找到一條新的啟蒙之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術文章特定的閱讀對象,王富仁的啟蒙其實更多的是通過對知識界的啟蒙思想的引導和對知識界片面思想的糾正,進而影響到知識分子對大眾的啟蒙。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王富仁的啟蒙其實更多地帶有間接性。
基于九十年代以來知識分子探索精神的萎縮,人文精神的喪失,知識分子群體的四分五裂,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和獨立價值的缺失的現狀。王富仁立足于中華文化古今一體觀的基礎上,大膽提出“新國學”概念?!拔抑蕴岢觥聡鴮W’這個學術概念,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實體。”“中國知識分子不要自己跟自己較真,學術爭論要有,但自身應該形成一個獨立的力量?!薄爸R分子不奉行互相消滅。我們應該有一種整體感?!盵6]他之所以一直強調知識分子獨立性,固然是對現實有感而發(fā),但更重要的是對啟蒙精神的堅守。啟蒙者無法實現自身的精神獨立又何以啟蒙他人呢?因而王富仁的啟蒙不僅是對大眾的啟蒙,更是對知識分子群體自身的啟蒙。
總之,王富仁有感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對當今影響和“文革”的痛苦經歷,始終認為中國的啟蒙任務還遠未完成,不管外在環(huán)境如何變化,即使在文化保守主義重新興起的今日,他依然旗幟鮮明的力挺啟蒙主義思想,自覺擔當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勇敢地走下去。
[1]王富仁.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8.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J].文學評論,1985,(3、4).
[3]王富仁.“西方話語”與中國現當代文化[J].文學評論,2004,(1).
[4]王富仁.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2).
[5]何希凡.在文化的光芒與陰影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8
[6]王富仁,梁 鴻.大眾文化視野中的學術與知識分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I206.7
A
1674-3652(2011)06-0084-03
2011-10-11
孟海龍(1981- ),男,河南南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黃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