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茵,陳 曦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 400047)
社會思潮①是社會意識的綜合表現(xiàn)形式,是“某一時期內在某一階級或階層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情況而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基礎,以特定的思想理論為理論核心,并與某種社會心理發(fā)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作用”[1]。社會思潮的流行和傳播在特定時期對特定群體具有促發(fā)特定行為的作用。社會思潮與大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社會思潮如潮水般地涌入我國,尤其是涌入大學校園,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不良的社會思潮對當今大學生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如何正確地引領當代社會思潮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茁壯成長,而且關系到我們國家未來的走向。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具有很強的能動性。它一旦被人們所掌握,就會變成影響社會發(fā)展并給人們以直接引導的精神力量。但是,社會思潮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正確的社會思潮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錯誤的社會思潮則阻礙社會的前進與發(fā)展。
青年是各種社會思潮的最先反映者,其中大學生又是社會思潮的主力。社會思潮總是以大學生群體的崇尚和追求作為其存在的基礎,并通過大學生將其影響播向整個社會。社會思潮往往能刺激、誘發(fā)大學生的群動行為。反之,大學生接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后產生的反應,又會擴大該思潮的影響范圍和強化它的影響作用,二者之間有著循環(huán)刺激的關系。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一方面,正確的社會思潮是特定歷史條件下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它揭示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水平,可以極大地激發(fā)起人們的民族精神。因此,正確的社會思潮可以給大學生以理論的滋養(yǎng),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激勵大學生為實現(xiàn)社會的理想目標和個人人生價值而努力奮斗。這些科學思想反映在大學校園上,就表現(xiàn)在廣大師生掀起了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等思想的熱潮。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能夠起到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錯誤的、落后的社會思潮則會給大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成為阻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不利因素。社會思潮是一種復雜的意識現(xiàn)象,社會的價值觀與大學生的價值觀之間的差異,使大學生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產生錯位。部分從事社會科學教學科研的工作者往往對西方社會思潮僅做介紹宣傳,而忽視了對學生分析、鑒別、批判地吸收的引導。而絕大部分大學生目前還沒有形成獨立成熟的判斷力和成型的思想道德體系,這些因素使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極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各種社會思潮的涌起,必然會影響到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確立?!盵2]比如消費主義思潮,它以崇尚和追求過度的占有和消費作為實現(xiàn)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導致了有的大學生不顧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在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盲目攀比、競爭和模仿,從而阻礙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是引發(fā)大學生為了滿足個人私欲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再如拜金主義思潮,它以追求金錢作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標,以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和人生幸福的唯一標準。在這些不良思潮的影響下,再加上理論指導上的迷茫與社會生存方面的激烈競爭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完全喪失了對高尚與卑鄙、美好與丑陋、正義與邪惡在價值上的辨別能力,大學生開始變得過分追求物質享受,整天追逐于感官刺激與物質享受的潮流中,進而喪失最基本的榮辱道德觀,由此引發(fā)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失衡、理想失落、意志消沉、政治意識淡化、政治信仰缺乏、政治觀念模糊等嚴重不良后果。
社會思潮必須在社會的一定范圍內進行傳播,引起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共鳴,才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社會承認,成為一種思想潮流,“傳播是社會思潮內在的運動方式,社會思潮須臾離不開傳播”[3]。社會思潮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多種傳播途徑,通過這些渠道的傳播或積極或消極地影響著大學生。
第一,通過書籍報刊、廣播電視和大學講壇講座等傳統(tǒng)渠道進行傳播。
書籍報刊是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的不少思想和觀念都受到自己所閱讀的書籍報刊的影響。這些書籍報刊在一定程度上進而影響到對大學生性格的塑造。大衛(wèi)·里斯曼指出,塑造人們性格的代理機構在不同時代是不同的。在傳統(tǒng)的前工業(yè)社會主要是擴大家庭及周圍的氏族群體,到工業(yè)化社會主要是家長、教師和書本,而在后工業(yè)社會,塑造他人導向人格的主要機構已變?yōu)橥g群體及大眾傳媒 (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同時,無所不在的廣告通過廣播電視等媒介滲透到當代城市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當代人的思維、決策和行動。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他們基本上是從校園到校園的簡單重復。這一年齡上的心理特征首先是性格、思維上的不成熟性”[2],因而最容易受到各種各樣顯性或隱性的廣告文化思潮的影響。此外,大學講壇作為大學生日常接受思想知識最頻繁的場所,對社會思潮的傳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些講座也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思想和生活,這些都成了社會思潮傳播的平臺。
第二,通過網絡、手機、數碼產品等新興媒介進行傳播。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信息傳播得越來越快,“在我們的時代,事件以驚人的速度一個跟著一個地發(fā)生,從前一個民族需要整整一個世紀才能完成的事情,現(xiàn)在只要幾年就能輕易地完成”[4]。在大眾傳播媒介的指引下,人們在潛移默化中信仰一種“主義”,并按這種“主義”去維持或改變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興傳播媒介自然對社會思潮的滲透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其中,互聯(lián)網的作用越來越突出?;ヂ?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上網”已成為一種必需和時尚。而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年增多。隨著網絡技術的縱深發(fā)展,互聯(lián)網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但由于互聯(lián)網的主導國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它們趁機通過網絡構建新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把西方各種新的社會思潮如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思潮通過網絡進行滲透。西方媒體正是欲借助這些文化形態(tài)的柔性力量,用西方的價值觀引導世界,傳播與西方國家利益相吻合的戰(zhàn)略議題和主題,影響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進而實現(xiàn)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不懈戰(zhàn)略。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社會思潮和觀念,借助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興媒介及時地傳播,被引入了校園,一時各種思潮相互碰撞并對大學生產生極大的沖擊。“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當代西方社會思潮通過網絡、媒體和人員往來等方式在我國迅速傳播并對青年學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5]。
第三,通過電影、話劇等藝術作品的形式進行傳播。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思想潮流,也常常體現(xiàn)在某些電影話劇等藝術作品中。而作為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電影話劇往往與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著某些社會思潮。比如白樺反映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丑化現(xiàn)實的劇本《苦戀》,后來拍成電影,改名為《太陽與人》。這個劇本想寫“四人幫”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劇中不僅寫了對畫家晨光一家的迫害,還有對詩人、教授的迫害。寫了畫家一生熱愛祖國、忠貞不渝、堅強不屈的性格。從這點來說,有一定意義。但整個劇本的構思與藝術形象的表現(xiàn),使人感到在影片拍成后是悲愴的情調。這個劇本沒有反映出“四人幫”橫行前,黨對知識分子還是重視的。劇情的結局是粉碎“四人幫”之后晨光卻死去了。這部電影看過之后給人的印象是共產黨不好,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通過話劇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傳播,給當時的青年帶來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時期,文化的全球傳播,社會思潮的沖擊必將影響到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而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主力軍。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正確引領社會思潮發(fā)展的方向,以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輸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后備隊伍。
第一,充分利用大學講壇等陣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6]。大學講壇是大學生接受各種知識和信息的主要平臺。在當前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校園環(huán)境下,當代大學生能否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和政治觀,不僅取決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能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面灌輸和教育,而且還取決于能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確保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要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據社會思潮傳播的特點、演變的過程、理論性質對它進行研究,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途徑”[7],從而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上述社會思潮傳播的渠道來看,當代大學生接受社會思潮的方式和渠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傳統(tǒng)以理論教育為主體的思想引導模式盡管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思潮引導的主渠道和方式,但是這種單一的方式遠遠不能適應大學生和形勢變化的需要,大學講壇應采取豐富多樣的教育引導方式進行引領。一般來說,通過大學講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課堂授課等課內方式。傳統(tǒng)的以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授課模式應逐漸加以改變,教育的方式應該更加多元和活潑,多采取互動式討論等方式教學更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二是課外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學術講座等,正確地對大學生實施引導。比如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定期舉辦的三春湖講壇就很不錯。大學生通過這些講壇,一方面能夠領略不同大師的風采,為大師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在潛意識中想成為大師們那樣的人;另一方面也能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視野。因此,這些講壇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此外,要消除大學生對當代社會思潮的錯誤解讀,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學術研討和理論爭鳴等活動就是一些很好的路徑選擇。這些活動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各種社會思潮的形成背景、理論根源、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并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辯證分析西方社會思潮,從理論認識上消除當代社會思潮的危害性。
第二,對網上的多樣化社會思潮進行疏通和引導。
互聯(lián)網及其傳播方式帶來的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取向,對當代大學生曾經受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以及所形成的價值觀,都會產生震撼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有必要對網上的多樣化社會思潮進行疏通和引導。所謂疏通就是讓大學生把自己的思想、觀點等表達出來,允許不同思想觀點的存在,創(chuàng)造一種讓人暢所欲言的寬松氣氛。所謂引導,就是根據思潮的是非,采取不同措施,引領社會思潮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對網上社會思潮的引導,具體地說包括兩個方面,即對正確的思潮加以積極的評價、宣傳,對錯誤的社會思潮進行及時的分析批判,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思潮的本質,消解它們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不良影響。大學生比較單純,并且容易接受正確的思想,作為社會喉舌的新聞媒體報道、社會輿論及網絡新聞要體現(xiàn)正確積極的社會思潮;公共輿論應給予合理的指導,學校、社會、團體都可適當的宣傳。否則,“對各種社會思潮掉以輕心,任其泛濫,我們就會犯歷史性的錯誤”[8]。在對錯誤思潮的認識和批判上,我們做得還很不夠,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上,我們經??吹礁鞣N自由主義思潮、個人主義思潮大行其道,卻很少看到這方面的批評文章。互聯(lián)網有時甚至成了錯誤思潮擴大影響的一個主要陣地,今后應該切實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把握正面引導社會思潮的正確航道。
第三,多拍一些反映當下積極的社會精神面貌的電影、話劇等藝術作品,以此來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和人生情懷。
如果要在大學生中引領社會思潮,則應采用對學生而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影視、音樂、座談之類,將其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能起到更有效的宣傳效應。電影可以起到精神安慰和疏導的作用,一旦觀眾將自身融入劇情,就會在身臨其境的潛意識中產生共鳴。如果觀眾與劇中人物有相似的經歷,這種精神上的快感和沖擊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思想甚至行動,直至觀眾將其帶出電影院,在日后潛移默化地起作用,進而就感同身受的奉行某種社會思潮。積極向上且具有崇高價值的電影能引領大學生奮發(fā)向上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部分大學生受到當代社會思潮的不良影響之后,覺得一切都失去了意義,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從而放棄了對生存意義和價值目標的思考與追求而無聊地活著。通過這些反映社會主旋律的影片,大學生可以在各種社會思潮的碰撞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明確人生的目標和定位,并自覺地把個人與社會的需要統(tǒng)一起來,從而找到實現(xiàn)個人人生價值的最佳方式。
在當前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的特殊形勢下,各種社會思潮的碰撞沖擊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正確對待和處理好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將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科學發(fā)展觀的順利實施以及中國的進一步騰飛和崛起。
[注 釋]
①對于何謂“社會思潮”,學術界存在分歧。綜合分析各種研究成果中關于社會思潮的定義,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社會思潮本身的意識結構及其在社會意識結構中的地位這一問題上。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構成了界定社會思潮的兩種代表性觀點:一種是“綜合說”,一種是“中介說”。本文采用“綜合說”,即采用綜合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的辦法,對社會思潮作出界定。(梅榮政.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7頁。)
[1]梅榮政.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57.
[2]雍自成.社會思潮與大學生之關系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33-35.
[3]王炳權,梅榮政.論社會思潮的傳播與控制[J].求實,2005(11):81-8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48.
[5]張引.西方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的負面影響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7):40-41.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7]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的特點與應對方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4-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