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會
(寧德師范學院體育系,福建寧德 352100)
譚嗣同禪武思想探研
吳祖會
(寧德師范學院體育系,福建寧德 352100)
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詩人,還是鮮為人知的武術家和佛學家。以譚嗣同的禪武思想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其禪武生涯進行了探研。研究結果表明:譚嗣同通過艱苦學習和探索研究,對佛學和武學領悟較為深刻,并將其融合,運用于實踐之中,充分挖掘了佛學和武學的社會價值,對后期革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譚嗣同;武術;佛學
近代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矛盾錯綜復雜的特殊時期,由于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蝕,近代社會發(fā)展史成了一部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歷史,涌現(xiàn)出了諸多英雄人物,這些人物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真可謂“亂世造英雄,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譚嗣同就是其中之佼佼者。這與他堅定的報國志向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分不開的,例如,當維新變法無果時,日本友人再三勸他東渡日本避難,他慷慨地回答:“大丈夫不作事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且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1](P517)譚嗣同的貢獻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的評論文章,將他和林則徐、孫中山、魯迅等人,視為我國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物。以至譚嗣同去世后,被人們當做旗幟來爭奪,可見其地位非同尋常[2](P153)。對譚嗣同的研究不勝枚舉,可以說從其逝世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間斷過,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其思想和影響等方面的研究,而對其禪武合一的思想研究還是剛剛起步。譚嗣同被譽為“近代湖南十大武術家之一”,對禪宗有著深刻的感情,且是將禪宗思想運用于革命中的典范。中華武術中“禪武合一”的思想歷來是武術界所普遍認同的“真理”。
禪宗是佛教在中國的一個流派,“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原意是“靜慮”或思考。禪宗是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隋唐之后,人們常把禪宗作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它既吸收了儒、道思想,它的教義又對儒家思想的宗教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譚嗣同一心向佛,其實就是其對禪宗思想的追求、學習和運用。
1.1.1 從事佛學研究的客觀條件
清朝末年的社會背景為譚嗣同學習和從事禪宗佛學研究提供了客觀保障。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大致歷經(jīng)三個階段:興盛→衰落→興盛。進入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佛學開始由低迷逐漸走向興盛,這與統(tǒng)治階級的追求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像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對于佛學十分青睞,積極倡導。就連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常被人稱為“老佛爺”,可見這些統(tǒng)治者對佛學的熱愛程度。這一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譚嗣同習佛掃清了社會障礙。
1.1.2 從事佛學研究
1896年北游訪學期間,譚嗣同在北京結識了夏曾佑、吳雁舟等佛學導師,開始了自己的佛學生涯。后來,他到南京就任候補知府時,與另一佛學導師楊文會頻繁往來,向楊請教佛學,“因得遍窺三藏,所得日益精神”。通過與這些佛學導師的交往,了解了佛學思想,對佛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以至心悅誠服[3](P117-118)?!坝谑侵匕l(fā)大愿,晝夜精治佛咒,不少間斷?!薄胺鸾碳冋邩O純,廣者極廣”,“惟教所適,極地球上所有群教群經(jīng)諸子百家,虛如名理,實如格致,以及希夷不可見聞,為人思力所僅能到,乃至思力所必不能到,無不異量而兼容,殊條而共貫”;“今將籠眾教而合之……斯教之大權,必終授諸佛教”。另外,譚嗣同因崇信佛學,以至甘心做佛學導師吳雁舟的侍從。還有,由于唐才常等不用心學佛,譚嗣同書信責備之,“智上上等之人,然不通佛學,則墮落地獄不難,惟大力扶掖之耳”,“甚矣教務之不可不考究也!”[1](P321)[3](P14)這些都足以說明譚嗣同對佛學的癡迷。這種對佛學的熱愛,對其后期思想的形成及將其作為變法的支柱奠定了基礎。
譚嗣同所著《仁學》是他的代表作,這本著作是以佛學為核心的,是他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如“能為仁之元而神于無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保?](P68)在他的這本專著中將佛放到第一位,可見《仁學》貫通了佛學精神。另外,通覽該書也可管窺其寫作依據(jù)和目的都是為了暢演佛教宗風。如吳雁翁的言語記述為“有韓無首大善知識,將為香港《民報》,屬嗣同暢演宗風……非精探性天之大原,不能寫出此數(shù)千年之禍像,與今日宜掃蕩桎梏沖決落網(wǎng)之故,便覺刺刺不能休,已得數(shù)十篇矣。”[4](P165)這里所指出的數(shù)十篇指的就是《仁學》。譚嗣同的佛學導師吳雁舟囑咐他暢演佛學宗風,才有這本書的問世。就連譚嗣同的自述和梁啟超的評述都一致凸顯了《仁學》是以佛學為基礎而著,如“文會深通法相、華嚴兩宗……譚嗣同從之游一年,本其所得,以著《仁學》”[1](P340)。
譚嗣同寫這部《仁學》與時代背景和維新運動有很大的關聯(lián)。要改革必須有理論依據(jù)和思想武器,將佛學視為維新運動的理論依據(jù)和思想武器才是譚嗣同學習研究佛學的最終目標。
首先,政治方面。如其所述“印度自喀私德之名立,分人為四等,上等者世法則曰平等,出世法竟愈出天之上矣,此佛之變教也。三教不同,同于變;變不同,同于平等。”[1](P445)佛學講求的眾生平等的理念是其從事維新變法的根本立場。
其次,在倫理方面。如“今中外皆侈談變法,而五倫不變……在佛教,則盡率其君若臣與夫父母妻子兄弟眷屬天親,一一出家受戒,會于法會,是又普化彼四倫者,同為朋友矣。無所謂國,如一國;無所謂家,如一家;無所謂身,如一身。夫惟朋友之倫獨尊,然后彼四倫不廢自廢。”[1](P3)從這一理論可以看出譚嗣同對封建的綱常名教是極其反對的,并認為是阻礙中國前進的絆腳石。
第三,在經(jīng)濟方面。他積極倡導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提高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如“奢至于極,莫如佛……人我通?!保?](P122)依此來批判封建主義閉關自守、忘我自大的思想,同時期望封建主義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減壓。
譚嗣同提倡佛學,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其目的不外乎告訴人們運用佛學可以御外侮、救中國,以此來增強人們的勇氣,鼓舞人們的斗志,使人們可以沖決一切封建網(wǎng)羅,進行變法維新[5](P11)。他的這一思想使得維新派中許多人把佛學作為自己從事斗爭的思想武器,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但是也有利于他們尋求共同的理念信仰,起到增強凝聚力的作用,為人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提供了思想武器。
2.1.2 譚嗣同的武術造詣
譚嗣同不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詩人、佛學家,更是湖南近代著名的武術家之一,被授予“湖南近代十大武術名人”稱號。他對劍術、刀術、拳術、騎馬、射箭樣樣精通,特別是一手劍法出神入化。他在給朋友沈小沂的信中自稱“嗣同弱嫻技擊,身手尚便,長弄弧矢,尤樂馳騁”[1](P51-52)。梁啟超的在《譚嗣同傳》也寫道“好任俠,善擊劍……弱冠從軍新疆,亦好談中國古兵法,所著書有《劍經(jīng)衍葛》1卷等”[6](P522-525)?,F(xiàn)代著名的戲劇家歐陽予倩在《上歐陽瓣姜師書》中記載“他于文章之暇,喜歡技擊,會騎馬,會舞劍,我曾看見他蹲在地上,叫兩個人緊握他的辮根,一翻身站起來,那兩個人都跌一跤”。他特別喜歡劍,如:“余有雙劍,一曰麟角,一曰鳳距,取抱樸子之論刀盾戟杖曰:‘知之譬如麟角鳳距,何必用之也?!舴騿蔚叮狈街畡x器絕術……單刀神者葛稚川,譚復后以千有年。”[7][1](P68)他精通少林拳術,深研刀技和劍術,有“單刀王”之稱,能領悟以一抵十的安化武舉黃方舟的武術真諦,曾贈黃對聯(lián)一副:“曾受雙戟單刀,長于葛洪者劍;所謂粗塊大臠,奄有陳亮之文。”[1](P38)可見,譚嗣同是一位精通武術且有一定武術造詣的武術家。
2.1.2 影響譚嗣同從武的因素
譚嗣同的武術造詣及武學思想與其家族有一定的關聯(lián)。譚嗣同出生于“先世將門,閎於武烈”的榮耀世族家庭[1](P6)。據(jù)《譚嗣同傳論》記載:譚氏先祖一直以武功顯世,而且數(shù)代有忠烈。宋末時期,其先祖譚啟寰在抗元水戰(zhàn)中陣亡,譚嗣同是譚啟寰二十世子孫,其祖先以武報國的精神開啟了譚氏一門“忠義”之家風。此后譚氏家族“慷慨奮興于功名之會者,肩相翼而足相踵”。到明朝時,譚淵隨燕王朱棣征戰(zhàn),曉勇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后陣亡于夾河之戰(zhàn),朱棣即位之后,被贈都指揮使,追封崇安侯,溢壯節(jié),立祠祀之。其長子譚忠隨朱棣攻南京有功,封寧伯、賜鐵券,碌千石。譚忠之重孫譚綸,佩平南將軍印,充總兵,守湖廣,譚家因而成就了“先世將門,閎於武烈”的榮耀世族[8](P1)。依此可知,譚嗣同的武術造詣受到一定的遺傳基因及對先輩們的崇敬等因素影響。
2.1.3 譚嗣同的習武歷程
譚嗣同的武術成就絕非一日成名,有著漫長和艱辛的歷程。據(jù)記載,譚嗣同有多位武術師傅。首先,他曾跟隨武師胡七學過锏術、太極拳、形意拳和雙刀;其次,跟“大刀王五”,練習單刀;第三,跟他父親的部屬湖南人劉云田學騎馬、射獵,練到了能在馬上躍翻,“矢飛雁落,刀起犬亡”[9]的境界。譚嗣同習武十分刻苦,據(jù)瀏陽會館傭人劉鳳池記述:“七爺在京時,王五每天早上天剛破曉就來到會館教七爺練劍法。有一次,他倆刀光劍影,打在一團。忽地,戛然而止,只見王五抱拳拱手說,七爺(即譚嗣同),受驚了。看樣子大概他們師徒倆是在比試比試哩?!保?]可見譚嗣同是一位集思廣益的武術習練者,經(jīng)過漫長刻苦的積累方成就日后的武術造詣及對武術的深刻認識。
2.2.1 “尚武精神”的價值體現(xiàn)
“尚武精神”是一種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獲得自尊自強,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基石。歷史上諸多名人都積極倡導“尚武精神”,梁啟超在《論尚武》一書中論述為:“立國者,茍無尚武之國民,鐵血之主義,則雖有文明,雖有智識,雖有眾民,雖有廣土,必無以自立于競爭劇烈之舞臺……此數(shù)國者,其文化之淺深不一轍,其民族之多寡不一途,其國土之廣狹不一致,要其能馳騁中原,屹立地球者,無不恃此尚武之精神。”[10](P53)孫中山對“尚武精神”的論述:“慨自火器輸入中國后,國人多棄體育之技擊術而不講,馴至社會個人積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鐘之決勝,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時,為今次歐戰(zhàn)所屢見者,則謂技擊術與槍炮飛機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國人囊昔僅襲得他人物質(zhì)文明之粗末,遂棄其本體固有之技能以為無用,豈非大失計耶[11](P1-2)?”可見“尚武精神”對于一個民族的自強自立是極為重要。
譚嗣同積極倡導“尚武精神”有兩種原因:一、當時的國情影響;二、國外成功經(jīng)驗的啟迪。首先,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矛盾十分復雜的社會,內(nèi)有封建制約,外有外夷侵凌,中華民族面臨著瀕臨亡國的局勢。他看到當時國民體質(zhì)十分孱弱、斗志非常消沉的現(xiàn)象,深感悲痛之極。為了增強國民體質(zhì)和培養(yǎng)國民勇于拼搏的精神,他積極倡導“尚武精神”,發(fā)展民眾武術運動,并把武學作為教育內(nèi)容之一。其次,外國的成功經(jīng)驗使得譚嗣同受到了很大的啟迪。例如,德國斗劍之風播于全國,日本也有武士道。為此,譚嗣同積極倡導“尚武精神”,希望以此來提高國民體質(zhì)、增強民族憂患意識,使得中國人民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局面。這一思想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當時時務學堂所培養(yǎng)的一批學生就將這一思想很好地運用于救國救民的革命運動之中,為了這一理想,他們許多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歷史。
2.2.2 以武積聚力量的體現(xiàn)
自古以來,以武聚集力量進行革命或反侵略的事件比比皆是,像明代的抗倭、反清復明、反帝反封建運動等都是對武術凝聚力價值運用的結晶。譚嗣同倡導以武聚集力量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其所著《仁學》,“則莫若為任俠,亦足以伸民氣,倡勇敢之風,是亦撥亂之具也。西漢民情易上達而守令莫敢肆,匈奴數(shù)犯邊而終驅(qū)之于漠北,內(nèi)和外威,號稱一治。彼吏士之顧忌者誰歟?未必非游俠之力也。與中國至近而亟當效法者,莫如日本。其變法自強之效,亦由其俗好帶劍行游,悲歌叱咤,挾其殺人報仇之俠氣,出而鼓更化之機也。儒者輕詆游俠,便比之匪人,烏知因于君權之世,非此益無以自振拔,民乃益愚弱而窳??!言治者不可不察也”[1](P431)。
由以上記載可知,譚嗣同積極肯定以武聚集力量的價值,明確提出了武術對于國家的安定、主權等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并對儒家“輕詆”武術價值的思想給予了有力的反擊。實踐證明,民間武術俠士的影響力極大,在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抗精神等不同程度上對人們形成了極強的感染,進而轉(zhuǎn)化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fā)展。
關于“禪武合一”問題,前人也曾做過一些論證和研究,更為突出的是理念和思想的融會貫通。例如在《手臂錄》就有一段經(jīng)典記述“用技易,治心難。手足運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熾,四大自靜[12]?!逼渲小八拇蟆笔欠鸾逃谜Z。據(jù)《宗教詞典》記載:“(四大)亦稱‘四界’,佛教名詞,指地、水、火、風四種構成色法的基本元素……世界萬物和人之身體,均由四大組成。佛教依次說明人身無常、不實、受苦[13](P295)。”這里說的“心火不熾,四大自靜”是指只要能“治心”,就可將拋出一切雜念不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使身心處于安靜狀態(tài),全身心地將武技練好并發(fā)揮出來。譚嗣同所著《仁學》是其思想的代表和闡釋,其中以佛學為基本,同時也容納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精華部分武德思想,可以說這本專著是一本很好的禪武思想合一的產(chǎn)物。例如,他的“不生不滅”的生死觀念和“無我執(zhí)、空生死”[1](P285-300)的涅磐境界,將個人生死置之于度外,從而造就了他舍生取義、勇往直前的俠士和英雄的作風風范。另外,從譚嗣同所習的武術中可以看出,他精少林武術,而少林寺歷來被認為是佛門重地,也被稱為“禪武合一”的重要場所。少林武術中融入了諸多佛教禪宗思想,例如,佛教基本教義中“無?!?、“無我”、“苦”的思想常被習練少林武術之人用來要求和約束自己。這本以佛學為思想基礎的《仁學》論著也是與中國傳統(tǒng)武德中的基本要求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
譚嗣同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詩人,更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武術家或佛學家。譚嗣同受家族光輝的歷史影響十分深刻,從小便積極致力于武術習練。他曾受到像大刀王五等多位武術名人的悉心指導,學到了精湛的武藝,更加深刻體會到了武學的博大精深及其價值的重要性;另外,他還孜孜不倦地跟隨一些佛學名人學習禪宗佛學理論,對佛學思想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這些都在其所著《仁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為重要的是,在救國救民運動中,他充分將禪宗佛學和武學思想運用于實踐,使得很多仁人志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積極參與了這次變法,為后期的辛亥革命做了積極的準備,啟迪了一代人。
[1]譚嗣同.譚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4.
[2]徐義君.譚嗣同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芮坤改.譚嗣同的佛學思想探微[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18(1):14-17.
[4]湖南歷史資料[Z].1959,(4).
[5]李雪松.譚嗣同與梁啟超佛學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交流,2010,(3):10-14.
[6]梁啟超.譚嗣同傳[A].譚嗣同.譚嗣同全集[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4.
[7]趙慎修.譚嗣同[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
[8]鄧潭洲.譚嗣同傳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譚恒輝.譚嗣同生平事跡補遺[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0]洪治剛.梁啟超經(jīng)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
[11]陳鐵生.精武本紀[Z].上海:精武體育會,1919.
[12]吳殳.手臂錄·附卷上·峨眉槍法·治心篇[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3]宗教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Research on Tan Sitong’s Ideas of Buddhism and Martial Arts
WU Zu-h(huán)ui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NingdeNormalUniversity,Ningde352100,China)
Tan Sitong is known as a famous writer,thinker and poet,but he is little known as a martial artist and Buddhist scholar.This article made researches on Tan Sitong’s ideas of Buddhism and martial arts by the literature,interview,logic analysis,etc.The finding shows:Throught the study and research,Tan Sitong had deeply comprehended and blended the ideas of Buddhism and martial arts.He had also tappeded the social value from Buddhism and martial arts and applied it in the practice which had positive effect on his later revolution.
Tan Sitong;martial arts;Buddhism
G812.9
A
1009-9735(2011)05-0138-04
2011-08-29
吳祖會(1978-),男,福建寧德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