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金枝
(汕頭市金山中學,廣東 汕頭 515073)
當前新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梢哉f,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1]基于多年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提高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
確立有效探究任務,指明探究目標,明確探究內容,是提高歷史探究式教學有效性的前提。確立探究任務時,務必注意如下幾點。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教學目標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可以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jù)。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探究式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理應依據(jù)教學目標進行。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之前,依據(jù)教學目標,遵循主體性、開放性、多樣性、漸進性、生成性及激勵性等原則,分析并確立探究任務,確定探究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探究活動有明確的方向,是實施有效探究式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意義學習論的創(chuàng)始人奧蘇貝爾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一書的扉頁上,寫道:“我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備知識。研究并了解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具有的先備知識,配合之以設計教學,從而產(chǎn)生有效的學習?!保?]新知識的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原有知識。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離不開原有知識儲備的支持。新知識只有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當中,才能夠被學生所理解并接受。如果新的知識及探究任務,超出了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及經(jīng)驗,則學生很難從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極易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探究學習活動就很難有效展開,探究活動很難堅持下去,探究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歷史教師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確立探究任務,開展探究式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高中生見識的不斷增長及知識面的日益拓展,他們不再對所有的探究任務感興趣。過于熟悉、沒有新意的探究任務不僅難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而且會使他們感到無聊乏味。相反,依據(jù)巴甫洛夫的觀點,新異刺激、富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任務能夠激起一個健康正常有機體(學生)的原始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引起他們本能的無條件的探究反射。這是有效探究學習的發(fā)生所不可缺少的構成因素。因此,確立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新穎性的探究任務,對于探究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非常關鍵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布盧姆)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喬建中老師指出[3]:有效教學研究所面對的現(xiàn)實教學問題(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但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其主要成因不是學生的認識水平不行——即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不佳——即“愿不愿”的問題。在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愿不愿”學習的問題始終是教學活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和難點?!霸覆辉浮钡膯栴}其實就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而學習態(tài)度又與學習興趣緊密相關。因此,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提高歷史探究式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痹诮虒W過程中,制造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造成學生的“認知失調”,使學生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詫異的情緒,使學生在“憤悱”的狀態(tài)中產(chǎn)生探究欲望及探究興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感知和建構知識的探究性活動的有效開展。對此,我深有體會。
在必修(II)《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及具體措施等,我先借助漫畫《新政醫(yī)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再結合漫畫的情景逐步提出以下問題:“漫畫中的醫(yī)生指誰?病人指什么?”“這幅漫畫反映了哪個歷史事件?”“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你是當時的新政醫(yī)生(羅斯??偨y(tǒng)),你有何良方?為什么?”結果,從看到漫畫那一刻起,學生們就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大家競相闡明自己的觀點,部分獨到的見解還博得大家的掌聲。課后,大家一致反映這堂課學得很開心,很有收獲。
當然,提出的問題要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問題要明確具體,切忌太大、太寬泛。高中生的學習時間、社會閱歷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有限,大而寬泛的探究問題不僅會占用學生太多的學習時間,而且容易使學生不知所措。而明確具體的探究問題則可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指明方向。問題越具體,方向越明確,越有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其次,問題要具有挑戰(zhàn)性、新穎性,難易適度。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學生突出的心理特征?!皩W習的任務如果適應學生的需要,切合他們的知識與能力準備,既不過難過深而夠不著,又不缺乏挑戰(zhàn)性、新穎性而使學習者感到乏味或疲憊,學習也才更為有效”[4]。隨著高中生見識的增長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過于簡單或者缺乏挑戰(zhàn)性的問題難以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太難的問題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退卻的念頭。而具有挑戰(zhàn)性、新穎性的探究任務往往比較容易激發(fā)起他們的探究興趣。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歷史的過去性使我們無法直接地感知和體驗歷史。歷史是無法單憑邏輯推理去理解的。缺乏細節(jié)的講解,沒有親身體驗的歷史事件,更是讓學生感到歷史遙不可及、枯燥乏味,自然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狄爾泰說,體驗是理解歷史的關鍵。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歷史生活情景,讓歷史人物鮮活起來,讓歷史事件變得有血有肉,使學生獲得豐富而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
2010上海世博會將放大了數(shù)百倍的《清明上河圖》以多媒體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清晰再現(xiàn)了北宋時期都城汴梁繁華熱鬧的歷史生活情景。在必修(II)《農(nóng)耕時代的商業(yè)與城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該視頻引入課堂,作為探究宋朝城市生活狀況的歷史生活情景。學生由此獲得了豐富而真切的宋朝城市生活的情感體驗,探究興趣大增,高效完成了探究任務。
將現(xiàn)實生活情景引入課堂,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啟發(fā)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和感悟歷史,從而達到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的目的,而且賦予了學生探究活動一定的生活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及探究興趣。因為兒童對切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的問題情境比較容易產(chǎn)生興趣,而且“兒童學得最好的是那些與解決實際問題有聯(lián)系的東西,或者是那些同某種積極興趣有關的東西”[5]。
2003年,美伊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首相布萊爾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那一年,在學習必修(I)《漸進的制度創(chuàng)新》時,我將該事件及時引入課堂,作為探究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的現(xiàn)實生活情景。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對于布萊爾的這一舉動,內閣成員采取了怎樣的態(tài)度?是贊同還是反對?為什么?2.如果女王反對,布萊爾會不會因此而撤兵?為什么?3.如果議會極力反對,結果又會怎樣?”結果,由于該情景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本堂探究教學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創(chuàng)建寬松的探究環(huán)境,提供充分交流與表達的機會,是提高歷史探究式教學有效性的保障。“只有學習者感到安全,知道不會受嘲笑和受指責,他們才會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會主動暴露自己的真問題,才會主動地參加討論、探究或體驗”[6],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動。這樣的探究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不同的探究小組或學習團隊在寬松的探究環(huán)境中自由發(fā)表見解,充分表達意見,分享探究心得,相互傾聽,相互質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有利于學習的深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鍛煉了他們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思維能力及知識經(jīng)驗等方面的不足使高中生的探究活動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之中,歷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適時適當?shù)闹敢_保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教師除了要在進行教學之前確定一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還必須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目標引導,防止學生迷失方向,讓學生始終有一個方向感,從而確保探究活動始終處在有效的范圍之內。例如,2011年度上學期,在探究“18世紀初英國內閣制與中國內閣制區(qū)別”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明顯地偏離了探究方向,將注意力集中在制度形成的過程上,而忽視了對制度特點的比較,浪費了不少探究時間。在我的提醒下,他們才回歸主題。這表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老師及時的方向引導是必要的,否則探究活動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由于探究經(jīng)驗不足,再加上不同類型探究問題的探究方法往往又不一樣,因此,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例如,怎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怎樣鑒別史料的真?zhèn)?,怎樣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怎樣評判史學觀點,怎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等等。雖然這些問題都是歷史學科的常見問題,但是在學生掌握此類問題的正確探究方法之前,如果沒有得到歷史老師的指導,探究任務就很難在既定的時間內圓滿完成。我經(jīng)常遇到學生盲目探究或者探究時考慮問題不周的情況,其原因多半與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不同探究類型問題的探究方法有關。
高中生在知識經(jīng)驗及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一些困難。對此,歷史教師要適時進行點撥,給學生一些啟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而既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將探究活動進行下去,又可以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及探究興趣。
4.適度控制。
由于中學生的自制力有限,他們很容易被一些新奇的或意外的事物分散注意力,以致浪費探究時間。因此,要保證探究活動的方向和效率,歷史教師就必須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控制。既不能讓學生完全地放任自流,聽任學生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又不能把學生控制得太死,使學生失去自主性而成為教師的配角。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诙嗄甑臍v史教學經(jīng)驗,我總結出上述四點淺見,旨在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懇請各位專家指正。
[1]余文森.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6):35.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3]喬建中.知情交融:教學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5-7.
[4]何善亮.論有效教學的實踐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0,(5):20-26.
[5][美]蔡斯著.李一平,陸忻譯.課程設計:有代表性的模式[A].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課程與教材(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00.
[6][美]Dale Scott Ridley,[美]Bill Walther著.沈湘秦譯.自主課堂:積極的課堂環(huán)境的作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該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guī)劃2009年立項課題 “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研究——基于新課程觀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索”(立項編號:2009tjk04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