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英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多麗絲·萊辛于1988年發(fā)表的小說 《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是其在創(chuàng)作太空系列小說之后回歸現實主義風格的一部力作,講述了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因第五個孩子本的出生而分崩離析的“恐怖”故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動蕩的英國,年輕的中產階級夫婦戴維和哈麗特經濟寬裕,連續(xù)生了四個孩子,生活過得充實幸福,但是第五個孩子本的出生卻破壞了家庭原有的快樂。本在娘胎里就極不安分,拳打腳踢,讓母親吃盡苦頭。出生后的本身材龐大,是一個類似“妖怪”的畸形兒。他性情粗暴又難以控制,攪得家里不得安寧,除了哈麗特,沒有一個人敢親近他。逐漸的,整個家庭因為本而分崩離析,只有哈麗特仍然留在本身邊照顧他,掙扎于母親的角色之中。在故事的結尾,本結識了一幫惡少并逐漸成為了一個少年犯罪者。
萊辛否認這個小說含有任何寓意,稱它只是一個“經典的恐怖故事”[1],然而在多次采訪中,她又承認小說表達了對“差異”的思考。誠然,《第五個孩子》遠遠超越了萊辛的“經典的恐怖故事”的簡單解釋。簡·皮克林認為它是二十世紀人類生存狀況的記錄[2]。而本作為差異“他者”也一再地被拿來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中的怪物進行比較??藙诘蠇I·皮爾龐特認為小說是一部現代的關于母性的噩夢[3]。的確,從母親哈麗特的角度出發(fā),這正是一部關于母性的小說,因為它描述了一位母親異樣而又痛苦的懷孕、生產和養(yǎng)育經歷。雖然小說名為“第五個孩子”,它實則聚焦于家人,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反應,孩子實則是審視母性主題的跳板。本文運用女性主義的理論視角分析小說中的母性經歷,以及萊辛對這一主題的嚴肅思考。一方面,萊辛筆下的母性體驗顛覆了傳統(tǒng)的母性神話,挑戰(zhàn)了父權體制下為母之道的意識建構,為母親實現主體性開辟了途徑。另一方面,作者又通過小說結尾處母親的迷惘暗示了女性主體性的建構不能局限于母親的價值這一觀點。
沒有什么要比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更“自然”的了,這個形象可謂是充斥著我們的社會。但是女性主義批評早就指出母性并非天生,也不存在本質的及永恒的母親身份,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根本不存在母性的本能……母親的態(tài)度,取決于她的整個處境,以及她對此的反應?!保?]在任何一個文化中,主流意識往往將主流群體的母性經歷自然化及普遍化,使這一制度化的母親角色成為理想化的母性模范,安德麗亞·里奇稱這種意識建構為“為母之道”(Motherhood),并將它與作為主體的“母親體驗”(Mothering)區(qū)分開來。里奇認為,母性指女性作為母親主體的真實體驗,而為母之道則是父權制下的母親角色規(guī)范,是由男性定義及控制的,被制度化的母親角色與女性作為母親的真實體驗之間永遠都有著差距[5]。
事實上,女性主義批評始于對“為母之道”的解構和批評并伴隨著對母親角色的不斷認識而發(fā)展。女性主義批評指出,為母之道被父權社會確定為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道路,這種母親的規(guī)范一方面確定了父權族譜的延續(xù),另一方面則歸訓了女性的行為,加強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因此它不但縮小了女性氣質的定義范圍,更否定了女性的主體性。在對母親角色進行解構和反思的同時,女性主義學者也逐漸認識到壓迫性并非母親角色的本質,因此他們對母親身份的認識從第二次浪潮女性主義對母親身份的決然抗拒走向了新的方向。一方面,他們繼續(xù)批評父權對母性的制約性及單一的定義,解構主流的性別、種族或階級意識構建的“為母之道”,以及其帶給女性的壓迫。另一方面,他們努力建構起一種更寬廣、更具多樣性的,強調女性主體性的母性話語,以及以女性為中心的母性體驗。正如克里斯托娃所說的,女性解放“并不能通過聲討生育”來實現,女性主義者急需做的是建構母性的新話語,因此她將女性主體構建與母性聯系起來,認為母親作為異質他者,構成了與“父親之法則”相抗衡的“異質的愛的倫理體系”[6]。母親的角色得到了正面的肯定,以女性為中心的母性體驗甚至被視為賦予女性權力的一種標志,用安德麗亞·奧賴利的話來說,母性是“賦權的”,具有帶給女性力量的潛能[7]。
小說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現了父權對母親角色的建構。大衛(wèi)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建筑設計師,行為老派而保守,他的家庭觀念也非常傳統(tǒng),認為家庭生活的全部中心就是母親。因此,他娶了跟他一樣保守的哈麗特以實現其家庭夢想?;楹蟛痪盟麄兙唾I下了一棟維多利亞風格的大房子,開始生兒育女,建立傳統(tǒng)的大家庭,努力建造屬于自己的“小王國”。作為一家之首的大衛(wèi)以父權社會的價值觀決定女性的價值,認為女性的一切就在于其母親角色,“他的妻子必須跟他的觀點一致,她應該知道幸福在哪里,以及怎么保持它”[8]①。而在他眼里,理想母親的標準是自我犧牲并能“生很多孩子”,他對母親角色的設想總是美好而幸福的??ㄆ仗m指出,這實則是男性理想對母親角色的投射,這種對母親角色規(guī)范的強大的文化意識推廣,對理想的“家庭天使”般的母親的文化話語構建起到了操縱女性以維持父權秩序的作用[9]。
根據大衛(wèi)的標準,哈麗特的確是一個完美的選擇。她是一個有著母性本能的傳統(tǒng)女性,她認為家庭幸福就是建立在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勞動分工之上的。哈麗特婚后立即辭去了工作,而那個“是否要成為職業(yè)女性”的問題從來沒有困擾過她,因為她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生活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礎”P7。 她欣然地接受了父權體系賦予她的角色并如此沉醉于這一傳統(tǒng)模式以至于她完全從母親的功能來決定自我價值。從頭至尾,哈麗特的生活都是圍繞著懷孕、生產和養(yǎng)育孩子。
在故事的開頭,萊辛用高度簡練的語言記述了他們甜蜜的婚姻生活的開始,以及前四個孩子的養(yǎng)育。他們建立起一個以理想的母親角色為基礎的王國,一個由父權價值統(tǒng)治的地方,但是這樣一個社會秩序卻被第五個孩子本的到來而打亂,他的出現證明了對母性理想的文化建構根本上是虛幻。本的身份通過差異而定義。他的出現可謂粉碎了洛瓦特夫婦所持的母性理想,他所代表的斷裂也展現了母性體驗中令人不快的甚至是恐怖的一面。
當本還在娘胎的時候,他已經極不安分,讓哈麗特飽受痛苦,坐立不安,終日在重復“她一再的、痛苦的長時間地來回、上下走動”P47。本出生以后,更是讓母親日夜難眠,吃盡苦頭。本的出生場面可以說集中體現了母親體驗中的痛苦,跟前幾次分娩的描寫渲染的祥和幸福的氣氛不一樣的是,本的出生可謂讓母親痛苦至極:“當她到了醫(yī)院的時候,她就感覺到劇烈的疼痛,她知道這比以往幾次都要利害?!盤48不像他的兄姐般有“縷縷金黃頭發(fā)、藍眼睛和粉紅臉蛋”P20,剛出生的本肩膀厚重并且駝背,前額斜削,頭發(fā)狂亂。周圍的氣氛一點都不像在慶祝生命的誕生,而是凝聚著緊張和恐懼。而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證明了養(yǎng)育本要比分娩更加痛苦。本從一出生就拳打腳踢,力大無窮,并且食量驚人,他總是把母親的乳房咬得又青又紫。不但如此,照顧本還占用了哈麗特的絕大部分時間,“跟本待一天后,我感覺世界上除了他就沒有其他東西存在了”P65。作者通過描寫這一進退兩難的窘境來強調為人母的困難:由于照顧本占據了哈麗特的所有時間和精力,她無法照顧關心其他孩子,第四個孩子保羅甚至因此變得孤僻怪異。這是從母親哈麗特的視角出發(fā)的關于母親體驗的描述,是一幅充滿緊張、疲憊和孤獨的圖景,這一真實的畫面跟大衛(wèi)剛開始想象的美好圖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顛覆了男權文化對母親形象的文化想象,將被精神化和崇高化的母親的生育體驗還原成充滿身體疼痛的女性個體生命體驗,強調了母親的主觀感受和思考,打破常規(guī),還母親形象一個真實的面貌,這種對母親多樣性的挖掘和個體情感的書寫使母親形象更趨于完整。
父權的獨裁統(tǒng)治正是通過對待本這個異樣的孩子中體現出來,本實際上是被主流社會疏離的受害者。因為他的異常的能量和行為,他被視為“動物的”、“原始的”和“不文明的”,是對他們“正常生活的入侵”P58。因為他的差異,他甚至被剝奪了作為人的身份,周圍的人用各種名詞稱呼他:“外星人”、“怪物”、“妖怪”、“尼安德特人”、“返祖現象”等,父親大衛(wèi)甚至逃避他作為父親的責任并且不承認本是自己的孩子,他直言他的責任只能是對著那幾個“真正的孩子”身上。最后,整個家庭決定將本送到一個收容所。
本周圍的人都無法容忍他,但是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青年卻樂于與他交往。這個對比引發(fā)了一個問題:本屬于非正常人,還是主流社會無法忍受差異?他是真的不正常抑或他是在主流文化的疏離下變成的陌生人?在故事中,這個由父親建立的小小王國代表著主流社會,而父親作為這一機構的權力控制者,決定什么是“正常的”和“可以被接受的”。而本,因為他異常的能量和行為,則被視為動物的、本能的、不文明的。他代表的是無法與家人相處的外來者,是與“正常人”不一樣的差異他者。因為他的“他者性”威脅到父親秩序并使之不穩(wěn)定,所以他遭到了排擠和疏離;而恰恰通過排除“他者”,父權統(tǒng)治維持了它的秩序。
對本的處理方式也揭露出父權統(tǒng)治對母親的限制和控制。為了勸服哈麗特將本送到收容所,最初大衛(wèi)和他的父母只是試著說服她放棄本,后來他干脆使用了威脅:“不是他就是我。”P74當整個家庭達成一致要把本送去精神病院的時候,“除了哈麗特,所有人都笑了”P74。把本送走的那天,大衛(wèi)留下來“對付”她,“用他一貫的目無表情的臉,用雙手攔著他”P76。這一武力威迫更多地象征著母親與父權的力量對比,母親代表著弱者、無權,以及主體性的喪失。將本送到收容所后不久這個家庭又回歸了正常,聽到丈夫和孩子的笑聲,哈麗特逐漸說服自己放棄本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通過放棄這個差異的孩子,她重新獲得了“好母親”的頭銜,又重新回到正統(tǒng)的母親角色規(guī)范之下,這可以視為她消極地參與父權統(tǒng)治。
哈麗特的覺醒是隨著她對自己和本的關系,以及對母親身份的思考而開始的。事實上,現有的父權社會結構已經扭曲了他們的母子關系,母親認同了主流社會價值觀,因此她覺得放棄本是一種解脫。但是同時她又無法將本從腦海中揮去,愧疚和責任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她并最終促使她將本從收容所接回來。她這一決定強調了母子之間的自然聯系。這一自然的聯系在克里斯托娃的“異質倫理學”里有著重要的作用,她認為這一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自然聯系是對父親的法則的超越[6]。通過拯救本,母親超越了父權限制,拒絕了傳統(tǒng)的母親規(guī)范并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
哈麗特將本接回家中,在她的努力下,本逐漸學會如何控制自己。她還堅持維護本作為“他者”的生存權利并嘗試讓他在家里獲得一席之地,但是她卻無能為力。隨著本的回歸,其他孩子紛紛離開家庭,大衛(wèi)跟她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夫妻間形同陌路,最后,這個家庭徹底地崩潰了。她的失敗,正如萊辛暗示的那樣,正是這個社會所導致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她事實上摧毀了這個以母性理想為基礎的家庭。主流社會企圖通過排斥他者來達到自身的穩(wěn)定,但是母親的力量卻形成了一股抵抗并最終導致了家庭秩序的崩潰。當哈麗特勇敢地承擔起照顧本的責任,她找回了其作為主體的位置,她這時的母親角色超越了父權范圍并且成為了一種賦權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本就代表了同樣會被父權文化排斥的母親的自我,又或者說,這時的哈麗特正是本這一差異他者的同盟。母親因為自身的性別差異構成了父權社會的“異見分子”,也代表了不可吸收的他者,他們遭主流社會排斥,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抗衡。在小說結尾處,哈麗特和本占據了那棟本屬于大衛(wèi)夫婦和其他孩子的房子,這也暗示了他者的勝利。
小說的結尾并沒有描繪一幅幸福的畫面,哈麗特無力維系原來的家庭,而她想要將本撫養(yǎng)長大的愿望也落空了。對于作者萊辛而言,母親找回主體性并不代表就能通往一個女性理想國,相反,它導致了家庭的崩潰和母親的迷惘。本上學后成了問題少年,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而她對本的違法犯罪行為也無能為力。此外,她還遭到親友的責怪,意識到自己成為了替罪羊,她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從本出生以來我就一直被責備。我感覺自己就像個罪人,我總是被感覺是個罪人”。在小說的結尾,哈麗特因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而迷惘無助,她不但心力交瘁,而且面容衰老,以至于很少有人能認出她。這里,萊辛揭示了女性主體通過母親這一角色來尋求自我的局限,哈麗特的迷惘似乎暗示了過度依賴母親角色并不利于建立女性身份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只有當女性不再利用生育的身體并找到母親之外的角色時,才能建構起一個真正的身份[10]。
在小說的結局,作者從哈麗特的視角出發(fā)詳細描述了父權社會對其母親經歷一般化導致的哈麗特的挫折和憤怒。每次哈麗特帶本去看醫(yī)生的時候,醫(yī)生都會認為她只是一個不可理喻的、焦慮的母親,是一個不能應付自己的孩子的母親。意識到自己身處一個對母親體驗的事實毫不理解的社會,哈麗特呼喊社會對自己的困難處境的承認并渴望有共同的感受:“我要它被說出來,我要它被承認。”P106隨著洛瓦特家庭的完全崩潰,作者似乎暗示一個事實,即如果一個社會不承認多元文化,它注定要毀滅。確實,一個新的母性話語的成功建立,提供寬度和廣度,需要強調母親主體性的母性展示也需要社會對此的肯定。
注釋:
①小說引文均由作者本人翻譯,以下只注明頁碼.
[1]Rothstein,Mervyn.The Painful Nurturing of Doris Lessing’s Fifth Child.New York Times.New York:June 14th,1988,21.
[2]Pickering,Jean.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1990:191-196.
[3]Pierpont,Claudia R.Passionate Minds:Women Rew riting the World.New York:Alfred A.Knopf,2001:248.
[4]波伏娃·西蒙娜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579.
[5]Rich,Adrienne.OfWoman Born: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6:13.
[6]McAfee,Noelle.Julia Kristeva: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4:75-90.
[7]O’Reilly,Andrea.ed.Mother Outlaws: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Empowered Mothering.Toronto:Women’s Press,2004,5.
[8]Lessing,Doris,The Fifth Child.New York:Vintage,1989.8.
[9]Kaplan,E.Ann,Motherhood and Representation:The Mother in Popular Culture and Melodrama.London:Routledge,1992:45.
[10]劉巖.西方現代戲劇中的母親身份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