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蘭 鄭玉紅
中間綜合征(IMS)是一種不同于膽堿能危象所致呼吸衰竭與“反跳”的,以周圍性呼吸衰竭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它發(fā)生于中毒癥狀緩解后的恢復期,易誤診為反跳,病死率很高?;颊咭院粑鼨C麻痹為主,未及時救治,極易導致死亡[1]。本院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IMS的患者36例,早起給予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和及時正確的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齡18~60歲,均為口服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其中敵敵畏5例,敵百蟲3例,甲胺磷16例,氧化樂果6例,辛硫磷6例;服毒量60 ml~460 ml,平均 65 ml。
1.2 臨床表現(xiàn) 36例入院時均有明顯的膽堿能危象,經(jīng)洗胃,靜脈應用足量阿托品,解磷定,甘露醇,呋塞米等綜合治療后意識轉(zhuǎn)清,膽堿能危象消失,達阿托品化后,給予阿托品,解磷定等維持治療。36例患者分別于中毒后第27天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胸悶,呼吸困難,抬頭無力,吞咽困難和嗆咳。
1.3 治療措施 繼阿托品,解磷定等綜合治療外,本組36例患者均早起給予呼吸機機械通氣治療,以呼吸肌無力或同時出現(xiàn)另一組肌無力證據(jù)時,給予面罩持續(xù)或間歇輔助通氣,一旦出現(xiàn)呼吸肌麻痹即刻行氣管插管,通氣模式為自主呼吸的采用間歇指令通氣,無自主呼吸的采用間歇正壓通氣。機械通氣時間為3~4 d,平均8.2 d,其中3例患者做氣管切開機械輔助通氣。
1.4 轉(zhuǎn)歸 36例 IMS中存活 27例(75%),死亡 9例(19.4%),放棄治療2例(5.6%)。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呼吸肌麻痹的早期危象。IMS的呼吸肌麻痹多在患者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下發(fā)生,故首先要克服膽堿能危象消失后患者就安全的麻痹思想。重點監(jiān)測患者的意識、瞳孔、體溫、脈搏、心率、呼吸、氧飽和度及面色、皮膚、動脈血氣分析情況。當患者出現(xiàn)乏力、持物困難、吞咽及發(fā)聲障礙、胸悶、氣憋、呼吸頻率改變,呼吸時胸廓活動度減弱,口唇發(fā)紫,血氧飽和度降低等,提示是IMS早期癥狀,應及時報告醫(yī)生,采取相應措施。同時備好氣管插管、呼吸機、吸痰器及急救物品。
2.2 呼吸機參數(shù)和生命指征監(jiān)測。機械通氣是搶救IMS的有效手段。機械通氣時,應重點注意觀察呼吸頻率,潮氣量,氣道壓力,氧濃度,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情況,定時監(jiān)測血氣分析,為臨床調(diào)整呼吸機提供依據(jù)。同時觀察患者胸廓起伏和有無紫紺等。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待呼吸肌無力癥狀好轉(zhuǎn),盡早脫機,避免呼吸機依賴,降低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fā)生率。對呼吸機管道,應堅持每日或隔日更換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阿托品的應用和人工氣道的建立。氣道黏膜干燥,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易形成痰痂,阻塞氣道致肺部感染,因此氣道濕化尤重要。采取生理鹽水20 ml+慶大霉素8萬U+糜蛋白酶5 mg作為氣道濕化液,每1~2 h一次,于吸痰前插入氣管導管內(nèi),刺激患者咳嗽,充分吸痰,吸痰前后給予高流量吸氧3 min,每次吸痰時間不得超過15 s。為防止痰液干燥生痂堵塞支氣管,應每2~4 h翻身扣背一次。
2.4 及時準確的用藥 解磷定是治療IMS呼吸肌麻痹的主要藥物。在人工機械通氣的條件下早期給予安全范圍內(nèi)大劑量的解磷定,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對外周呼吸肌麻痹的生理對抗作用,提高療效,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短時間內(nèi),用量過大,注射過快,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2]。臨床護士在治療給藥過程中,不但要及時準確的給藥,還要密切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為臨床提供醫(yī)療信息。
2.5 心理護理IMS患者在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由于溝通障礙,活動受限,軀體痛苦,信息缺乏以及人機對抗因素,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孤獨,恐懼的不良反應。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問題,盡最大限度的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時開導患者,教會患者運用手勢,點頭,書寫,眼神等非語言溝通技巧,使患者能有效的與我們溝通,協(xié)助其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是IMS患者搶救成功的基礎。對患者細心照料,耐心疏導,真誠的關懷,提高他們創(chuàng)造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讓家人參與護理患者,促進斌人與家屬朋友之間的關系,使患者感到家庭與社會的溫暖,重新樹立起生活的勇氣。
[1]馮敏芳,邊海芳,傅程瑤.急性有機磷中毒致中間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9,14(24).1325.
[2]馮玉榮,宋葆云.新編臨床護理手冊.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