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趙靖松 楊凱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排膿血便、發(fā)熱等,病情輕重不等,多呈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病程。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我們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云南白藥聯合錫類散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分析其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UC患者60例,均為經結腸鏡證實的初治病例,臨床分型為輕、中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16~62歲,平均35.5歲,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病情程度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及支持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以上基礎上加用云南白藥1 g、錫類散1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保留灌腸,1次/d,病程6個月。
1.3 療效評價 顯效:2周內腹痛、腹瀉、膿血便、發(fā)熱等癥狀均消失,2個月時做結腸鏡提示明顯好轉;有效:4周內腹痛、腹瀉、膿血便、發(fā)熱等癥狀消失,4個月時做結腸鏡提示明顯好轉;好轉:8周內腹痛、腹瀉、膿血便、發(fā)熱等癥狀消失,6個月時做結腸鏡提示明顯好轉;無效:癥狀無緩解,發(fā)展至重型病例或出現并發(fā)癥,及中途退出治療患者。治療完成1年后隨訪,觀察臨床癥狀或做結腸鏡檢查??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臨床顯效率為43.3%,對照組為23.3%,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6.7%,對照組為6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為10%,對照組為23.3%,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應用云南白藥聯合錫類散保留灌腸的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后療效分析
目前研究認為,UC發(fā)病與遺傳易感性、腸道細菌紊亂,腸黏膜屏障功能異常及腸黏膜免疫失調等多種機制有關,雖然致病的始動因素尚未明確,但持續(xù)存在的腸黏膜免疫失調仍是UC發(fā)病的關鍵[2]。正常人體內,腸道黏膜對細菌產生有限的免疫反應,炎性反應處于可控制范圍,維持著腸道的穩(wěn)態(tài)。而UC患者腸道穩(wěn)態(tài)被打破,腸道黏膜對病原菌產生過度炎性反應,炎性細胞因子分泌增加,導致了疾病的發(fā)生[3]。
UC患者的治療一般包括加強營養(yǎng)、強調休息及藥物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常用的為柳氮磺吡啶,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的步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而減輕炎癥反應,抑制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因反應較大,目前已被美沙拉嗪、奧沙拉嗪等替代,這些藥物能到達遠端回腸和結腸發(fā)揮療效,且不良反應輕。糖皮質激素對急性發(fā)作期療效好,作用機制為非特異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應。
UC患者一般呈慢性過程,大部分患者反復發(fā)作,病程漫長者有癌變的危險。國際性多中心研究等多項研究的結果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結論,即UC是直腸癌變的病因之一[4]。探索療效確定、減少復發(fā)率的治療方法是目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關注熱點。
中草藥治療潰瘍療效確定,云南白藥為治療內外出血及血瘀腫痛之著名成藥,三七為其主要有效成分,可縮短凝血時間,具有止血作用[5]。常用于潰瘍腫毒、出血等疾病。錫類散成分為牛黃、冰片、青黛、珍珠、象牙屑、人指甲、壁錢炭,有消炎解毒、消腫止痛及化腐生肌作用,對潰瘍創(chuàng)面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我們用云南白藥聯合錫類散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直接作用在潰瘍創(chuàng)面上,可快速有效促進潰瘍、糜爛、炎癥、出血的愈合。本研究表明:治療組臨床顯效率為43.3%,對照組為23.3%,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fā)率為10%,對照組為23.3%,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應用云南白藥聯合錫類散保留灌腸的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
由此可見,云南白藥聯合錫類散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減少復發(fā)率。
[1]Hanauer SB.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therapeutie opportunities.Inflamm Bowel Dis,2006,12(supp11):s3-s9.
[2]Kucharzik T,Measer C,Lugering A,et al.Recent understanding of IBD pathogenesis:implications for future therapies.Inflamm Bowel Dis,2006,12:1068-1083.
[3]Lofus EU Jr.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ncidence,prevalence,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Gastroenterology,2004,126:1504-1517.
[4]于皆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558-559.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