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園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福建廈門36100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①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本文所引《道德經(jīng)》均以此為據(jù),后面只注章數(shù)。老子思想廣博深邃,飽含對天地和自然的欣賞與贊美,因而他的學說既有觀照自然的處世哲學,亦有山水畫般的靈性之美。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任何人的生存都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交往。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人們相互傳遞和交換著知識、意見、情感、愿望、觀念等信息,從而產(chǎn)生了人與人的互相認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我們將此稱為“人際傳播”。如果以人際傳播的效果、技巧運用等方面而論,老子可能還比不上鬼谷子。但正如蘇軾所說鬼谷子多“鼠蛇之智”,鬼谷子是聰明伶俐的鬼才、怪才。老子沒有那么多的小聰明,卻有更深的取法自然的大智慧。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更多地論述了傳播主體該怎樣秉承“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原則進行溝通。
老子首先肯定了人際傳播的必要性,同時他主張以平等開放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個人?!笆且允ト顺I凭热?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
對于圣人來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被廢棄的,因為它們都來自于道。圣人從“道”來肯定每樣東西,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存在一定有其理由[1]。即使那些一般被認為無用的東西,也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隙巳f物有用,善于利用萬物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
人也一樣,“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應(yīng)該并且值得被平等對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物理學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給出多大的力便可得到多大的力。人際交往中也存在力的流動,要想被尊重被善待,首先要尊重善待他人。善待善者,可謂傳受雙方渾然一體,達于至境,這很容易理解。但是對待不善者老子不僅不主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說要對他好,原因何在?老子認為人性本善,本質(zhì)純樸,這是道家無為理論的基礎(chǔ),如此,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或以“百姓心為心”才有理論上的可能[2]。既然人天性本善,之所以不善,當然是因為受到不善之待遇以及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善待他們,不善不信自化為善、信。
另外,平等地進行人際傳播也是實現(xiàn)良好溝通的重要一環(huán)。無論上級對待下級,還是領(lǐng)導對待職員,服務(wù)員對待顧客,缺乏平等的交流,都難以使人口服心服,也難以實現(xiàn)人際傳播的目的。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吧迫恕辈坏扔凇吧普摺?“善人”并非指一般意義上的好人,《老子》中的“善人”往往是描述跟著“道”走的人,“不善人”則是違背這個途徑的人,違背途徑的下場當然不理想?!安毁F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鑒,即使再聰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這是一個精微奧妙的道理。大智者通常若愚,就像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何以若缺就能不弊,若沖就能不窮?從理論上來講,老子是循環(huán)論者,認為事物發(fā)展達到頂點,就要向其反面轉(zhuǎn)化,為避免這一轉(zhuǎn)化,自我設(shè)限,不完美不滿溢,不就永遠具備發(fā)展的動力嗎?[3]大智者自我設(shè)限,認為自己有缺陷,所以才能源源不斷地學習。人無完人,自己總有不完滿的地方,況且人生本來就充滿困惑,無論從善人還是不善人身上都能學到應(yīng)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唯有保持開放的心胸,見賢思齊,才能無限逼近啟明的狀態(tài)。老子所說的“師與資”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庇挟惽ぶ睢?/p>
保持開放的心胸,還指傳者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經(jīng)驗等方面的信息告訴受者,與受者共同分擔。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研究表明,當人們與自我暴露水平較高的人打交道時,最有可能進行較多的暴露。適當?shù)淖晕议_放能夠讓人感覺到一種信任和溫暖,人際交往也就能夠達到理想的結(jié)果。
人際傳播是傳者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等載體,面對面或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如書信、電話、網(wǎng)絡(luò)等將所要表達的信息傳遞給受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者和受者是傳播的主體,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在老子看來,傳播主體心中應(yīng)該有一個道者的形象,這是一個自我不斷完善才能達到的形象。“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五章)
一個真正有道的人,做人做事絕不草率,凡事“豫焉”,都慎重考慮有所準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凡事豫立而不勞”。一件事情,不經(jīng)研究,貿(mào)然就下決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說,那是應(yīng)該避免的?!胺彩露紡拿镥e,誰人知向靜中修。”傳播主體因應(yīng)萬事,要有非常從容的態(tài)度。待人處事要修養(yǎng)到從容豫逸,“無為而無不為”?!盁o為”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作為,實際上,卻是智慧高超,反應(yīng)迅速,舉手投足之間早已考慮周詳,事先早已下了最適當?shù)臎Q定??此孟褚稽c都不緊張,其實比誰都審慎周詳,只因為智慧高,轉(zhuǎn)動得快,他人看不出來而已,并且待人接物,樣樣心里都清清楚楚,一舉一動毫不含糊[4]。得道的人凡事都慎重考慮,就像“猶”一樣心存害怕,小心翼翼。對待他人也是恭恭敬敬十分有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非常厚道老實,樸實不夸。“若容”是言其矜莊, “若樸”言其質(zhì)素?!墩f文》:“樸,木素也?!蹦舅鼐褪俏唇?jīng)雕飾的原木,是木的本來形態(tài),它就像嬰兒一樣純真自然,沒有被知識、利益、教化等抽取人的本質(zhì)、人性、人格,老子認為人應(yīng)該自然而個性的發(fā)展[5]。但是這并不完全,他更有灑脫自在、怡然自得的一面。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能夠處在一種“若釋”“若濁”的自在狀態(tài)下,這是一種需要不斷有意識磨練的境界。通常一個人自處或是和熟悉的人相處時能做到自在, “清靜守中”,但是面對大人物或是其他群體的人時,會緊張,頭腦一片空白,這樣溝通起來經(jīng)常會詞不達意、效率低下。如果在溝通之前能夠想一下道者的形象,能夠在溝通之前有所準備,自然能夠慢慢做到減少焦灼,“清靜守中”。
有道的人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和其光,同其塵”。表面上好像昏頭昏腦,渾渾噩噩,什么都不懂,實則大智若愚。因為真正有道之士,用不著刻意表現(xiàn)自己有道,用不著裝模作樣,故作姿態(tài)。本來就很平凡,平凡到混混沌沌,沒人識得。
在老子看來,修道有成的人難以用語言文字來界定,既已言說了傳播主體的形象,那也只是外形的描述而已,是勉強形容的。就像水一樣,遇到圓的容器變成圓的,遇到方的容器便會變成方的,傳播主體也會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而隨即改變,以他人心為心,所以只好拿山谷、樸玉、釋冰等意象來象征他的境界。
人際間的交往通常是有目的的,有時甚至牽涉到利益關(guān)系。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可能是脾氣暴躁所致,也可能是欲望太過強烈的原因。無論是脾氣暴躁還是欲望過強,老子認為都可以用靜化之?!霸雱俸?靜勝熱”,“心靈死寂(寒)→以躁動擾之(使之富有生氣)→心靈因擾動而有內(nèi)熱(熱)→以清靜鎮(zhèn)之(合于道也)”??梢娎献硬⒎且晃妒仂o,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最后歸于清靜。清靜也就是不爭,少私寡欲,做到像水一樣至柔之中的至剛、至靜、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自然界中,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之王,就是因為它善處于下流?!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水的品格是善利萬物卻不與物爭,它專處于眾人所不愿處的底下之處,所以它最接近于大道。“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乃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的私利而生,所以才能長久。老子由此得出結(jié)論,自然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是不爭的,因而人也應(yīng)效法自然。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謙下。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這三寶中的“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即是謙下、不爭的意思?!独献印吩谠S多篇章中,都闡述了這一原則。老子認為,只有具有不敢為天下先的品格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首長[6]。
二是尊重對方的利益?!皩⒂≈?必固與之。”與人交往,除了達成自己的目的,還應(yīng)盡量幫助別人,給予別人,這樣自己反而會更加充足豐富,這是一種雙贏。蒙牛集團老總牛根生曾說他未創(chuàng)業(yè)前,常把錢分給朋友花,借了錢從來都是附上利息按時奉還。等到他要創(chuàng)辦蒙牛的時候,以前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支持他,把房子、存款交給他。蒙牛上市后,他又厚厚回報這些支持者,最后大家都實現(xiàn)了雙贏。雙贏的原因很簡單,你尊重我的利益,我也尊重你的利益,爭來爭去只會是互不相讓,即使一方作出退步,也并非心服口服,對將來關(guān)系的發(fā)展勢必造成影響。所以有人將“取與”看成是一種爭勝之術(shù),如同退兩步為了一躍進三步,深屏氣是為了爆發(fā)體內(nèi)的內(nèi)聚力一樣,這種看法站在戰(zhàn)術(shù)角度講似乎并無不妥[7]。
不爭的第三個方面是知道適可而止?!吧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常人多輕身而尋名利,貪得而不顧危亡。人際交往不僅應(yīng)該尊重他人的利益,還應(yīng)照顧他人的面子,知道適可而止,否則越是求之甚,越是失之多,得不償失。大費,厚亡是物質(zhì)層面而言,不辱、不殆指人的尊嚴,是從精神層面來說,可見老子相對于物的追求,更看重保持心靈的暢達和精神的尊嚴。這不僅僅是人重財、重精神,各有天性的問題,還是考慮人生長遠的苦與樂的問題[8]。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久旱必然大雨,冷極就要轉(zhuǎn)暖,從宏觀整體而言,天道是均衡的。反觀人類社會,多者愈多,少者愈少,是何等不公。人際交往應(yīng)當效仿自然,有所作為卻不要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甚至做到“功遂身退,天之道”。
不爭的第四個方面是以和為貴?!昂痛笤?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老子反問與別人發(fā)生重大的仇怨,經(jīng)過調(diào)解之后,難免還是會留下一些怨恨,至少在心中仍會覺得忿忿不平、受委屈,或者沒面子。再加上一些代代相傳的怨恨,子孫有時候未必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雖經(jīng)過調(diào)解,怨恨仍難完全化解。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干脆不要與人結(jié)怨,亦即從根本上化解怨恨[9]。既已生怨如何化解,則可以考慮這樣的做法,“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圣人借給別人錢而不向人要債,自然無怨可生。自己占有道理,而不責罵于人,自然無仇可生。
人際交往時做到“不爭”,可以說是老子人際傳播道德與神性境界的一大體現(xiàn)。在老子看來,人際交往作為一種道德的境界,其力量在于尊重他人,保持交流的真心誠意,是用我的真誠感動他人真誠的一種信念。老子所倡導的人際交流的道德境界,體現(xiàn)了中國智慧學說中“由道而德,凝道成德,以德為本的主題精神狀態(tài)的自我確認,標志著人類宇宙本體的自覺理解水平及其精神覺悟的崇高境界”[10]。
傳播能力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研究內(nèi)容涉及到傳播學的許多基本概念。傳播學中的“策略” “技巧”“互動”“情境”“關(guān)系”等傳播觀念形態(tài),共同形成了“傳播能力”的概念。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可把傳播能力定義為“一個人以有效而得體相宜的方式進行傳播的能力”[11]253?!坝行А敝傅氖且粋€有傳播能力的人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已經(jīng)做了什么和將來還會做什么。這一點通過老子所說的“豫”“猶”和“清靜守中”即可達到?!暗皿w”則是指以適當?shù)姆绞饺鞑ァ?/p>
雖然兩者都指向傳播關(guān)系雙方,但與“有效”相比,“得體”的要點在于懂得人心之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傳播能力”也是一個關(guān)系及其關(guān)系互動的概念,是對于發(fā)生于傳播關(guān)系中的一種共同的理解。這種“共同理解”體現(xiàn)在人際傳播的“反身性”“情境性”以及“合一性”三大特征之中[11]255。
反身性即在傳播過程中關(guān)照對方的知識、情感、心理,站在對方的角度,揣測他的心理。《老子》強調(diào)“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由道看來,明、彰、功、長是一種常態(tài)現(xiàn)象,傳播主體只需排除刻意造作以及自我中心,跟隨對方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就會順利到達。
情境性即在傳播過程中注意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審時度勢,調(diào)整傳播的方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老子思想中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這個自然包括環(huán)境、宇宙等外在的一切。既然人和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當然在人際傳播過程中應(yīng)關(guān)注當時之情當時之景。
合一性則是達到高級同理的一種狀態(tài),通過傳播彼此能夠心有靈犀,共同享有同一個信念,同一種情感。老子心目中有一個道者的形象,也多次提到圣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修身至于完善,成為道者、圣人,那么達到合一性又有什么問題呢?屆時恐怕不需要一方說服另一方,也不需要任何技巧,甚至不需要說話就能夠彼此相通。
傳播能力話語延展到的空間,就是我們與他人關(guān)系的意義所在。它既關(guān)乎到我們對自身的認識,還關(guān)乎到我們要做一個怎樣傳播的人。比如,在傾聽中,需要一種感覺的能力用心智去聽;在“關(guān)系訊息”的傳遞中,需要人們在稍縱即逝的語流中,從瞬間閃過的“眼神”中,捕捉隱藏在這些關(guān)系訊息背后的能力。人際傳播的空間像一個具有彈性的器皿,一個人傳播能力越強,他所掌握的知識也會越多,他的交流空間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傳播內(nèi)容會變得越來越豐富,對傳播形式的選擇也會更加多樣化。
老子在開篇就提出了道不可言的思想,應(yīng)該說這種言語觀直接導致了他不言之教的傳播觀和傳播形式。不言而傳是傳播的一種最高境界,也就是說不用言語傳播而知曉,這是通過一種意會的途徑而獲得信息和知識的境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構(gòu)成、言語表達習慣、言語表達技巧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我們在交往過程中,對對方的言語不免會產(chǎn)生偏解甚至誤解。由此看來,在交流中,意會變得十分重要。意會便是一種交流技巧和理解途徑,在這里,老子講求言語交際的意會交流。
這種“不言之教”首先從受眾自身而言,就是一種自我的領(lǐng)悟和理解,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之道。從傳者的角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身體力行的傳播方法,也就是說, “不言之教”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非言語傳播的意思,通過各種渠道,比如行為、眼神等方法來完成傳播和接受。就像劉墉教育孩子要愛學習,除了言語上督促外,更以自己做榜樣,每到學習時間就進書房看書,這樣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
不言之傳并不能解決所有的人際傳播問題,所以它并非是說所有傳播都要不言,而是要根據(jù)傳播語境,順應(yīng)自然的少言、慎言。在少言、慎言這一觀點上,老子在第二十三章中說到,“希言自然”,這是在肯定道不可言以及言語表達的局限性基礎(chǔ)上作出的判斷,少說話多順從自然,這就是順乎其本性。而且老子曾言,“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這里所說的“善言”是一種慎言,也就是說為了減少失誤需要謹慎對待言語,不可信口開河,然而正所謂言多必失,這種謹慎言語也便與少言相聯(lián)系起來[12]。
另外老子還有一個顯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際傳播時應(yīng)該擯棄華而不實的語言,提高傳播的效率——“言有宗,事有君”。郭子坤在《先秦諸子宣傳思想論稿》中指出,先秦諸子皆有傳播藝術(shù)的個性,墨子的傳播具體形象,從事實出發(fā),實實在在,使人可以達到對其傳播內(nèi)容“信而不疑”的程度。孟子的傳播,除去他那種具有好辯的特點之外,很強調(diào)傳者自己的表率作用。商鞅的傳播藝術(shù),注重縝密,強調(diào)邏輯力量。先秦諸子的傳播藝術(shù)同樣具有共性,他們在宣傳藝術(shù)和傳播策略上都主張“以名舉實”,以“正名”為務(wù),對于輕浮不實的“窕言”,對于夸大其詞的“妄言”則大加鞭撻。諸子主張要“舉實”,并非單純的就“實”論“實”,它可以有修辭,有發(fā)揮,但是修辭也得“求實”,不得“淫辭”[13]。
《老子》只有短短五千文,卻述說了博大的思想內(nèi)涵,文中多處以自然規(guī)律作比,主張言語必須要有宗旨,不可有費言,而這個宗旨是遵循“道”的;既然“道”是不可言語的,那這個言就必須慎言、少言,在作《老子》一文中他也確實遵循道做到了言有宗、事有君的希言自然。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老子強調(diào)道法自然并以自然作喻展開的對于人際關(guān)系平等開放的論述,對于傳播主體形象的描述,對于“不爭”和傳播能力的強調(diào),飽含著一種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情漸趨冷漠,信仰集體缺失的年代,就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平等開放、清靜守中、少言慎言、意會等則是我們完善人際關(guān)系時智慧的體現(xiàn)?!独献印芬晃暮芏鄸|西都可以融匯貫通,關(guān)于人際傳播的啟示也并非局限于本文所論述的四個方面,還有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方向有待探討。
[1]傅佩榮.細說老子[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109-110.
[2]劉坤生.老子解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46.
[3]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出版社,2003: 101.
[4]南懷瑾.老子他說[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216-217.
[5]劉信芳.試論郭店簡《老子》“樸”的倫理學意義[J].理論月刊,2000(1/2):53.
[6]喬長路.中國人生哲學:先秦諸子的價值觀念和處事美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61-162.
[7]楊先舉.老子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162.
[8]傅佩榮.解讀老子[M].臺北:立緒出版社,2003:121.
[9]傅佩榮.細說老子[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291-292.
[10]胡河寧.一種人際傳播研究的境界與期盼[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1):35.
[11]王怡紅.人與人的相遇:人際傳播論[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3.
[12]王爾東.道不可言與不言之教:論《老子》的語言觀與傳播觀[EB/OL].[2010-11-10]http://www.zijin.net/ news/xueshu/2009-06-19/I7J7.shtml.
[13]黃儉.哲學家們的宣傳意識與藝術(shù):讀《先秦諸子宣傳思想論稿》[J].新聞戰(zhàn)線,1994(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