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棟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研究
◆欒 棟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聽力是語言能力的基礎,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著聽力能力不高的問題。在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聽力教學所占的課時較少,學生接受聽力訓練的機會不足。聽力能力的欠缺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無法正確解碼信息,造成了跨文化交往障礙。
聽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奥犃斫獾谋举|是人們利用聽覺器官對言語信號接收、解碼的過程。所謂接收、解碼的過程就是對聽覺器官收到的語言信號進行分析、辨別、歸類,同時和已經存儲在大腦中的老的言語信號進行聯(lián)系,從而在語音、語法、語義三個層面上進行新的感知,理解言語信號所表示的意義,并要把新感知的言語信號存入記憶庫變?yōu)榻涷灣煞?以便感知更新的言語信號?!?/p>
因此,學生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zhàn),即語音、語法和語義,首先是語音問題,學生平時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如果學生發(fā)音不準,語音語調不正確,那么在聽力中,就會經常出現(xiàn)聽不懂的現(xiàn)象。其次是語法問題,許多學生雖然能夠辨別出具體詞匯,但是卻在句子結構層面遇到問題。聽力過程,時間短、信息量大,有的學生只追求聽懂每個詞匯,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句子主干,造成了聽到很多零散詞匯,卻仍然對聽力內容一知半解的情況。
許多學生在解決的語音、語法問題之后,在語義層面又遇到了瓶頸。例如:美國電視劇《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與 Leonard為室內溫度爭吵——“Leonard:You know what,and go to hell and set their thermostat./Sheldon:I don’t have to go to hell.At 73 degrees,I’m there already. ”如果不了解美國實行華氏溫度標準,那么,就會出現(xiàn),越聽懂了每個單詞、越困惑的情況。73℃下,正常人類是不能生存的,只有當學生知道,華氏 73度相當于23℃時,才能消除疑問,正確理解對話。因此,必須在聽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
盡管不同學者對圖式概念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實質上指的都是認知過程中的同一現(xiàn)象,可歸納為,圖式是指存儲在人腦中的結構性知識單元。
圖式的概念最早是由 18世紀著名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康德認為,新信息、新概念及新思想只有和個人已具有的知識相關時才會產生意義。20世紀 3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提出,“圖式”是指每個人在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的一種存儲方式,是人腦對過去經驗與反映的積極組織。他在《記憶》一書中根據(jù)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最早提出并應用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每個人在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的一種存儲方式,它是人腦對過去經驗與反映或積極組織。對獲得材料的重建和改造受聽者先前經驗的影響,它對學習者學習信息以及怎樣將這些信息豐富到自己的知識庫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0世紀 70年代后期美國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等學者經過大量研究,將圖式概念發(fā)展成為一套完整的理論。魯梅哈特在總結前人經驗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圖式理論模型”,他把圖式稱之為以等級層次形式存貯與長時記憶中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構件。也就是說,人的頭腦中存貯著各式各樣的圖式,既有簡單圖式也有復雜圖式,例如一張某種動物的圖片,可以引起觀者對該動物名稱、物種、生活習性等地聯(lián)想這屬于簡單圖式,復雜圖式是有一系列相關的簡單圖式構成的,例如就餐、買票、看病、問路等。在日常的語言學習中,說話者的語言片段如果激活了聽者大腦中所存儲的圖式,那么語言理解的內容就會變得具體而形象,語言學習的難度也隨之大大下降。
根據(jù)圖式理論,為提高英語聽力能力,應建構兩方面的圖式,一種是簡單圖式,即在特定場合中特定詞匯、詞組的含義,如,體育英語、法庭英語、諺語等。可以圍繞某特定場合為主題建構簡單圖式,以法庭英語為例,可分為幾組詞匯 ,首先是審判和法庭種類:“trial”、“case”、“criminal case”、“civil case”、“the High Court”、“the crown court”、“the magistrate’s court”、“the Supreme Court”、“the court of appeal”;第二類是法庭上的各種人 :“the court”、“judge”、“jury”、“juror”、“foreman of the jury”、“magistrate(attorney)”、“l(fā)awyer”、“solicitor”、“barrister”、“defendant”、“the accused ”、“dock”、“witness”;第三類是審判程序:“suspect”、“accuse sb of sth”、“charge sb of sth”、“summons”、“bail sb out”、“prosecute sb for sth”、“put sb on trial for sth”、“hear a case”、“conduct a trial”、“plea”、“plead guilty or not guilty”等。那么 ,當出現(xiàn)句子“The prisoner stood in the dock”時 ,“prisoner”(罪犯)一詞激活學生腦中所存儲的關于“法庭英語”圖式,即可迅速理解“dock”表示“被告席”而非其常用意思“碼頭”。另外,還有一種建構難度較高的簡單圖式,例如:電影《阿凡達》中 Selfridge要求 Jake學習潘多拉星球居民納威人的一切并勸說納威人搬家時,說:“So just find me a carrot that’ll get them to move. ”學生聽到此句 ,均感到疑惑 ,“carrot”(胡蘿卜 )與上下文聯(lián)系不上。此時,需要教師在建構文化圖式,“a carrot and stick”是指“威逼利誘”的激勵手段,因此,“carrot”此處表示“好處”。
第二種圖式為思維圖式,中英兩種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導致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學生只有在有頭腦中建構出英語思維圖式,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把握說話者意圖。以學生感到難度最大的新聞英語為例,英語新聞結構遵循倒金字塔模式,最重要的內容放在開頭,通常首句即交代消息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原因等最重要內容,然后按照重要性遞減。例如:“The lawyer representing Eugene Hasenfus prepared today to enter a plea to charges that could send the captured flier to prison for thirty years.Hasenfus is accused of committing a terrorist act and violating Nicaraguan security by taking part in a contra supplymission.FormerUSAttorney-General GriffenBell is expected to arrive today inManagua to aid in Hasenfus’defense.”新聞中幾個關鍵詞“l(fā)awyer”、“plea”、“charge”、“accused”、“attorney”、“defense”等可激活學生腦中關于“法庭英語”的簡單圖式,然后根據(jù)新聞英語的思維圖式將聽力重點放在首句。通過兩種圖式的結合運用學生可以較快地準確掌握本段新聞內容。
綜上所述,通過建構簡單圖式和思維圖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在教學時間有限的大學英語課堂上,可以采用建構圖式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圍繞既定主題,在學生腦中建構相應的圖式;另一方面,建構英語思維圖式,教會學生用英語思維理解英語。只有兩種圖式結合運用,才能達到提高英語聽力水平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1]Loftus C&Loftus E F Human Memory: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M]New Jersey:Hillsdale Earlbaum,1976.
[2]Barteley,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ail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