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愛蓮
(前郭縣長山鎮(zhèn)中學,吉林前郭 131100)
新課改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 汪愛蓮
(前郭縣長山鎮(zhèn)中學,吉林前郭 1311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課程也邁入了一個嶄新而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我們不再是向學生傳授和訓練計算機技能了,而是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網絡時代的飛速進步,學生對網絡的癡迷程度越來越深,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新課程,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搞好教學呢?如何才能讓學生愛學、樂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呢?如何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質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探索: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搞好教學活動的前提,準確的學情分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一個明確的、“活”的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努力,方向明確,學得有趣;同時“為學習者設計教學”是我們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要、起點和認知傾向,才能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過程;才能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從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保障。信息技術學科具有實踐性、層次性等特點。其中實踐性,信息技術更多地是要求學生的實踐和操作,在操作中,學生會碰到很多問題,有些會超出教師事先的準備范圍,引起課堂的突發(fā)事件,產生紀律問題;而層次性具體表現在:學生基礎水平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層次性等方面。學生基礎水平的層次性,造成了學生的水平不一,出現成績較好的學生玩游戲,成績較差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如果教師看到學生聊天、玩游戲、高聲喧嘩就生氣地喝止,勢必會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課堂氣氛沉悶,這種情形下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學生在一個嚴肅而不失和諧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探索未知,想必會更加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享受學習,體驗成功;同時教師也能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而順利完成各項教學目標也是水到渠成了。因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整個課堂教學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是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催化劑。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蔽覈糯逃铱鬃右苍浾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分析:初中學生都接觸過計算機,有著一定的基礎;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只有興趣不等于就能學好信息技術課——大多數學生的興趣還停留在玩電腦,包括玩游戲等。如果不加以引導,有些學生是不會重視并端正態(tài)度的,因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科的優(yōu)勢,想方設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就會使枯燥變?yōu)樯鷦?,乏味變?yōu)橛腥ぃ然钴S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真正把“苦學”變?yōu)椤皹穼W”、“愿學”。
精彩、趣味性的導入可以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導語,充分利用故事、情境、案例等導入形式,并保證導入的趣味性、啟發(fā)性、目的性以及遷移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輕松的教學情境,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活潑、自然,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學習。
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記得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門前立著這樣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看過了便有可能忘掉,我聽過了,便有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以學生為中心,要做到:一方面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這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在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清單;確定搜集知識信息的渠道、途徑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知識和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這是主動學習的拓展性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參與下交流、討論自主探索的學習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種理論、觀點、思路、方法等,要讓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形成自我監(jiān)控、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反饋的學習能力。
“授人以魚,未若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導思想,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促進者、合作者、評價者。
師生互動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助推器。師生互動應包含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個方面。良好的師生互動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師生靈感,拉近師生間關系;而良好的生生互動也有助于學生間的互助合作、共同探討,從而高效率地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
在新課改理念下的師生關系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專制,學生不再盲從,師生之間的雙向影響、交互作用,師生都將成為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師既不再是教育活動的唯一組織者,也不再是知識信息的唯一擁有者。取而代之的將是教育活動內容由師生共同確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討論;從而更好地完成共同的活動任務,達到教育的目的。
新課程、新理念,隨之而來的當然要有新課堂教學形式。新的課堂形式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案例學習,從實際生活中的實例入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充分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分工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題思辨,通過對某一論題做正反兩方面的討論,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等。
課堂評價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效果的有效啟迪。新課程強調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努力做到評價的多元化,評價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評價,學會多角度多方法公正地評價自己與他人。評價的方法可以多樣化,教學評價主要采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如教師評分、同學之間不記名的互評、以及把作品放到網上讓其他同學或更多的網上讀者來評價,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甚至是不同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采取不同形式的評價。在課堂上選擇適當的時機,展示學生作品,對作品中好的地方進行表揚,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不足的地方讓學生進行修改或補充。這樣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從而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和內在潛力。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精心研究教學,與時俱進,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昌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