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清
悟“言”之道,品“文”之美
——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淺探
楊文清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探究教學藝術,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適當補充調(diào)整史傳文教學內(nèi)容,探究文言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品悟文言文的文學之美。
文言文教學 語言知識 文學審美
有人說,如今學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無論學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塊。
有人說,文言文正如一門晦澀難懂的“外語”,真是難懂。
有人說,如今己是網(wǎng)絡時代,文言早已是明日黃花,學它甚用?
……
這次第,怎一個“難”字了得?
是的,一直以來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誤區(qū)。
鏡頭一:先生在講臺上搖頭晃腦總結(jié)“之乎者也,因為所以”的用法,整個課堂儼然成了大學的“古代漢語”,而今人——學生們卻昏昏欲睡,懨懨欲逃。實在苦煞!
鏡頭二:教師口若懸河地大談文言文結(jié)構之精巧,文法之多彩,內(nèi)容之深刻,而學生卻一片茫然,書上一片空白。原來教師在學生未掃清文字障礙時就架空了大談文法。實在難煞!
而語文教學不應成為讓學生倍感痛苦的事,語文教師也應深刻地反思和執(zhí)著地探索,高中文言文到底如何去教?
我認為在語言文字的背后,永遠不忘終極的人性,不忘對社會的關懷,不忘用人文精神來駕馭 “技術理性”。而深度語文的追求便是徑由思,抵達詩?!八肌笔敲恳惶谜n上得扎扎實實,調(diào)動了思維,觸動了靈魂,而“詩”是一切教育的終極目標——讓每個人有價值、有意義、有尊嚴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雖然文言文教學似乎與深度語文的聯(lián)系不大,但實際只要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它也是能給人帶來享受和收獲的。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實驗,我總結(jié)了一些有實效的方法。
文言文一般要花三課時,其中兩課時花在背誦和解決字詞上,一課時討論課文內(nèi)容。
第一課時,我會要求學生熟悉課文,讓他們花十五到二十分鐘朗讀課文,期間對宇詞的問題給予提醒和糾正,并要求他們在學習古文期間,抽出一定量的時間來背誦。接下來的二十五至三十分鐘,要求學生當堂筆譯課文,不允許他們借助任何參考書,只允許借助詞典和注釋。下課后收起作業(yè)本,重點抽出一個組(大約10人)詳細看,做好作業(yè)記錄。如果學生當堂沒有翻譯完,也要收起,在自習課上發(fā)給他們,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完成。
第二課時,與學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基本上是主題式的討論,既涉及內(nèi)容,也涉及形式。
第三課時,把翻譯遇到的問題全部篩選出來,并對課文里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進行歸納,還可以背誦課文。
三課時結(jié)束以后,學生還需再翻譯一遍古文。
這樣的教學安排主要考慮到文言文中“文”與“言”的關系和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認為文言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掃清“言”的障礙作有把文字表面含義與用法大致弄懂了,才有可能去進一步體味文章寫法之多彩,內(nèi)容之深刻。而注釋便是他們掃清文字障礙的鑰匙;另外,學生要通過朗讀來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蘊之深。
風格之新、手法之巧,還必須落實到筆譯、讀譯一體化,讀是基礎,是為譯做準備,譯是檢驗、是運用、是更深入的閱讀,讓閱讀教學與高考能力有機結(jié)合起來,認實現(xiàn)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這些方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和高考對文言文的考查相接軌。
而高中史傳文的文言文教學更能體現(xiàn)正確處理“文”與“言”關系的重要性。
人到高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為了那心中的夢而行色匆匆。而學生似乎陷人“多做題就能拿分”的誤區(qū),在語文教學方面,由于很早就進行高考考題復習,所以師生大多關注各類練習及試卷,而忽略老教材高中第六冊教材的學習與研究。尤其是第六冊的文言文單元,其實對學生文言文考點的復習影響尤甚,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認真地學習、研究,受益匪淺。因此,我在復習時補充了這個單元的內(nèi)容。
第六冊選文為《史傳》的三篇文章和一篇反映司馬遷真實心跡的《報任安書》。而高考文言文材料,史傳文一直是傳統(tǒng)內(nèi)容和重點內(nèi)容,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掌握典范的史傳文的特點,想必編者也是基于此點來安排的吧?
而《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樣一部鴻篇巨制,我們用敬仰的目光與虔誠的心靈去靠近它,理解它。深入到司馬遷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豐富的感情,這是必須的。
所以,沒有任何理由不認真去閱讀和研究這個單元。
在沿用往昔有效的教學安排的同時,又要靈活安排。我想先讓學生了解司馬遷與《史記》,于是先讓學生閱讀此單元后的一篇文章《司馬遷與〈史記〉》,讓學生找出《史記》的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之具體體現(xiàn)。
有了整體了解后,我沒有按單元選文的順序去教學,而是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和選文的難易程度,大膽地進行了調(diào)整。先學習淺顯的《廉頗商相如列傳》、《屈原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求趙》,而最后學習的是頗難理解的《報任安書》。
而在具體教學時,又要靈活而巧妙地設計選文的重難點和對教材要有深人的挖掘。
如《屈原列傳》,我就大膽地拋棄傳統(tǒng)的全文式教學,而只選取第三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其余內(nèi)容則讓學生課后閱讀。
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掃清文字障礙后;引導學生體味文章塑造人物時的表現(xiàn)手法,尤其是品味細節(jié)之美和言行的作用,讓文言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jié)合起來。
雖然,高三第六冊文言文只有四篇文章,但要把它們和高考復習結(jié)合起來,比如在學習這四篇文章,歸納文言知識點的用法和含義時,要提醒學生掌握應試技巧。
1.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困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
2.要有句位感。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因為“其”不能用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
3.注意做詞法、句法分析。比如“以”用于名詞前,與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是介詞,而在表行為的動詞前,用法應相同,一般是表目的的連詞“用來”。
4.分清虛實,審視語氣。文言虛詞大多是以實詞借用或虛詞虛化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以是實詞,又可以是虛詞。要準確弄懂詞義及用法,就要先分清這個詞在具體語境中是虛詞還是實詞。有的虛詞只是起表達語氣的作用,因此要認真審視句子和語氣。
掌握了這些技巧后,再讓學生熟讀并背誦課內(nèi)重點篇目,重要語段、積累、感悟,熟悉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
我們的時代,處處“心有靈犀一點通”,而網(wǎng)絡時代給人帶來的浮躁,功利也是不可忽視的。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終極的人性,讓人們詩意地生活。
而喧囂的世界里,有一種靜氣固守在人的內(nèi)心深處。而我們用心去悟“言”之道,品“文”之美,那么文言文便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安徽省阜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