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富民 譚 毅 李佳艷 董 偉 張俊善
(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1”式教學模式對研究生培養(yǎng)的促進作用研究
◆許富民 譚 毅 李佳艷 董 偉 張俊善
(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研究生課程教學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課程的大眾性與研究生課題的特殊性之間的矛盾,使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了對課程的不重視,加上教師授課方法的不匹配,極大的削弱了課程的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1+1”教學法,立足以學生為核心,融合并互補了教師和學生對知識的認可,抽離了普遍的規(guī)律性內容供學生日后研究用,增加了學生積極性,鞏固了教學成果。
“1+1”教學 人才培養(yǎng) 自主性 知識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渠道和依托,對未來社會發(fā)展騎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至2020年我國將建設一批的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這一目標的直接體現(xiàn),其核心的載體是人才,動力是培養(yǎng),因此,有效的研究生培養(yǎng)方式是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目標不可或缺的途徑。但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卻普遍存在教師積極性不高,學生重視不夠,課程吸引力不足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歷,提出了將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相融合貫通的“1+1”教學法,立足以學生為核心,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對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幫助,以期達到培養(yǎng)的目的。
當前研究生教學效果普遍不理想,主要表現(xiàn)有三個方面:(1)對研究生學習性質認識不清;(2)對研究生教學目的定位模糊;(3)研究生教學操作上或是單純知識傳授性或放任型教學??傮w而言,當前研究生教學或者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即教師講授、學生筆記、定期考試;或者放任學生組織課堂,弱于指導流于形式。以上兩種方式都存在問題,前一種模式便于課堂教學走向規(guī)范化、有序化,但它也極易使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陷人了呆板和單一,不經意之中抑制教育者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受教育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后一種模式固然增大了學生的自主性,但卻沒有對研究生的知識起到過多的提煉作用,變成了一般意義的讀書會。
以上現(xiàn)在廣泛存在的兩種形式均不能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申請人在實施課程教學的幾年間先后使用過以上手段,感覺到學生要么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方法,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么完全在毫無壓力的散漫狀態(tài)中進行學習,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這種教育方式制約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
研究生階段雖然也要學習一些較深人的知識,但研究生與本科生不同,他們已經具備了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課程教學更應是啟發(fā)性的,應建立以研究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重視和促進研究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多地采用啟發(fā)式、研討式、參與式教學方法,鼓勵研究生特別積極參與教學與學術討論活動,而不應把研究生的課程學習變成本科階段的簡單繼續(xù)和延伸。
但同時如果任意由學生自行組織課程,則忽略了課程本身的深度,使學生流于表面,因此設計將兩種方式充分融合的途徑,利用合理的分組、研討方式,將學生的自主性和課程的知識性相結合,達到授課的目的。
筆者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前沿”教學多年,針對研究生的特點,提出了一種新型教學法,即學生主動參與“1+1”教學方式。
1+1式教學方法顧名思義,整個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個“1”即學生通過分組自主查閱資料、文獻,充分調動自主性完成講解部分;第二個“1”為授課老師根據學生講解的內容進行提問及深入介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課程的教學要達到“1+1>2”的效果。
“1+1”式教學方式就是將傳統(tǒng)的教師主體型教學模式轉變?yōu)榻處熤鲗徒虒W模式,即采用研討式、參與式教學方式,由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各個授課單元內容,期間學生要按照授課教師安排收集資料,與授課教師討論,制作課件,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相互交流,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以實現(xiàn)角色的互動轉換。
具體做法是,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將各個單元內容分別指定給若干學生小組,并指定專題組長負責組織、協(xié)調小組成員工作。教師一方面對學生備課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專題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備課時進行思考、解決,如理論框架、問題提出背景、當今研究進展、經典實例和相關問題解決方法等。
其次,教師要在學生收集資料、備課和講課時給予輔導和解答問題,而且要和同學進行探討。然后,由每一組學生表決選出一位學生進行講課,之后由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重點突出基本概念和經典方法,同時要對學生在本專題備課中碰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最后結合實際問題討論一些經典方法的應用。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項目中提出的新型教學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在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主動學習。該教學方法是將提高研究生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落實到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在加強研究生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及科學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學生了解理論體系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本領域的發(fā)展前沿,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該方法在筆者所講授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前沿”課程中已經進行了嘗試。由于課程要講授前沿性內容的特殊性,內容不僅涉及一些成熟的理論知識,還要關注世界上各科研方向熱點內容,因此需要經常更新課件內容,剔除陳舊內容,添加最新前沿性工作內容和相關數字。這個課程有時要將某一個熱點內容作為一個授課單元內容來學習,這些工作單純由授課教師來做不僅工作量大,而且內容收集也有限,由學生參與進行將事半功倍,因為這些內容可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如果依然采用教師主講,不僅效果可能不理想,而且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失掉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的大好機會。另外,在準備課件過程中還可以提高各學生科研資料檢索能力。
在幾次授課過程中,對授課形式做過幾次嘗試:(1)學生利用把現(xiàn)有將學生按照學生可能從事的課題,將現(xiàn)有課件給到這些學生,讓他們熟悉內容,不理解之處與任課教師進行探討,然后由學生用這部分課件給學生授課,之后由學生提問,授課學生解答,授課教師利用第二堂課進行內容補充;(2)將學生分組,每組學生指定一個組長,共同查找資料制作課件,之后與授課教師討論,由組長與組員商定,指派一人或多人利用這個課件進行授課,授課教師利用另一堂課進行內容補充。
經過幾年的研究實踐證明,“1+1”教學法確實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授課效果的目的。但仍需要在學生分組模式上進行進一步的探索,達到大眾受益,并制作課件及相關多媒體,對抽象、無形事物進行生動、直觀的表現(xiàn);對復雜過程進行簡化再現(xiàn),進一步達到鞏固教學成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