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29日
寧夏 銀川
PBL教學改革中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設置探討 周勁松1,臧偉進2,田宏1,霍涌瑋1,路明1,張曉田1,李明1,王麗蓉1(1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2藥理學系 陜西西安710061) 近年來,我院先后邀請美國UCLA和國內兄弟院校有關專家多次為教師和學生舉辦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講座,并和臺灣陽明大學密切合作,派出多批教師和管理人員到臺灣陽明大學學習PBL教學改革經驗。經過精心準備,我院從08級臨床專業(yè)八年制開始實施PBL教學改革。學生入校后首先用兩年時間集中學習通識類課程,然后進入醫(yī)學院用一年半時間學習生物醫(yī)學階段課程(基礎醫(yī)學)。為配合 PBL教學改革,除部分不便整合的課程仍單獨開課外,我們將大部分基礎醫(yī)學課程學時適當壓縮后,以器官和系統為模塊分拆整合到十一個區(qū)段內講授。以組織學與胚胎學為例,我們將組織學總論和胚胎學總論這兩部分整合到生物醫(yī)學緒論區(qū)段,將胚胎學中顏面和四肢發(fā)生以及畸形學部分整合到生長和發(fā)育區(qū)段,其余各章節(jié)則分別整合到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內分泌和代謝、宿主與防御、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以及生殖系統區(qū)段內講授,而肌和運動區(qū)段則無組織學與胚胎學內容。除生物醫(yī)學緒論區(qū)段外,其余每個區(qū)段中加入1-2個PBL案例。區(qū)段負責人參考案例內容調整該區(qū)段內各學科理論課內容的增減、整合、教學組織和考試,實驗教學和考核小組負責并匯同各教學實驗中心組織區(qū)段各學科實驗課考試,最終給出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區(qū)段成績,在整個生物醫(yī)學階段結束時再匯總成學科成績。從運行近一年的情況來看,PBL教學改革雖然動用了很多教學資源,但同時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動力,并為以后PBL教學區(qū)段課程的進一步整合提供了經驗。
關于組織學與胚胎學精品課程建設的點滴體會 鄧成國(湖北醫(yī)藥學院組胚教研室湖北十堰442000)近幾年,精品課程建設正在全國高等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課程改革和優(yōu)化,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對某一課程進行的教學思想更新,課程內容優(yōu)化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多年的課程建設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以下幾點的重要性:①制定科學的建設規(guī)劃。要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定位與特色合理規(guī)劃精品課程建設。②教學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一門優(yōu)秀的課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同樣,一門精品課程,決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完成的。只有組織起一支隊伍,且長期堅持不懈,協同奮戰(zhàn),不斷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才有可能將這門課程建設成為精品課程。③重視教材建設。除規(guī)劃教材外,我們教研室根據本專業(yè)的特色自行出版了相關方面的教材,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④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設。良好的創(chuàng)意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來實現。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教學方法的改革,根據課程特點靈活的方法實施教學,如采用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革考試方法等。在教學手段上,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利用多種媒體進行授課。完善精品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如教師教案、習題、實驗(習)指導,參考文獻目錄、授課錄像等網上資源的建設,方便學生在網絡中的自主學習,使優(yōu)質教育資源得到共享。⑤高度重視網絡建設。作為精品課程的展示平臺,網頁設計效果好會給評審專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網站瀏覽的速度更是致命因素,不管前面工作做得如何,如果速度太慢,就會前功盡棄。雖然在精品課程建設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我們認為,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它不僅需要教務部門的領導、教師和技術人員的投入,還需要計算機網絡中心的大力支持。
數字化組織切片庫的建設和共享 鐘近潔1,張國棟2,沈岳良3,湯緯民3,盛弘強3,來茂德3(1新疆醫(yī)科大學;2浙江中醫(yī)藥大學;3浙江大學) 數字化組織切片是指將計算機和網絡應用于組織學與胚胎學領域。數字化在醫(yī)學領域發(fā)展得較快的是在影像學方面,包括CT、MRI等。而在組織切片方面的應用發(fā)展較慢,以往采用的是CCD+顯微鏡的方法對組織切片圖像進行單張采集,采集的靜態(tài)圖片信息有限。隨著技術的進步,應用組織切片掃描技術可以對整張切片進行掃描,轉化為電腦圖片保存下來,還能對圖像進行多倍放大,有了這項技術,大大改善了組織學與胚胎學理論和實驗教學的不便,推進教學技術的改革和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我們在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ADAL)的資助下,購置了自動組織切片掃描儀器,可批量對組織切片和病理切片進行數字化,將切片信息以圖像信息保存在計算機或網絡服務器中。已將膀胱變移上皮、膽囊、甲狀腺、間皮、疏松結締組織、網狀纖維、彈性軟骨、骨、血涂片、骨骼肌、心肌、突觸、神經原纖維、環(huán)層小體、運動終板、有髓神經纖維、中等動靜脈、淋巴結、脾臟、胸腺、手指皮、頭皮、甲狀腺、腎上腺、腦垂體、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胰腺、肝小葉、肝臟、毛細膽管、支氣管、肺、腎、膀胱變移上皮、睪丸、卵巢、子宮內膜增生期、角膜、視網膜、眼球壁、內耳等近100張正常組織切片進行了數字化掃描。每張組織切片數字化后,文件約500M大小,還需要構建網絡系統,以方便教師和學生能檢索和游覽。這方面工作包括了數據服務器、數字切片的網絡接口協議、網絡實時傳送數據優(yōu)化、網絡切片圖片游覽和標識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在浙大信息中心的配合和技術支持下,現已實現數字切片的遠程共享。
現代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體系的可能構建 鐘近潔(新疆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組織學與胚胎學教研室烏魯木齊830011) 我國現行醫(yī)學課程體系主要形成于50年代初,大多沿襲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和課程模式,主框架仍然以20世紀初的課程體系為主,逐漸完善固定形成了目前的統一模式。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現行的課程體系無法及時更新,暴露出了許多弊端,因而如何優(yōu)化和整合形成新型課程體系是我國醫(yī)學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作為基礎醫(yī)學重要課程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目前由兩門課程組成,即人體組織學與人體胚胎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體會到組織學與病理學的緊密聯系,以及胚胎學與解剖學的不可分割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幾門課程分別在不同學期完成,知識的銜接性被中斷,知識記憶的周期被拉長,同時人體胚胎學的教學很少被重視,特別是其實驗教學被弱化,形成了一系列突出的問題。而在以系統為中心教學法的西方醫(yī)學教育體系中,組織學已有機地與病理學結合起來在相關系統中完成教學,形成從正常結構到異常結構的連續(xù)性思維方式,解剖學學完后每一系統以胚胎發(fā)育為起點開始講述,但這樣的課程體系不適用于我國教學科研型大學中學生人數多、教學工作量大、實驗教學設備不盡完善的現狀。根據現行醫(yī)學教育現狀及特點,筆者提出可以將人體組織學與人體胚胎學兩門課程分開設立,基于很多學校已經提出開設醫(yī)學形態(tài)學課程的必要,組織學與病理學可合二為一成為真正的醫(yī)學形態(tài)學課程,學習過程中正常與異常結構前后對照,既減少了課時量,又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銜接相關知識,加深印象,提高學習興趣;而人體胚胎學可單獨開設,六或九個教學周完成,我校已為中亞留學生開設兩學年,效果良好,教師和學生都開始重視人體胚胎學的教學與學習,也可與人體解剖學課程、婦產科學等同步進行,為將來的臨床教學奠定更好的基礎。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合適的課程體系不僅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引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逐漸達到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