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蘭 馬立群 鄒海潔
(威海市立醫(yī)院 山東威海 264200)
我院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金葡萄菌性燙傷皮膚綜合癥27例,經(jīng)過嚴格的臨床觀察和精心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痊愈出院?,F(xiàn)將護理情況介紹如下。
27例患兒,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齡24d~9歲,24d~1歲4例,1~3歲10例,3~6歲13例。首診療程8h至10d,平均(3.2±0.7)d。發(fā)病前均無服藥史。皮損為紅斑、水皰、膿皰、表皮剝脫、糜爛,起始部位依次為面部、頸、腋下、唇周、眼周,并在1~3d蔓延,波及全身,以皮膚皺褶處為重。皮損處尼氏征均陽性,其中20例伴有眼部充血及膿性分泌物、眼瞼水腫,8例伴有陰部水腫,16例唇周呈放射狀皸裂,皮膚觸痛明顯,但口腔粘膜無損害,14例伴有發(fā)熱。
由于疾病纏身,患者可有易感因素,總疑心自己是否身患重癥,診斷是否明確,治療是否有效等,患者集中心思于疾病上,使精神更加緊張,癥狀反而加重,癥狀的惡化更加重了患者焦慮和多疑,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3]。所以要告訴患者神經(jīng)衰弱不是說患者心理不健康或者更嚴重解釋為精神病、精神分裂癥,它只是由于患者因長期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使個體精神活動能力減弱的狀態(tài)。造成這個病癥的原因有戀愛受挫、人際交往中的困頓,家庭、婚姻或工作中的重重壓力等等。讓患者明確這個病在當今社會上很常見,并非難以治愈,只要積極配合治療,很快就能出院。
2.1.2 新梢直徑 在4月10日至6月7日,桑樹新梢直徑生長量有9次生長高峰,經(jīng)過較快、快、慢、快、慢、最快、快、較慢的過程,直徑從5.4 mm增至12.4 mm,增長1.30倍;新梢直徑日生長量有6次生長高峰,日生長量為0.02~0.27 mm(圖2)。從表1看出,桑樹新梢直徑的生長量和日生長量變化與時間變化形成二次回歸方程曲線的相關系數(shù)大于直線回歸方程的,回歸方程曲線符合二次曲線規(guī)律。新梢直徑的生長量和日生長量變化與時間變化間的相關性分別呈高度正相關和正相關,其顯著性分別呈極顯著和不顯著水平。
由于起病急,患兒年齡多偏小,疼痛明顯,針對這一癥狀,為使患兒配合治療,我們根據(jù)患兒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特點及年齡施以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播放患兒喜歡的卡通片、兒歌、講故事,從而轉移患兒對疼痛的注意力。由于皮損大量血漿滲出,丟失較多的水和電解質,因疼痛患兒食欲下降。最好是半流質和軟食,少量多餐,多進食蔬菜、水果、牛奶、魚湯等,加強營養(yǎng)的攝入,保證足夠的熱量供給以增加抵抗力,避免辛辣、酸及過冷、過熱的刺激性食物,鼓勵患兒多飲水,以促進毒素的排泄。
保證各種抗生素的有效輸入,早期足量選用對黃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較為重要。針對患兒年齡小、躁動、不能配合的特點入院后選用相對完好皮膚處留置靜脈針,用繃帶妥善固定,本組27例患兒中19例入院后采用靜脈留置針。留置針保留時間為3~5d,該處敷貼每日更換1次。
加強口腔護理,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潔口周裂紋,不能自行清潔口腔,每天用生理鹽水和1%的碳酸氫鈉溶液擦洗口腔2~3次,并觀察有無鵝口瘡。對唇周皸裂者涂消毒魚肝油,保持唇周濕潤和減輕疼痛,對眼部紅腫有分泌物者,涂紅霉素眼膏。患兒伴有上呼吸道感染,鼻腔分泌物多,用浸生理鹽水的棉簽清潔鼻腔,鼻粘膜水腫嚴重時,滴0.05%麻黃素滴鼻液,保持呼吸道暢通。對眼部紅腫有分泌物者可用生理鹽水局部濕敷后,涂紅霉素眼膏。
(3)提升水上公共配套設施水平。實施客渡船和旅游碼頭標準化改造,推廣客渡船標準船型,推動水路交通與旅游融合發(fā)展。2018年,啟動渡口渡船標準化建設,推進渡口標準化改造,完善渡口配套設施。建成渡改人行橋30座,新開工59座。加快推廣安全性能高的客渡船、旅游船標準示范船型,啟動馬湖、沐川等地區(qū)旅游碼頭標準化改造,重點打造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試點項目,持續(xù)推進水運廁所革命,不斷改善水路出行條件。
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干燥,患兒衣服應柔軟,盡量減少摩擦于觸痛。對已剝脫、卷曲、壞死的表皮應及時用無菌剪剪去,避免用手撕取剝脫的表皮,以防引起繼發(fā)感染。新生兒、嬰幼兒皮膚面積與體重之比較成人大,皮下脂肪層較薄,因此冬季須保暖、防凍,以免血液循環(huán)阻滯。夏季宜涼爽、清潔,避免繼發(fā)其他細菌感染。經(jīng)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糜爛面被新鮮表皮所替代,隨之而來的是皮膚瘙癢,為避免剛愈合的皮膚被抓破導致再感染。對其家長及患兒講解皮膚破潰的危害性,同時為患兒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膚面而再次引起感染。
置患兒于單間病房,做好家屬工作,減少探視,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嚴格控制人員流動,一旦污染、弄濕隨時更換,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減少一切感染機會。有化膿性皮膚病的醫(yī)護人員或家屬均不能與新生兒接觸。
患兒發(fā)熱時,T39.0℃,由于該病不能用乙醇或溫水擦浴,給予冰袋、冰枕冷敷降溫或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片藥物降溫,每30分鐘~1h測量體溫1次并做好記錄,降溫時出汗較多,及時為患兒更換衣服。注意病情變化,防止患兒高熱驚厥。
黃色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癥是一種發(fā)病急、病情重的疾病,是由葡萄球菌產(chǎn)生的可溶性毒素(稱為表皮剝脫毒素)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定殖于鼻、會陰、腋窩、眼、傷口和趾蹼的革蘭陽性球菌;健康動物和醫(yī)院內無生命物體(如通風管)亦可攜帶產(chǎn)表皮剝脫毒素菌株,二者均可作為傳染源。大多數(shù)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來自護理兒童的帶菌者(如家屬、探視者和醫(yī)護人員)傳染,除正確的全身用藥治療外,正確的護理措施也是患兒早日康復的關鍵,而有效的局部皮損護理尤其重要。在疾病的過程中加強營養(yǎng),增強體質。防止和治療感染時本病的重要預防措施。
[1] 李沫.金黃色葡萄球菌性燙傷皮膚綜合癥一例報告[J].吉林醫(yī)學,2009,30(4):16.
[2] 樊翌明,吳志華.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2,28(1):23~24.
[3] 唐匯群.黃色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癥患兒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1):134.
[4] 冉琴,王敏.兒童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癥93例臨床分析[J].中華中西醫(yī)雜志,2006,7(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