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彬 葉金練 胡偉鑫 陳建才 陳龍欽 沈清芳 翁撓南 謝澤鋒 陳文杰 李紹熹 蘇志民
福建安溪縣醫(yī)院神經外科 安溪 362400
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多繼發(fā)于顱腦外傷、腫瘤、顱內感染、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疾病或原因不明,分為交通性腦積水和非交通性腦積水。腦積水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式較多,以腦室腹腔分流術最常見[1]。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是在腦室端管安置完畢后,再做腹部切口,通過腹部的小切口將腹腔端置于肝臟膈面或置于左下腹游離于腹腔,并不對分流管腹腔端做固定等處理。這種手術方法時間較長、腹腔內引流管放置位置不理想。其并發(fā)癥主要為腹腔端堵塞,其主要原因以大網膜包裹最為多見,我院自2006-01~2010-01共行腦室腹腔分流術51例,綜合以上病例,探討腦室腹腔分流術的手術技巧及術后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1例腦室腹腔分流術后并發(fā)癥病例,年齡3~67歲,平均46.8歲。外傷性腦積水32例,腫瘤梗阻性積水4例,顱內感染積水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后積水10例,不明原因腦積水1例。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證實為中、重度以上腦積水,側腦室、三腦室不同程度擴大,腦室雙側額角最大寬度與該層面顱內最大橫徑之比(額角指數)>0.3,并排除先天性畸形。
1.2 分流管類型 手術均選用進口分流管,根據術前1 d腰穿測壓、結合術中測壓,選擇合適分流管。
1.3 手術方法 手術在全麻下完成,手術人員分2組同時進行,即頭部組和腹部組。頭部組常規(guī)切開頭皮、顱骨鉆孔,側腦室額角或枕角穿刺(若額角穿刺則分流管腦室端送入6 cm左右即可,若枕角穿刺則分流管腦室端送入8~10 cm,目的是使分流管腦室端末端盡量避開脈絡從,免得被包裹),證實腦脊液流出通暢,再次在術中測壓,選擇合適分流閥門與腦室端分流管接好(確認接觸牢固、無滲液)并將分流閥門固定于骨孔周圍合適位置備用。腹部組同時在劍突下偏右3 cm左右作一皮膚縱行切口長約3.5 cm,切開皮膚皮下、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需借助甲狀腺小拉鉤),顯露腹橫筋膜、腹膜,兩把血管鉗提起腹膜備用(先不打開腹膜)。從劍突下切口作皮下隧道,用通條打通胸部、頸部的皮下隧道,將分流管腹腔端送致頭部與分流閥門出口端連接(再次確認接觸牢固、無滲液),按壓閥門時確認腦脊液從分流管腹腔端流出,證實分流通暢,此時打開腹膜,剪除多余分流管腹腔段(留約15 cm左右),將分流管腹腔端送至右肝、膈間隙,用細針細線縫合一針將分流管腹腔端固定于肝鐮狀韌帶上(注意松緊度合適,過緊將影響分流效果),腹膜可作一小荷包縫合,U型縫合皮下,縫合頭部、腹部切口。手術完畢(手術過程約25 min)。
1.4 治療結果 術后均復查頭顱CT或 MR,51例腦積水手術患者中,術后癥狀明顯改善者32例(同時CT或MR復查顯示側腦室、三腦室有不同程度縮?。棉D14例,無改善者1例。5例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其中術后顱內感染1例,分流管腦室端脫出致分流不暢1例,頭部皮下積液1例,分流不足1例,分流管排異1例。未發(fā)現(xiàn)分流管管腹腔端阻塞。除排異1例取出分流管,到上級醫(yī)院改用其他方法治療,其余均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后痊愈出院。
選擇劍突下偏右為腹部切口,并將分流管腹腔端送至右肝、膈間隙并固定于肝鐮狀韌帶上。有以下幾方面優(yōu)點:縮短了分流距離,避開了大網膜的包裹,將分流管腹腔端固定于肝鐮狀韌帶上避免其位置改變,大大減少了分流管腹腔端阻塞的機會,本組病例未發(fā)現(xiàn)分流管管腹腔端阻塞。腹膜可作一小荷包縫合,U型縫合皮下,也同時再次加固分流管的位置,防止脫出。手術人員分兩組同時進行,微創(chuàng)切口,既美觀又減少損傷,大大節(jié)約了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盡量減少分流管開放與外界接觸的時間,大大減少手術感染的機會。有關分流不足或過度分流的問題。本組分流閥門的選擇是依據術前1 d腰穿測壓、結合術中測壓,測得顱內壓高低而定,如果穿刺后流失的腦脊液過多,就會使測得的顱內壓值過低,進而影響分流管分流閥門的選擇。另外,普通分流管為分流壓力固定不變的低壓、中低壓、中壓和高壓4種,壓力梯度較大,不能個體化調節(jié),也會導致所選分流閥門與顱內壓不匹配。出現(xiàn)過度分流后,應及時更換分流閥門,可調壓分流管的應用,可以減少此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其價格昂貴,難以在基層醫(yī)院普及。
2.1 有關分流管堵塞問題 本組1例病例,術前有過顱內感染,術后腦室端堵塞 。腦室端堵塞的原因多為腦組織碎塊、凝血塊、細胞蛋白成分沉淀物堵塞或脈絡叢包裹腦室端[2]。減少此類并發(fā)癥的方法:(1)選擇無脈絡叢的側腦室額角穿刺,若枕角穿刺則分流管腦室端送入8~10 cm。(2)外傷性腦積水應先行腦室外引流,引出血性腦脊液及細胞蛋白成分。(3)術后短期內定時按壓分流閥門。(4)將分流管腹腔端送至右肝、膈間隙并固定于肝鐮狀韌帶上。
2.2 有關分流管外露及切口感染問題 皮膚薄及皮下脂肪少是分流管外露的主要原因。手術應盡量深置分流管及加強皮下層強度。切口感染多跟機體抵抗力低、營養(yǎng)差及手術無菌操作不嚴有關。嚴格的無菌操作是避免此類并發(fā)癥的關鍵。
2.3 有關頭部切口皮下積液 本組1例因調整分流閥門位置時動作過大,導致分流閥門出口處損傷,與分流管腹腔段連接不緊密,導致腦脊液漏,經更換分流閥門后解決問題。故操作動作應輕柔,減少術中副損傷,仔細檢查接口處是否滲液,皮下止血可靠是避免皮下積液、積血的關鍵。
2.4 有關分流管排異問題 出現(xiàn)機會較少,跟個人體質有關。本組出現(xiàn)1例,予取出分流管,到上級醫(yī)院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1]王忠誠 .神經外科手術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73.
[2]任建軍 .腦積水分流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