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玲[貴陽學院音樂系, 貴陽 550005]
格里格鋼琴《抒情小品》的“標題性”探究
⊙李友玲[貴陽學院音樂系, 貴陽 550005]
格里格創(chuàng)作的具有挪威民族風格的鋼琴《抒情小品》,共有10卷,共66曲,這些詩意清新的以“標題性”手法寫作而成的鋼琴抒情小品,是歐洲傳統(tǒng)作曲技術與挪威民間音樂表現(xiàn)方式的結合。格里格所呈現(xiàn)的多樣風格是文字難以形容的,但是他兼具浪漫派傳統(tǒng)并加入新奇巧思的構想,讓每一個聆聽這些樂曲的人完全陶醉在挪威美麗的風情畫面之中,這種真誠的感情也正是這部作品能夠在眾多花哨華麗的鋼琴樂曲中獨樹一幟的原因。
格里格 鋼琴《抒情小品》 標題性
19世紀上半葉,以“藝術的自由”作為口號的浪漫主義文學藝術風格在歐洲形成。在音樂領域中,浪漫主義表現(xiàn)出作曲家思維上的變革、發(fā)展及相應的豐富新穎手法的出現(xiàn),同時期“藝術的自由”表現(xiàn)在各民族各地區(qū),伴隨著同時勃發(fā)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識的覺醒,使音樂作品更加具有了民族性意義。
格里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chuàng)的道路,努力鉆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qū)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音樂源泉,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借鑒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fā)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chuàng)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鋼琴《抒情小品》。
(一)描繪自然景色的樂曲
在《抒情小品》中,格里格用一幅幅“音畫”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體驗,在他的作品中時常能夠找到往日歲月留下的痕跡。這類作品如《蝴蝶》《小鳥》《致春天》《鐘聲》《小溪》《山中夕陽》等。為了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的內容,格里格在《抒情小品》的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以下兩種方式:
1.對自然界中聲音的模擬
《鐘聲》模擬了荒涼孤寂的鄉(xiāng)野深處回蕩的“鐘聲”的效果。格里格采用了將五度和聲音程用雙手交替彈奏的方法,全曲為單三部曲式,第一樂段雖然從調號和音階排列上看,可以認為是C大調,但因為全曲基本上是五度的和聲音程的進行,所以完整的屬到主的和聲進行始終沒有出現(xiàn),最后結束在G利底亞調式上。為了描摹多種不同的鐘聲的效果,格里格在第二樂段采用了不同的調式處理的方式,第二樂段承接前樂段,在G利底亞調式上開始,每4小節(jié)變化一次,在G利底亞調式和D利底亞調式上交替,樂段結束時,右手的五度和聲音程經過連續(xù)三次下行以后,停留在根音為降B的純五度和聲音程上,意味深長。用琴聲來模擬自然界的聲音,是格里格的創(chuàng)舉,后來被一些印象派的作曲家所采用,這種作曲手法(包括裝飾音)的運用來自格里格對民間音樂和挪威民間樂器——哈登格小提琴的演奏法的了解和喜愛。
2.對自然界事物進行描繪
描繪性的表現(xiàn)手法是格里格在《抒情小品》中為了表現(xiàn)自然界的一些景象或者是一種特定的事物和情感而經常使用的,以《蝴蝶》(0P.43,N0.1)A樂段為例。格里格抓住蝴蝶飛舞的姿態(tài)特點來表現(xiàn)蝴蝶的形象,樂曲節(jié)奏與和聲作為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因素,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
《蝴蝶》的主要旋律由附點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半音上行及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三種節(jié)奏型構成。A樂段快速的半音上行,像是蝴蝶快速的飛舞,附點節(jié)奏和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有著極強的動感,動態(tài)的旋律在左手休止了前四分之一拍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的背景下,更顯得蝴蝶靈活和可愛。B樂段隨著旋律聲部加厚,蝴蝶上下翻飛的特點更顯著。
該樂曲和聲的特點具有色彩性的,從A、B兩個樂段的和聲布局上看,有清晰的調性功能的脈絡,但有格里格特有的和聲處理方式:(1)A樂段開始第一個和弦是NII級的三四和弦,接下來是三個根音小二度的和聲進行:#G—A—#A;(2)第三到第六個和弦是連續(xù)兩個根音關系為減五度的和聲進行,而且低音是連續(xù)的小二度的進行:(3)A樂段最后兩個小節(jié)的和聲終止式,看起來是一個分解和弦的進行,但中間暗含一個半音下行:#G—G—#F;(4)A樂段終止時D9到T作為結束。樂曲結束時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交替處理,正是出于描繪性的需要,其和聲很好地襯托了蝴蝶在明媚的春光下,在姹紫嫣紅的花叢中盡情飛舞的形象。
(二)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抒情性樂曲
格里格《抒情小品》的創(chuàng)作貫穿了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說它是格里格的“音樂日記”也是恰當?shù)?。格里格一生歷經滄桑,唯一的女兒不幸夭折,使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打擊,他以作曲家所特有的敏銳與悟性,獲得了不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這類作品大致分為兩類:
1.往事的追憶
《抒情小品》中有若干首樂曲是表現(xiàn)追憶往事的,這與格里格的個人經歷有關。少年求學在萊比錫,大學畢業(yè)后去了丹麥,回到祖國之后,又經常在國外巡回演出,這樣的人生經歷給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
在描寫人生成長經歷的作品中,作者不惜筆墨,從幼年寫到老年。兩首《搖籃曲》象征人生開始;《牧童》暗示無憂無慮的童年;《青春歲月》歌頌人生的美好;《戀曲》《伊人身邊》《特羅爾德豪根的吉婚日》表現(xiàn)了婚戀生活的甜蜜;《孤獨的流浪者》《故鄉(xiāng)》《鄉(xiāng)愁》《還鄉(xiāng)》描寫人生的經歷和瞬間的內心情感;《紀念冊的一頁》《逝去的歲月》《往事》《過去》是對人生難忘經歷的追憶;《山中夕陽》《夏日黃昏》是作曲家五十五歲以后的作品,表面上是描寫自然景象,但作品暗含了對老年時光的珍惜。
2.憂傷之歌
人生總會有一些憂傷,格里格對《悲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跨度是五年,但在表現(xiàn)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主題旋律都是以半音下行來表達“悲”的情緒,《憂郁》《憂郁圓舞曲》在技法、和聲及織體上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憂郁”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憂郁》的主題是復調性的,不斷被休止打斷的旋律,交替在高低音區(qū)的旋律短句,營造了憂郁的氣氛,而《憂郁》的旋律低沉且悠長,插有半音的下行,使人不僅憂郁而且壓抑;《憂郁圓舞曲》由一個陰沉的主題加上連續(xù)的不協(xié)和和弦表現(xiàn)憂郁情緒。“憂郁”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挪威民族的性格特點之一,因為在挪威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太多的苦難,長期的異族統(tǒng)治是其主要原因。
(三)表現(xiàn)民族風情的風俗性樂曲
《抒情小品》有著鮮明的風俗性,大量的作品表現(xiàn)了挪威人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其中有敘述民間神話故事的,也有描寫民間舞蹈場面的。
1.民間神話傳說故事
正如中國有孫悟空、豬八戒等神話人物一樣,挪威神話傳說人物中也有山妖地精。在作品中,格里格用一種特定的旋律或節(jié)奏型來塑造人物形象。如《精靈的舞蹈》(Eivrdans)取材于古代冰島文學名著《埃達》中的神話傳說。主題敏捷靈巧,富于舞蹈,一開始呈現(xiàn)的主題由對比明顯的兩種素材組成,這一主題以頓音和弦開始,緊接著出現(xiàn)的上行旋律線,如同掠過一陣清風,使人聯(lián)想到小精靈敏捷靈巧的舞蹈動作,接下來不斷重復的五拍子節(jié)奏型和包含增二度的音調,使樂曲既有舞蹈特點,又帶有鮮明的詼諧曲特征,隨后出現(xiàn)基本性格與主題相同的旋律,由于采用強烈的力度對比,減七和弦的音響,低音區(qū)粗獷的節(jié)奏等表現(xiàn)手法,使樂曲更富于戲劇性,這兩個旋律交替出現(xiàn),并形成高潮,最后樂曲在神秘的情緒中輕輕地結束。
《抒情小品》中,66首樂曲有5首樂曲是表現(xiàn)神話中的精靈、神怪的形象,格里格借這些人物表現(xiàn)的正是挪威的民族文化精神,也體現(xiàn)了他對民族文化的繼承。
2.民間舞蹈
在《抒情小品》中,既有對各種舞蹈體裁和舞蹈音樂特點的運用,還有民間歌舞場面和情景的描寫。他的作品除了圓舞曲外,還突出表現(xiàn)了民間舞蹈,如《春之舞》(斯普林舞)、《挪威舞曲》(哈林舞)以及《挪威農民進行曲》(干加舞曲)。
從以上內容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格里格《抒情小品》在相當意義上是一種鄉(xiāng)音、民俗的純樸音畫,既有民間音樂的改編曲,又有獨創(chuàng)曲,作曲家通過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對鄉(xiāng)村生活的體驗以及個人的生活見聞與想象的描繪,表現(xiàn)了摯愛自己民族與祖國的情感,格里格在鋼琴小品創(chuàng)作上的繼承與發(fā)展體現(xiàn)在對標題的運用和作品內容的表現(xiàn)上,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對標題的形象性和描繪性作用的繼承與發(fā)展。在19世紀上半葉,鋼琴小品的標題并非必然有或必須有,格里格在他的《抒情小品》把樂曲的標題與樂曲的內容結合得更為緊密。
第二,對音樂表現(xiàn)上的抒情性的繼承與發(fā)展。鋼琴小品是把抒情性和戲劇性的情緒濃縮在了一個短小的作品中,抒情性是其整部作品的重要表現(xiàn)特點之一。
《抒情小品》以其和聲表現(xiàn)上的色彩性、多樣性作為多聲組織的構架和多聲表情的依據(jù),既體現(xiàn)了對德國古典、浪漫主義時期和聲成果的繼承,又展示了格里格結合民族音樂特征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上述特征,均構筑在牢固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氛圍之中,民族化的思維方式結合浪漫主義的手法,使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成為經典音樂寶庫中的珍藏而歷久不衰。
[1] 赫菲爾.西方音樂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2] 張重輝,湯琦.外國音樂欣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作 者:李友玲,貴陽學院音樂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育、音樂理論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