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衛(wèi)青
稅法是一門在介紹稅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闡述有關稅收體制、稅收征管等基本稅法制度的法學課程,是經(jīng)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中,稅的觸角已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經(jīng)濟人或者社會人必然會與稅發(fā)生關系,于是什么是稅、為什么要征稅、稅是怎樣征收的、不納稅又會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等一系列問題便很自然很現(xiàn)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對于經(jīng)濟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更需要探討相關課題。另外,辦理涉稅事宜是企事業(yè)單位經(jīng)濟管理人員的經(jīng)常性工作,尤其是財務管理人員,要做好財務管理,必須精通稅法和稅收籌劃,如果不懂稅法,不但不能準確計量屬于企業(yè)自身的損益,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還可能會造成多交、少交稅款而喪失自身權益或被認定為偷稅而遭受處罰,使企業(yè)蒙受損失。如何做到依法納稅、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當今的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由于稅收關系和稅法規(guī)范的多樣性,稅法課程在體系上層次較多,內容較為繁復和枯燥,體系也比較雜亂。學生難以把握稅法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陷入法律條款的背誦中。再者,國家的稅法總是隨著經(jīng)濟形勢頻繁更新。在諸多經(jīng)濟管理類課程中,稅法向來是學生普遍感到頭疼的課程,談“稅法”色變,更有甚者,稅法就是“睡法”的代名詞,教學效果十分不令人滿意。
我國的稅法教育起步較晚,各高校大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才開設稅法這門課的。二十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單一、教材內容滯后兩個方面。第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主導課堂按部就班地講,學生被動地不加分析地聽,這種填鴨式、注入式的課堂教學能夠拓寬課堂教學的容量,但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課堂氣氛沉悶壓抑,往往是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稀里糊涂,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得到越少,教師越是面面俱到,學生的印象越是模糊,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而且,若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學生沒有去企業(yè)、稅務機關實習的機會,稅法課的教學內容就變成了機械僵硬的稅款計算, 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二,我國采取的是漸進式的稅制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每年都有大量稅收文件實施或修改,而教材出版又有一定的周期,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教材內容的相對滯后。即使教材采用了最新稅制,許多內容還是與實際執(zhí)行辦法存在差異。因此,稅法教材在很多時候變成了學生課桌上的擺設,不能夠成為老師和學生對話、交流的平臺。新稅法一出臺,舊稅法就廢止了,一切按新稅法執(zhí)行,過時的稅法就像過期食品,不僅不能提供營養(yǎng),而且還是有害的。教材內容滯后是制約稅法教學的一個瓶頸。
如何打造出新鮮而又充滿活力的課堂,是許多稅法教師潛心研究的課題。教學不應該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題海訓練,而應該是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1]!在求知的海洋里學生應是快樂游泳的魚,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提高,學有創(chuàng)見,學有追求!針對稅法教學普遍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和教材內容滯后問題,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對于打造鮮活的稅法課堂頗有助益:
要講好稅法課,必須讓學生明白:稅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美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弗蘭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納稅?!边@句名言在西方是家喻戶曉的,其實無論身處何方,稅收都已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會不時地在我們身邊出現(xiàn)。比如人一降生,就需要吃喝,而這就逃脫不了納稅的命運。人一生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都和納稅分不開。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的第一節(jié)課安排精彩的入門串講,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瑣事、著名案例談起,讓學生感受到稅收和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與國家密不可分,與社會發(fā)展休戚與共。這樣,其學習興趣就會被大大激發(fā),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努力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結合身邊的實例,讓教學跳出課本,走進現(xiàn)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稅法。例如可以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校周邊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單位進行考察,在課堂上共同討論其經(jīng)營范圍是什么?是哪些稅種的納稅人?征稅對象是什么? 適用什么稅率?何時納稅?何地納稅?享受何種稅收優(yōu)惠?課堂上由學生來講解、演示與討論。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稅法問題會讓學生覺得稅法有用而又有趣,于是,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靈感得到激發(fā),思維得以飛揚。
愛因斯坦指出,如果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那么學校規(guī)定的功課就能被當作禮物來接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fā)揮能力的主要前提。教師可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在稅法教學中適時激趣,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例如,資源稅法部分的內容較為枯燥,為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講授這個稅種時可以從其起源“官山?!比胧?,“官山?!笔俏覈钤绲馁Y源稅,春秋時期的相國管仲充分利用齊國負山帶海的自然環(huán)境和重商傳統(tǒng),首創(chuàng)鹽鐵專賣,提出“官山?!贝笥?,無課稅之名,而行課稅之實,為齊國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這一段史實的講述使資源稅教學從板著面孔的冷冰冰說教,一舉變成娓娓動聽的迷人故事,化枯燥為生動、變平淡為神奇,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稅法課程的面目也逐漸變得親切、溫暖。
稅法課程非常適合案例教學,由于大量的案例都來自于社會生活實踐,真實性和趣味性較強,再加上教師的啟發(fā)誘導,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便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并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例如在講授稅收制度的建立必須兼顧需要與可能的問題時,應用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即位之后四次大規(guī)模加稅與明朝的滅亡的案例,崇禎領著官府的大隊人馬在前三次加稅時擠壓出了更多的錢糧和兵員,鎮(zhèn)壓各地的叛亂,但越往后越艱難,第四次加稅后他的努力便造成了完全相反的后果,沉重的賦稅壓垮了農(nóng)民,逼出了更多的反叛者,叛亂的規(guī)模和強度大幅上升,最終導致崇禎自縊和明朝滅亡。案例真實、發(fā)人深省,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所學到的知識不再是書本上的教條,而是鮮活的知識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學可以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變單向信息傳遞為雙向信息交流,變學生被動接受為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的良好手段。
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進行情景教學,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身臨其境的教學會使稅法知識突然變得妙不可言,親切無比。情景教學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啟迪思維,開發(fā)智力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起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例如,可以把實訓室或教室假想為稅務申報大廳,教師事先設計出不同的納稅方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分別扮演稅務人員、納稅人、代扣代繳義務人、稅務代理人,由他們來進行納稅申報、繳納稅款等涉稅業(yè)務的實際操作,教師進行輔導和點評。通過情景教學可以誘導學生充分感知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直觀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這種寓教于樂、化抽象為具體、變沉悶為輕松的教學方法會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消化吸收所學稅法知識。
由于稅法教材的滯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教材,而是要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網(wǎng)絡、電視等各種媒體和手段,密切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把稅收政策的最新動態(tài)傳達給學生。從事稅法教學的教師,要經(jīng)常登錄國家稅務總局網(wǎng)站,訂閱權威的稅法電子期刊,閱讀《中國稅務報》和《中國稅務》,隨時注意收集稅收時事政策信息,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在授課過程中,如果碰到重大稅收政策出臺,要及時地就這些在全國范圍內引起震動和影響的稅制改革政策進行說明和講解。例如,我國自1951年起開征車船使用牌照稅,自1986年起開征車船使用稅,這兩個稅種當時的自行車年稅額分別為0.5元至1元和2元至4元,2007年我國實行了新的車船稅,延續(xù)幾十年的車船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牌照稅停止征收,數(shù)億騎車人不再為自行車交稅。講授稅法的新知識,再加上明白的政策解讀會令學生耳目一新。
另外,面對稅制的頻仍修改,為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唯一性,維護稅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稅法教學有必要采用權威性的教材作為輔助。公認的權威性教材包括注冊會計師全國統(tǒng)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稅法》和注冊稅務師全國統(tǒng)一考試指定輔導教材《稅法》。
學生對于利用稅法知識進行納稅籌劃普遍存在濃厚的興趣。用學生的話說就是:“學好稅法少納稅,學好經(jīng)濟法維護自己的經(jīng)濟權益。”因此在稅法課堂上適量加入納稅籌劃知識會使教學效果有較大的改觀。例如,在講個人所得稅時,將稅收籌劃知識作為課本內容的進一步延伸,讓學生進行納稅方案設計和研討,由于不同的方案應納稅額有很大差距,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靈活運用稅法知識的神奇之處,真正體會到稅法知識的實用性和掌握它的必要性,于是在學習態(tài)度上會悄然發(fā)生可喜的轉變,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而成為“我要學”。 結合納稅籌劃知識實施教學是一種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活動,有助于多門課程的融會貫通。
稅法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除涉及理論知識外,更主要的是實務操作方面的內容。學校應盡可能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實習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畢竟是紙上談兵,他們需要一個真刀真槍的練兵場。這個練兵場可以稅務師事務所、也可以是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各類企業(yè)。事務所和大企業(yè)業(yè)務繁忙,特別是在年末年初時工作量陡增,人手緊張,需要大量熟悉稅法知識的人員。教師可與有關方面聯(lián)系,安排學生進行短期實習,讓學生通過為納稅人代理稅務登記、代領發(fā)票、代理納稅申報、代理建賬等涉稅事宜,獲得感性認識,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促進教學與就業(yè)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只要開動腦筋,大膽探索,從骨子里清除潛意識中僵化的思維定勢,與時代對話,廣泛收集課堂教學的鮮活素材,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盡力避免平庸,轉而追求教學上的繽紛色彩,就能夠打造出新鮮富有活力的稅法課堂,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稅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