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紀磊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宣告了西方傳統哲學的終結,開辟了現代哲學的新思路和新視野,使哲學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但傳統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卻沒有完全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革命變革的實質,認為馬克思去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而提取出其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又轉向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辯證唯物主義,將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到歷史領域,再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這種解釋方法有一定道理,但沒有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變革的實質。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建立了實踐唯物主義,實現了哲學目標、哲學思維方式以及哲學基本問題的變革。
馬克思早在中學畢業(yè)的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中就曾說過:“如果我們選擇了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边@說明馬克思早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為人類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崇高目標。此后的學術生涯也是圍繞這個目標展開的,馬克思在準備他的博士論文前曾寫過一個未完成的“法的形而上學”手稿,后因思想困頓而被迫放棄,其原因是他感到根據法的形而上學的思路無法找到哲學與現實的結合點,他認為遠離現實的法哲學不能滿足當時反封建、反專制政治斗爭的需要,因而不能將受封建帝王奴役之下的貧苦農民解救出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發(fā)展是一個從片面到全面的過程,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實際上就是馬克思為人類的解放找的一條出路。馬克思經過二十多年嘔心瀝血刻苦鉆研而寫成的鴻篇巨制《資本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進一步系統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揭露了資本家通過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而殘酷剝削工人的實質,其目的就是要喚醒廣大工人階級的革命性,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制度,來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由于馬克思的革命思想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加上領導工人運動,馬克思頻繁地被驅逐,從一國到另一國,馬克思顛沛流離的一生可以說就是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偉大的一生。
黑格爾曾將哲學比喻為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意思是哲學是一種事后思考,哲學的目的就是解釋世界,這一比喻生動的描繪了傳統哲學的本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與傳統哲學不同的旨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黎明時報曉的雄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標是改變世界,既改變物質世界,又改變社會環(huán)境,改變自然物質世界的目標是使自然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使人從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來,改變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改變私有制的目標是使人擺脫異化狀態(tài),實現自由人的聯合即共產主義,使人從剝削階級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不管是改變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還是改變社會環(huán)境,其目標都是指向人的解放。
近代哲學將實踐范疇引入哲學的第一人是康德,但康德的實踐還僅限于倫理領域,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和唯心主義的抽象性作了深刻批判,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茖W的實踐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思維方式上作出了重大變革,因此恩格斯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唯物主義的缺點是,“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边@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只把客觀世界看作人的直觀對象,卻沒有看到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即不懂得主體的能動性,“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者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边@就是說唯心主義雖然承認主體的能動性,但卻片面地夸大了這種能動性,否認了意識對于物質的依賴性,把實踐看成是純粹的精神活動。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實踐是建立在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揚棄基礎上的,馬克思的實踐觀既堅持了唯物主義的物質性、感性,又堅持了主體的能動性的科學的實踐觀。
科學實踐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傳統哲學在思維方式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這就是他們把認識過程的某一片段片面地夸大為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使其脫離了認識的不斷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結構,這就造成了認識的直線性。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螺旋上升的過程??陀^物質世界經過實踐轉化為人的認識,人們獲得了關于物質世界的認識后又在認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作用于物質世界。在實踐中人們的認識的正確與否得到檢驗,從而獲得新的認識,新的認識又通過新的實踐作用于物質世界。一切舊唯物主義雖然承認客觀世界先于意識而存在,但只局限于對客觀世界的感性直觀,以這種抽象的感性直觀的世界為理論出發(fā)點,就看不到人的實踐的能動性。唯心主義者雖然認識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卻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限制和決定作用。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反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庇纱丝梢?,馬克思以實踐作為物質與意識的中介,實現了它們的同一,而且還克服了傳統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轉向了實踐論思維方式。本體論關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體是什么,從而建立起一套解釋世界的理論體系。實踐論思維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關系性思維方式,它關注的重點不是世界的本原為何物,而是強調實踐的巨大力量。人們通過實踐改造外部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從而使人們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被改造的新環(huán)境也影響、重新塑造著人,提高了主體的能力。這樣,以實踐為中介,人和世界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循環(huán)關系。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倍鞲袼顾f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問題,并不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變世界的理論,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而實踐則是人與世界之間的中介,通過實踐,人改造世界,同時世界也改變著人,人與世界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互動關系。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應該闡明人對世界的能動作用,也就是說,哲學應該是改變世界的學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第一點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誰決定誰的問題。第二點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存在的問題。這兩點都把人的實踐排除在外,絲毫沒有強調實踐的能動性。因此,這兩點都只是在解釋世界,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在寫作博士論文時期,雖然還是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者,但此時馬克思已經表現出對黑格爾哲學的反叛性。與黑格爾哲學的保守性、妥協性不同,馬克思主張人能夠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實現人的自由,其矛頭指向的其實是封建專制制度,此時馬克思把自我意識看作改變環(huán)境的決定力量。馬克思在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時期,實現了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變。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論述了“批判的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關系。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庇纱丝梢?,此時馬克思已經把物質實踐看作改造世界的決定力量,把實踐看作人和世界的中介,此時的實踐是指改造社會的活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的類本質理解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生產實踐。人改造自然界,使其發(fā)生變化,從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缺陷,第一次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提了出來,將實踐看作新哲學區(qū)別于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軌跡的考察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比舊哲學優(yōu)越,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正確地認識和解決了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認為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同時形成了人的意識,這樣,馬克思真正解決了物質如何產生意識的問題。“那些發(fā)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瘪R克思將實踐引入哲學,不僅真正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還將其發(fā)展為以改造世界為旨趣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實現了哲學基本問題的變革。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