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功能語法可以應(yīng)用到許多領(lǐng)域,比如語篇分析,語言教學(xué)以及翻譯研究。純理功能是功能語法當(dāng)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語篇功能、人際功能以及概念功能。而語篇功能涉及到主位系統(tǒng)、銜接系統(tǒng)等,本篇論文將對《浣溪沙》一詩及其英譯文進行語篇功能分析。
語篇屬語義的范疇,它不是句法中大于句子的單位,也不是段落。在語義層中,把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叫做語篇功能。語篇純理功能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當(dāng)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指的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怎樣把信息組織好,同時表明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還顯示信息的傳遞與發(fā)話者所處的交際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它包括三個子系統(tǒng):子位—述位系統(tǒng)、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統(tǒng)和銜接系統(tǒng)。
在功能語法中,主位是信息的起始點,是小句的開始點。一個主位結(jié)構(gòu)由主位和述位構(gòu)成,主位一旦確定,剩下的成分便是述位。述位是關(guān)于主位的闡述,是語篇的目的。因此,小句結(jié)構(gòu)作為信息最重要的成分便是述位,因為它就是說話者想傳遞給聽話者的信息?!朵较场纷鳛橐黄姼柰瑯有枰獋鬟f給讀者信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的這篇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在第一小句和第五小句里,“我”作為主位并沒有出現(xiàn),而在剩余的小句當(dāng)中主位分別是:“去年”、“夕陽”、“無可奈何”和“小園香徑”。每一句剩余的部分都可以看做是述位。
主位是小句的起點,而述位則是說話者想要傳遞給聽者的信息。主位可分為非標記性主位和標記性主位兩類。在非標記情況下,陳述句的主位是名詞(短語),即主語,疑問句的主位是疑問詞,祈使句的主位是動詞的祈使形式,否則,其他成分充當(dāng)主位時,則是有標記主位一般,正常的語言使用中,都使用非標記性主位,除非在上下文有特殊需要,或者寫作者為了表達特殊意義,才會使用標記性主位來表達特殊意義。下面作者將選取其中的幾句來分析: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睂憣坡牳璧默F(xiàn)境。從復(fù)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diào)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xiàn)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tài)的。
譯文:
許淵沖:Icompose a new song and drink a cup ofwine;
龔景浩:A new poem set to music,a cup of wine;
王守義:Sipping a cup ofwine, I compose a new song.
在以上三種譯文中,主位不同,第一種是“I”,非標記性;第二種是“a new poem”,而第三種是“sipping a cup of wine”小句主位。這三種譯文都比原文更加清晰的傳遞了信息,但是作為中國古代詩歌,講求的就是潛在的意義,原文兩個名詞性短語就把作者怡然暢飲的心情表達出來,從這個角度上講,第二種要略優(yōu)于其他兩種。最后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原詩用虛字構(gòu)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xiàn)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ǖ牡蚵?,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jīng)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lián)系,它們的內(nèi)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來看譯文:
許: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s come again;
龔:Flower petals, helpless, are falling; swallows I seem to have seen before,are returning;
王:We can’t do very much about the flowers dying, and yet the swallows are here once more as familiar as ever.
原詩中分別用“似曾相識”以及“無可奈何”來表達作者無奈的心情。許先生的譯文用的類似的從句,但意境并不符合原文中的悲傷無奈。王先生的也類似。而龔先生的“flower petals”和“swallows”更能表達出原文的意境以及作者惜春的心情。
銜接的概念也屬于語義范疇,它指的是語篇當(dāng)中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指的是發(fā)話者用來表示經(jīng)驗和人際方面語義連貫的語法手段。用于表示語篇成分之間的聯(lián)結(jié)的語法手段有照應(yīng)、省略、和連接成分。
第二種手段省略指的是上文已提到的、交際雙方可填補的、但不在特定的地方出現(xiàn)的成分。在原詩中,作者使用了很多次省略,這也符合中國古代詩歌特點,作者的心情以及體現(xiàn)出來的意境都是蘊含在詩中,這更能體現(xiàn)古詩的朦朧美。在許先生的翻譯中,起句“drink a cup of wine”省略了“I”;在龔先生的譯文中,起句“a cup of wine”省略了“I drink”。英譯文很難表達出原文的意境,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沒辦法用寥寥字句來表達意境。這三位用了幾處省略已難能可貴,目的也是要表達出原詩當(dāng)中的意境。
連接成分也是用來表示語篇中各個有關(guān)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的。常見的有連詞“and”、“but”以及“because”等,連接副詞“therefore”以及“however”等。漢語屬意合語言,而英語屬于形合語言,從這一點上,英語當(dāng)中的連接成分十分必要,而中文中,語言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很多時候無須用連接成分來表達。這大概是為什么英譯文很難有原詩當(dāng)中的意境的原因吧。這三位在不同程度上都用到了連接成分來表達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許先生譯文中,起句用了“and”來連接“composing”和“drinking”,而龔先生譯文中,“But when will you return?”他使用“but”來表達詩人憂傷的心情。而王先生則使用“and yet”來表達惜春的心情,非常巧妙。
語篇功能作為功能語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翻譯詩歌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比分析這三種譯文,我們得知,不同的譯文方法會有著不同的效果。在古詩英譯的過程中,考慮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篇功能,更能表達出原詩中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感情,尤其是主位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以及銜接系統(tǒng)。
[1]朱永生,胡壯麟,張德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龔景浩.英譯中國古詩精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Arnold,1994/2000.
[5]王守義,約翰.諾弗爾.唐宋詩詞英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6]許淵沖.李白詩選(漢英對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