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君
論中西歌劇比較研究
徐麗君
歌劇是一種將音樂,舞蹈與戲劇表演完美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它是西方文明的古典主義在18世紀成熟的巴洛克風格中非常重要的音樂體裁,這種音樂形式從誕生以來至今無疑是世界上偉大音樂藝術財產中一顆巨大的鉆石,它對西方音樂藝術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而就我國來說,歌劇是否就是對西方偉大音樂形式的一種高度模仿?本文就以中西方歌劇的起源和發(fā)展為基點,將中西方歌劇的形式和意義作簡單比較。
歌劇起源 歌劇發(fā)展 形式 中西方異同
第一,什么是歌劇。
歌劇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綜合性音樂表演,它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布景等元素融為一體,是一種將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在一起的藝術盛宴。其中音樂的元素包括聲樂和器樂,戲劇包括劇本和表演,文學通常是指臺詞和歌詞方面的詩歌,舞蹈通常分民間舞和芭蕾舞兩種,因而歌劇也分為宮廷劇和世俗劇。它的結構原則與戲劇相似,常常按情節(jié)發(fā)展的時間,地點劃分成幕,場或景。
第二,歌劇的起源。
歌劇最早是在文藝復興音樂文化的世俗化中誕生的,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是13世紀末的意大利,而歌劇就是在16世界末到17世紀初的意大利產生,后又逐步流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第一,起源
我國的歌劇藝術的起點可以說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黎錦暉先生創(chuàng)作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黎錦暉先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受到學堂樂歌時代的一些著名音樂家的樂歌寫作啟發(fā),繼承了學堂樂歌的表現思想內容,為歌頌科學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且極力將這些與音樂和戲劇完美結合。他最成功的兒童歌舞劇作品是《小小畫家》,盡管這部作品仍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歌舞劇,但作品致力于劇中不同人物的音樂形象的個性刻畫,并獲得了戲劇性的效果,在獨唱,齊唱,對唱和歌舞場面,個人內心獨白場面等方面的表現上已基本具備了一些歌劇的主要特征。
第二,探索和發(fā)展
在3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呈現歌劇的多種途徑和發(fā)展趨勢?!肚G軻》這樣的在音樂方面則基本上是仿照西方歌劇形式的創(chuàng)作,此外還有《大地之歌》,《觀音》等,這些作品都為我國歌劇的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后來有更多的音樂家嘗試以我國歷史上悲壯凄美的典故或人物創(chuàng)作歌劇,或以改良傳統(tǒng)戲曲的形式,或大膽地運用中西樂器的混合。
在近現代交接時期中國特有的歷史背景下,一些小歌劇類型也開始了探索,這也是中國歌劇探索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其主要特征是以話劇為基點,將其加上插曲,便是既有歌曲又有對白。音樂劇《孟姜女》就是我國歌劇發(fā)展過程中一個較為成功的實踐。上個世紀的我們熟知的秧歌劇也屬于小歌劇的一類型。
第三,初步繁榮
我國歌劇在1949年解放時到1957年達到了初步繁榮,也誕生了一些影響力較大的作品,都是沿著《白毛女》所開創(chuàng)的形式前進的。
第四,豐收
我國在1959年到“文革”前可以說達到歌劇豐收階段,《江姐》與《洪湖赤衛(wèi)隊》兩部歌劇成為當時歌劇甚至藝術界的兩大高峰?!督恪返耐怀鲈谟趯ε鹘且魳沸蜗蟮乃茉旆矫妫\用了戲曲板式變化來引導組織大段的詠嘆調。然而當時很多歌劇仍然沒有擺脫話劇模式,因而影響力和生命力有限。
本文在前面用了很多文字來介紹中西歌劇的一些情況,雖然只是大致介紹,但整體上看,已經足以明了地比較出大洋兩邊歌劇的誕生和其存在的形式和意義上的區(qū)別,下面就來做一個比較具體的分析。
第一,音樂形式差異
通過對中國歌劇的發(fā)展來看,我國的歌劇勢必要與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相結合,以戲曲為藝術基調,結合西方管弦樂器的鋪墊,形成形廣神邃的完美的中西合璧。由于我國傳統(tǒng)樂器獨立,高傲的音色,適合用以歌劇音樂中的樂器為主體,而西方樂器音色大都為龐大的背景,整體的結構化為目的,因而可以在混用中作為輔助。
第二,美學差異。
從音樂上看,西方歌劇是以古希臘悲劇結合柏拉圖的哲學來作為基本理論的,在歌劇中,音樂是其靈魂所在。西方的音樂又是高度注重各聲樂,旋律間的協(xié)調和整體結構的,以復雜緊密的結構表達思想符合西方人的邏輯學。對西方音樂家來說,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必然有著能讓聽眾難以忘懷的美妙旋律。
(徐麗君:天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