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0)
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三大一神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之一。這三大一神教均源出于西亞的閃族,尤其是基督教更與猶太教同源,他們共用圣經中的“舊約”,一樣具有來世精神和救世思想。
在基督教之前,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是希臘羅馬的古代文化,希臘羅馬在藝術方面的特點,在精神上是現(xiàn)世的、享樂的、體現(xiàn)人的自信的,在風格上是古典的、寫實的、再現(xiàn)的。莊重明快的希臘羅馬建筑,優(yōu)雅寫實的人體雕刻和繪畫使歐洲藝術達到人類所取得的空前成就。
希臘化時代,希臘文明開始揉進大量埃及和西亞的東方成分。隨之而來的羅馬時代,包括埃及,西亞的整個地中海區(qū)域都淪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從希臘化時代一直到羅馬帝國初期,西方文明這種東方色彩一直十分明顯。在思想上,東方的神秘主義、宗教精神與理性色彩的希臘哲學混雜在新柏拉圖主義當中。而就在羅馬帝國初期,在產生猶太教的希伯來民族中又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教——基督教。
中世紀的時期劃分一般從五世紀西羅馬被蠻族滅亡為起點,到文藝復興的曙光在意大利升起,前后持續(xù)了一千年。過去的歷史學家,文化史家認為,這一千年,是西方文明大倒退,大衰亡的漫漫長夜,是“黑暗時期”。他們認為歐洲中世紀的學術、文化和藝術一無是處,充滿了黑暗、愚昧、野蠻,只不過是希臘羅馬文明與近代文明之間一個漫長、空洞的過渡時期,但是,到了二十世紀,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新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及新的藝術流派的出現(xiàn),西方的文明史家及藝術史家又重新看待中世紀,尤其是對中世紀的藝術轉而采取十分肯定的評價。
本文擬對歐洲中世紀基督教藝術做一粗略的探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基督教早期的藝術,在其取得合法地位之前,是隱蔽而簡陋的,其表現(xiàn)手法(如殉教者棺槨雕刻)上仍沿用古典時期的風格,只不過舊瓶換上了宗教的內容。在取得合法地位之后的早期,教堂的建筑形式仍只能沿用羅馬公共建筑的式樣,而未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隨著基督教宗教地位的轉變發(fā)展,教堂的建筑風格逐漸確立,教堂的裝飾和為宗教宣傳服務的表現(xiàn)手法都逐漸定型,逐漸形成定式化,象征性很強的宗教風格,雖然這種風格從內容到形式都完全不同于古典時期,但又不能擺脫其脫胎而出的古典形式。
二、逐漸定型的基督教藝術,體現(xiàn)在教堂建筑、圣像畫、鑲嵌畫和作為裝飾的雕刻中;體現(xiàn)在由圣經的抄寫和裝幀而形成的書籍裝幀藝術中。這些藝術統(tǒng)一的風格就是莊嚴、崇高、神圣、充滿了神秘氣氛。對于基督和圣徒形象的描繪都異于古典時期對于神和人的表現(xiàn),而且,這種風格越來越抽象、變形、仿佛我們面對的不是人,而是抽象的象征符號。即使這樣,一次次反偶像運動對藝術又進一步的限制?!皻w到神的懷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抑肉伸靈,拋棄現(xiàn)世的一切享樂,刻苦修行,以期來世獲得上帝的保佑,這就是與古典文化鮮明對立的基督教的根本教義,它要連根拔除的正是古典文化那種現(xiàn)世的理想,如學術探討、文娛活動、體育鍛煉等。在這種種限制下,古典藝術幾近消亡,所幸的是藝術堅強的生命力,就連教會也依照“道成肉身”的基督教教義寬容下藝術,以期通過對宗教形象的刻畫來宣傳宗教。如果說在中世紀,哲學變成神學的婢女,那藝術就只能是宗教單純的代言人。與此相對應的是宗教中的人物畫都采取嚴格正面化構圖,面龐瘦弱,眼睛空虛,充滿對現(xiàn)世的恐懼絕望和對天堂的渴求。
三、宗教藝術在拜占庭有更多東方的影響,而在西歐則增添進野蠻粗礦、抽象的色彩。拜占庭地處羅馬帝國的東半部,這兒既是希臘古典文明的故鄉(xiāng),留存有大量古代殘跡,又是羅馬帝國東地中海西亞東方文明根深蒂固的區(qū)域,從希臘古典文明反其道而又揉合了東方神秘風格,很早就自然地在拜占庭地區(qū)產生了基督教的拜占庭藝術。雖然我們會在這以后的時代見到伊斯蘭文明那極盡裝飾色彩卻從不涉及人或動物形象的藝術,見到波斯與印度的細密畫,我們如其說它們是在拜占庭影響下誕生的,倒不如說它們與拜占庭藝術互為影響,成為中世紀宗教文化的共同產物。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拜占庭的宗教色彩更為濃重,世俗味道則更少。拜占庭藝術宏大、莊嚴、肅穆,充斥著對于天堂的渴求,對于神圣的畏懼;體現(xiàn)神與現(xiàn)世王權的協(xié)調和東方專制主義所產生的奢華、輝煌;充滿對于天國神秘的想象;排斥寫實,人體都是拉長的,變形的,眼神在統(tǒng)一的表情中顯示著神秘。在拜占庭藝術在意大利的據點拉文納大教堂中,在它那著名的表現(xiàn)查士丁尼大帝及僧侶們列隊的形象鑲嵌畫中,我們好像覺察到一種有意識地追求平面化,有意識地甩掉古典藝術那種對于真實人體的描摹。我想這是對于抽象觀念的符號化,以解說宗教的內容,而不是像中國藝術那樣對線的韻味(吳道子的畫)的追求,以及對于習俗的描繪(如清明上河圖)。拜占庭藝術在建筑方面有著名的索菲亞大教堂傳世,它的教堂壁畫,鑲嵌畫以及書籍裝幀都留下大量珍品,對后世,對廣泛的區(qū)域都留下深刻的影響。例如,基輔和俄羅斯的神像畫就明顯地繼承著拜占庭傳統(tǒng)。拜占庭建筑采用羅馬傳統(tǒng)的長方形基礎,然后橫向擴展和分隔,形成以中心大廳為核心的多廳建筑,平面成十字形。這種建筑風格是古代其他民族(如在巴爾干半島、意大利、俄羅斯、中歐,甚至在英、法均保留有拜占庭教堂)刻意模仿的榜樣,就連印度的泰姬陵也受到它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來源。
在歐洲,蠻族的風格則更多地溶入到基督教藝術當中,這一點在愛爾蘭藝術中可見一斑。另外,中世紀晚期出現(xiàn)的哥特藝術更是蠻族風格與基督教內容結合的典型。蠻族裝飾藝術那種婉曲纏繞,渦卷螺旋,重重疊疊,密密麻麻,令人眼花繚亂的圖案體現(xiàn)了蠻族的執(zhí)著,極大的耐心和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一切在哥特式教堂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
四、西方中世紀藝術與埃及藝術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在一個構圖中納入盡可能多的他們認為重要的基督教內容,如基督及其使徒的圣跡,所以,往往構圖被填的滿滿的,其中的人物都是按照宗教地位的高低及重要性分配構圖的面積及位置?;酵哉麄€形體出現(xiàn),且占有中心位置或視覺中心位置,其使徒往往以側面,且形體較小,被放置在構圖邊角處,有的使徒只取其頭部。這種將統(tǒng)一事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fā)生的個個場面作為統(tǒng)一時空單位的藝術觀念與古埃及的非常相像。再者,它們都用藝術來“講述”而不是“描述”事跡。
五、西方中世紀藝術始終受到希臘羅馬古典藝術的影響,因為在羅馬帝國,尤其在南部歐洲隨處可以見到希臘羅馬的雕刻,這些雕刻對中世紀藝術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在中世紀的藝術中仍能看出縮短法,景深感,仍用陰影標出手和臉部以及古典型式的衣服皺褶。
總之,西方中世紀藝術與東方藝術關系密切。首先基督教來自東方,且與猶太教,伊斯蘭教一樣,也是一神教,都否定現(xiàn)世,否定人的價值,熱心地崇拜上帝(伊斯蘭教稱其為安拉),上帝主宰一切,都有強烈的禁欲主義,都不同程度反對偶像崇拜,都與希臘羅馬充滿自信的現(xiàn)世享樂相抵觸,所以,中世紀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一樣不追求寫實的、再現(xiàn)的、有強烈立體感的古典風格,不追求人體比例、和諧與完美,不對人體的骨骼結構、肌膚進行細微的刻畫,因為那樣會把教徒從來世拖到現(xiàn)世,會喚起教徒對現(xiàn)世享樂生活的追求。由于不受寫實、再現(xiàn)和立體感的限制,中世紀藝術家可以放手采用平面、色區(qū)分明的原色、裝飾、線條和鑲嵌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通過抽象、變形、象征和喻義手法來表現(xiàn)并宣揚基督教精神。所以 ,不能以希臘羅馬古典標準或寫實再現(xiàn)的標準來評價西方中世紀藝術,就如同不能用希臘羅馬古典標準來評價東方藝術一樣。
[1]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貢布里希.藝術發(fā)展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3]謝弗-克蘭德爾.劍橋藝術史-中世紀藝術[M]譯林出版社.
[4]扎內奇.西方中世紀藝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