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明
談到歌唱方法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總離不開呼吸、發(fā)聲、共鳴、語言等這些基本歌唱環(huán)節(jié)。這無論在打好基礎、塑造聲音的質量和風格方面,還是在掌握難度高的技巧和作品方面,都非常重要,甚至是成敗的關鍵。同時,掌握好的歌唱方法,是永葆歌唱藝術青春的關鍵。
本人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也深深的體驗到了這些基本要素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時氣息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姿勢。正確的姿勢使人體各發(fā)聲部分得到協(xié)調工作,產生富有表現(xiàn)力的聲音,而許多不正確的姿勢則相反。
無論站著或坐著唱歌,身體都要保持正直、自然,不要前后擺動。站立歌唱時要站穩(wěn),重心最好略側重于前邊的一只腳。如果是坐著歌唱,則要注意將上半身坐直坐正,不要靠在椅背上,務必便于氣息的發(fā)揮和保持聲音的通暢。
氣是歌唱的動力。在古樂府中說“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人們還常用“氣為聲之本,沒有氣,就沒有聲”來形容氣的重要性,即謂“以氣帶聲”。因此,要想讓歌聲優(yōu)美,有光彩,就要有正確的呼吸方法。
吸氣既不能只用鼻子也不能只用嘴巴,更不能張大口猛吸,而要用鼻孔和牙齒上下縫隙同時吸氣。要特別注意的是安靜地吸,而且要吸得快,吸得深,同時打開歌唱的喉嚨。
吸氣時,將氣息向肋部和后腰囁,這時,腰部所有肌群向外擴張,橫膈膜下沉,感到腰部發(fā)脹,這時均衡地發(fā)出“嘶……”聲,切記要均衡、連貫。當感到氣虛弱時,可慢慢、微微地收腹,以保持原有的氣息力度和穩(wěn)定性,直至能持續(xù)到更長時間。
將氣吸入后能短促有力地呼出,先用“嘶、嘶、嘶……”的聲音,也可在中音區(qū)定一音唱“啊、啊、啊……”每發(fā)一聲,小腹微微往里一貼,要求要短促有力。
發(fā)聲技術的訓練主要就是讓各發(fā)聲器官在歌唱時保持正確的狀態(tài)。
正確的發(fā)聲和歌唱時,“舌”的狀態(tài)是:在口腔打開時也保持松弛、自然。除歌詞中由于字音聲母發(fā)音的需要,舌有短暫的翹起、隆起,后縮有緊張感外,在唱字音的韻母部分時“舌”都要放平、松弛。
歌唱時雙唇力求自然,雖然感到比平開口說話的開合動作稍大些,口腔要適度打開使聲音通暢,但仍要保持吐字的口腔靈活性,不要有因為歌唱而唇部有種特殊做作的狀態(tài),應摒棄那種只求聲音而不管唇形的“唯聲觀念”。
歌唱時要達到字正腔圓,很重要的部分就取決于口形。所以在強調咬字清楚正確時,就要強調口形的正確。如果唱歌時,口形易變,就會造成字音走樣。
吐字和咬字的方法,在中國古代聲音理論中就有所見解,例如:所謂“五音”(即唇、舌、齒、牙、喉)、“四呼”(即開、齊、撮、合)以及“四聲”、“歸韻”、“收聲”等等。通過實踐體驗,總結了不少做法。
發(fā)聲的具體訓練很多,比如剛開始,總離不開音階、音程練習。發(fā)聲中的音階練習取什么韻母因人而異。有人練“啊”韻舒服即可選“a”,有人練“?!表嵤娣瓦x“ai”或選“迂”(ü)等韻,選擇什么韻母都應有針對性。
音階的練習,也不要過于單調死板,可根據具體需要,組合不同的級進的、跳進的音階練習,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總之,歌唱者要了解發(fā)聲原理,經過大量反復的發(fā)聲訓練,不斷的積累演唱經驗,多多感悟,把所謂的歌唱方法深入領會,做到融會貫通,這樣才能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