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江蘇省江都市人民醫(yī)院,江蘇江都,225200)
產婦進入第二產程后,傳統(tǒng)的臥位是膀胱截石位,根據WHO的《正常分娩監(jiān)護實用手冊》對常用措施的評估,認為產程中采用上半身直立的自由體位為有用的鼓勵使用的體位,而屈大腿法是處理肩難產時的首選方法,因此本院在自然分娩的第二產程中采用半臥位屈大腿法,研究此法對分娩效果的影響。
2011年3月~2011年6月選擇可經陰道順產分娩的單胎頭位初產婦3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均為頭先露,孕周37~41周,無明顯頭盆不稱,無妊娠并發(fā)癥、合并癥,無特殊病史,胎心監(jiān)護NST、OCT均無異常。兩組一般資料方面產婦年齡、文化程度、身高、體重、子宮底高度、腹圍、胎兒雙頂徑大小、第一產程進展情況等均無顯著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產婦進入產程后均由有經驗的助產士陪伴分娩進行心理疏導,采用拉瑪澤呼吸減痛法,宮口開全后,帶入產房,吸氧,常規(guī)排尿,用胎兒電子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胎心率和宮縮。觀察組產婦取半臥位即將床頭抬高 50°,配合宮縮,雙手分別抱大腿(從外側抱大腿的接近窩部位)或膝蓋,采用拉瑪澤閉氣用力運動法:宮縮開始時大口吸氣憋氣,頭略抬起,下巴收緊,往下用力,盡可能憋氣20~30 s,吐氣后馬上吸氣、憋氣用力,直到子宮收縮結束,宮縮間歇時使用廓清式呼吸并放平下肢放松休息,如此反復。對照組采取膀胱截石位,雙腿屈曲外展,兩腳蹬在產床支架上,亦采用拉瑪澤閉氣用力運動法:宮縮時囑產婦雙手握住產床兩旁的把手,用力向上拉,用同樣的方法向下屏氣用力,宮縮間歇時放松休息。分別記錄,2組分娩方式、第二產程時間、難產、新生兒1分鐘 Apgar評分,用稱重法準確測量產后出血量并記錄、記錄產后尿潴留及會陰腫痛發(fā)生情況。Apgar評分≤7分為新生窒息,胎兒娩出后24h內陰道出血量≥500 mL即為產后出血。
觀察組第二產程時間(42±21)min,對照組(68±25)min,觀察組比對照組平均縮短 26 min,有顯著性差異(P<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分娩方式、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發(fā)生率、產鉗助產率、產后尿潴留及會陰腫痛發(fā)生率比較見表1。觀察組順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剖宮產率、產鉗助產率、產后出血率、產后尿潴留及會陰腫痛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2組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尿潴留、會陰腫痛發(fā)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窒息發(fā)生率0.7%,對照組4.7%,2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取膀胱截石位分娩時,骶尾關節(jié)難以擴張,骨盆相對狹窄,且不能利用胎兒重力,胎頭下降阻力較大[1],容易引起產力減弱,產婦體力消耗過大,從而導致宮縮乏力,產后出血量增加;同時,胎兒耐受長時間的宮縮壓力,胎頭及臍帶受壓時間較長,胎兒代償能力隨之下降,容易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仰臥位分娩時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血流受阻,回心血量及心搏出量減少,出現低血壓,導致胎盤胎兒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胎兒缺氧。
屈大腿法最初應用在肩難產時,又稱 Mc Robert法,讓產婦雙腿極度屈曲貼近腹部,雙手抱膝,減小骨盆傾斜度,使腰骶部前凹變直,骶骨位置相對后移,骶尾關節(jié)稍增寬,使嵌頓于恥骨聯合上方的前肩自然松解[2]?,F本院在產婦進入第二產程后應用此法,宮口開全后,將床頭抬高50°,改變骨盆入口平面,降低骨盆傾斜度,使胎軸與產軸保持一致[3],有利于胎頭內旋轉及胎頭下降,同時也減輕了子宮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增加了胎盤血液灌注,改善了宮內環(huán)境,減少了胎兒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此外胎兒的重力作用對子宮下段機械刺激間接加強宮縮,促進胎頭下降,宮縮時雙手抱大腿或膝蓋,使雙側髖 、膝關節(jié)屈曲 ,讓大腿盡可能貼近腹部并外展 ,可以改善骨盆徑線,出口前后徑增大1.5~2 cm,減少了對胎頭的阻力,骨盆出口平面的后三角頂點為骶尾關節(jié),兩側為骶結節(jié)韌帶,具有伸展性,有可充分利用的余地[4];特別適用于恥骨弓狹窄,胎頭徑線不正,持續(xù)性枕橫位或持續(xù)性枕后位時胎頭下降緩慢者可充分利用骨盆出口平面的后三角,同時又減少胎頭對膀胱、尿道內口的壓迫,減少了尿潴留的發(fā)生。恥骨聯合上移時,出口后三角懸空而被充分利用,有利于胎頭順利地娩出,同時可讓嵌頓在恥骨聯合上方的前肩自然松解,降低肩難產的發(fā)生。臀部抬高后還改變了單純半臥位時胎頭娩出力方向,與胎頭在恥骨聯合下以在枕骨下部為支點不斷仰伸的方向一致[5],有利于助產者充分保護會陰,防止會陰裂傷,更利于胎頭仰伸娩出。
產婦精神極度緊張,對分娩過度恐懼,產程延長,體力消耗過大等會導致產后出血,在第二產程應用半臥位屈大腿法使身體舒適度增加,更加科學地使用力量,產婦的自我意識增強,調動了產婦積極的心理因素,增強了自然分娩信心,降低了產婦身心消耗,使第二產程明顯縮短,減少了繼發(fā)性宮縮乏力及難產的發(fā)生,使產后出血明顯減少[6]。
分娩過程中胎頭對膀胱壓迫過久,尿道內口處發(fā)生水腫,會陰受胎頭壓迫時間過長均會導致產后尿潴留、會陰水腫、會陰裂傷,而應用半臥位屈大腿法,可縮短第二產程,明顯減少了尿潴留、會陰腫痛、會陰裂傷的發(fā)生,產婦身體舒適感明顯提高,有利于產后身體恢復,更有利于早期母乳喂養(yǎng)的實施。
因此,在第二產程中,應用半臥位屈大腿法,可縮短第二產程,促進自然分娩,降低難產發(fā)生率,減少產后出血、產后尿潴留、會陰腫痛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提高了產科質量,促進了母嬰健康,值得廣泛推廣運用。
[1] 李新景.第二產程分階段體位管理對產婦分娩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91.
[2] 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5.
[3] 丁秀勤.骨盆傾斜度與難產的關系[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6,22(13):1976.
[4] 趙 萍.新生兒鎖骨骨折51例臨床分析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04,3(4):241.
[5] 羅慶平,鄭 玲,曾學燕.產婦第二產程適時特殊體位分娩效果的臨床觀察[J].護理研究,2010,24(12):1089.
[6] 李德霞.產程中“體位療法”的臨床意義[J].工企醫(yī)刊,2010,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