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潘學文 梁敏運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湖州 313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TVLC)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疼痛常不明顯,但術后惡心、嘔吐(PONV)的發(fā)生率較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近年來應用昂丹司瓊防治PONV取得滿意療效,但此藥價錢昂貴,用量大,使臨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探討小劑量昂丹司瓊聯(lián)合地塞米松與單用常規(guī)劑量昂丹司瓊防治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行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90例,無全身麻醉史,近期未使用與PONV有關的藥物,年齡20~65歲,術前檢查肝、腎及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隨機分為A、B、C三組,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情況(±s)
表1 三組一般情況(±s)
組 別 n/例 性別(男/女) 年齡/歲 體質量/kg A 組 30 16/14 50.4±1.6 53.7±4.8 B 組 30 20/10 48.6±2.0 58.6±3.5 C 組 30 18/12 49.8±1.8 57.4±5.3
2.1 麻醉方法 術前常規(guī)禁食飲8~12h;術前30min放置胃管;麻醉前5min靜注阿托品0.5mg;麻醉選擇氣管內插管靜吸復合全麻;麻醉誘導均用異丙酚1.5~2mg/kg、卡肌寧 0.6mg/kg、芬太尼 5μg/kg;手術開始后追加芬太尼2μg/kg,麻醉維持吸入2%異氟醚,并用卡肌寧0.4mg/kg/h維持肌松;呼吸控制為容控模式(潮氣量 8~10mL/kg,頻率 10~14次/分),PetCO2在 35~45mmHg,CO2氣腹壓力在 10~14mmHg。手術結束時用血管鉗將穿刺口撐開盡量排盡腹腔內積氣。術畢常規(guī)應用新斯的明1mg、阿托品0.5mg拮抗肌松;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拔除胃管,術后次日恢復飲食。所有患者術后均未使用鎮(zhèn)痛藥物。
A組于麻醉誘導后(T1)和手術結束前(T2)分別靜注生理鹽水2mL;B組在T1靜注生理鹽水2mL,T2靜注昂丹司瓊150μg/kg;C組在T1靜注地塞米松150μg/kg,T2靜注昂丹司瓊50μg/kg。觀察術后三組24h患者PONV發(fā)生情況及嚴重程度。惡心評分為:0度,無惡心;Ⅰ度,輕度惡心;Ⅱ度,中度惡心;Ⅲ度,嚴重惡心。嘔吐分為:0度,無嘔吐;Ⅰ度,1~2次/24h;Ⅱ度,3~5 次/24h;Ⅲ度,>5 次/24h。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惡心嘔吐程度均以其最嚴重者進行分析。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和構成比用χ2檢驗,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處理,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A、B、C三組麻醉維持時間分別為(42.3+5.2)min、(46.2+3.3)min和(47.3+5.5)min。三組術后24小時惡心、嘔吐發(fā)生情況見表2。
表2 三組術后24h惡心、嘔吐發(fā)生比較 例(%)
PONV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可高達53%~72%[1]。
昂丹司瓊為5-HT3受體拮抗藥,能拮抗外周和中樞5-HT3受體,從而阻斷5-HT3受體引起的迷走神經興奮所致的嘔吐反射,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所致的第四腦室催吐化學受體觸發(fā)帶5-HT3的釋放,減少對延髓嘔吐中樞的刺激。地塞米松抗嘔吐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其中樞抑制前列腺素(高效能催吐物質)合成,通過消除色氨酸前體,降低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器(CTZ)中5-HT3的含量,通過抗炎效應穩(wěn)定CTZ的細胞膜,抑制腸道5-HT3的釋放以及促使機體釋放內啡肽,改善情緒,增強食欲有關,而且當與其他抗嘔吐藥物聯(lián)合應用時能增強相應受體對該抗嘔吐藥的敏感性,增強它們的抗吐作用[2]。昂丹司瓊的半衰期為3.5h,與近期療效有關;而地塞米松作用時間可持續(xù)48h左右。故筆者采取麻醉誘導后給地塞米松,手術結束前給昂丹司瓊的給藥方案。發(fā)現(xiàn)小劑量昂丹司瓊與地塞米松聯(lián)合應用能產生協(xié)同作用,達到甚至優(yōu)于單用常規(guī)劑量昂丹司瓊的抗術后惡心嘔吐的效果。因此,小劑量昂丹司瓊合用地塞米松可減少昂丹司瓊等止吐劑的用量,從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減少副作用。
[1]趙曉琴,葉鐵虎,羅愛倫,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惡心嘔吐的預防[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7,17(1):46-47.
[2]鄒定全,馬列,常業(yè)恬,等.地塞米松聯(lián)合恩丹西酮對手術后病人自控鎮(zhèn)痛相關惡心嘔吐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19(5):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