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春夏季節(jié)流行,多發(fā)于5歲以下嬰幼兒,可引起發(fā)熱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潰瘍,少數(shù)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fā)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fā)展快,導致死亡[1]。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本文對本院2010年4月10日至2010年7月7日收治的586例HFMD患兒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586例HFMD患兒均為本縣居住兒童。4~7月份為發(fā)病高峰;年齡6個月 ~12歲,586例均符合文獻[1]HFMD診斷標準;5歲以下發(fā)病最高(548例,占93.5%)。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HFMD 586例發(fā)病年齡、性別、城鄉(xiāng)分布 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1.2.1 發(fā)熱:586例患兒500例(84.98%)發(fā)熱,熱型不規(guī)則,多在皮疹出現(xiàn) 1 ~2 d出現(xiàn),發(fā)熱 3 7.5~38.0℃ 312例(62.4%),發(fā)熱38.1 ~39.0℃ 162 例(32.4%),39.1 ~40.0℃20 例(4.0%),>40.0℃ 6 例(1.2%),最高體溫 4 0.20℃熱程2~5 d。
1.2.2 其他癥狀:流涎伴拒食262例,咳嗽322例,嘔吐伴腹瀉83例,食欲不振512例,8例病情較重患兒精神差、嗜睡、易驚、肢體抖動。
1.2.3 皮疹:523例(89.25%)手、足和臀部可見散在紅色斑丘疹、皰疹,皰疹為圓形或橢圓型周圍有炎性紅暈,直徑1~3 mm,皰內(nèi)液體少,皰壁較厚不易破潰,3~5 d皰疹吸收,具有不痛、不癢、不結(jié)痂、不結(jié)疤的特征。口腔黏膜充血,有斑丘疹或小水皰,部分破潰成潰瘍,觸之疼痛。62例僅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皮疹,多分布在舌面、硬腭、頰黏膜、口唇軟腭、累計臀部512例(87.34%)。
1.3 實驗室檢查 W BC計數(shù)正常464例(79.18%);輕度減低26例(4.4%);單核細胞或淋巴細胞相對增加;WBC增高96例(16.38%),為(11.5 ~18.0)×109/L,其中 WBC 13.6 ~17.9×109/L 72例,中性粒細胞比例>0.60 43例。血生化檢查:ALT,AST,CK-MB 升 高 56 例(9.56%),血 糖 升 高 48 例(8.19%)。
1.4 X線胸片 424例行X線胸片檢查表現(xiàn)為雙肺紋理增多,斑片狀陰影者62例(10.58%)。
1.5 治療及轉(zhuǎn)歸 對普通病例門診治療,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在病情變化時及時復診,讓患兒進行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臥床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谇粷冋呓o予維生素B12粉劑直接涂于糜爛部位,或涂魚肝油,口腔有潰瘍或皰疹者用桂林西瓜霜噴霧劑噴口腔2~3次/d,手足部位皮疹初期涂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0.5%碘伏[2]。能夠進食的患兒口服抗病毒藥物。發(fā)熱的患兒靜脈滴注利巴韋林10~15 mg·kg-1·d-1,血白細胞增高者給予抗生素。有8例病情較重來不及轉(zhuǎn)院患兒收治于應急病房,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治療方案,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 mg·kg-1·d-1,地塞米松 0.2 ~ 0.5 mg·kg-1·d-1,或甲基潑尼松龍 1 ~2 mg·kg-1·d-1,個別進展快,病情兇險給予加大劑量,甲基潑尼 松龍 10 ~ 20 mg·kg-1·d-1或 地 塞 米 松 0.5 ~1.0 mg·kg-1·d-1,有顱壓增高者給予 20% 甘露醇,必要時加用呋塞米。在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同時請上級專家會診,在保證醫(yī)療安全的前提下及時將重癥病例轉(zhuǎn)到重癥病例收治醫(yī)院。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原種類很多,但均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腸道病毒屬,多由柯薩奇A16感染所致,而柯薩奇A5、A10及腸道71型(EV71)也能引起流行,近年來多有EV71型引起的重癥 HFMD的報道[3]。多數(shù)患兒癥狀輕微,一般1周內(nèi)可自行康復,而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特別是<3歲的嬰幼兒病情往往較重。重癥病例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AFP)、急性肺水腫和心肌損害,癥狀進展快者可導致死亡。目前已知人類是EV71惟一的自然宿主,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是重要的傳染源,<10歲特別是,<5歲兒童易感[4],鑒于EV71對患兒危害極大,做為醫(yī)務(wù)人員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警惕重癥病例的發(fā)生。
HFMD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糞口途徑,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年長兒童及成人感染后多不發(fā)病,成為隱性感染者,可成為主要傳染源。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原則是對癥治療和臟器支持療法,重在預防。在目前尚無疫苗的情況下,做到及時隔離患者,加強個人衛(wèi)生做到勤洗手、多通風、曬太陽、喝開水、吃熟食。
1 高慧萍,孫梅花,王立靜,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觀察和急救護理體會.河北醫(yī)藥,2010,32:1647-1648.
2 衛(wèi)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治療指南(2010版).
3 胡亞美,江載芳,褚福堂等主編.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07-808.
4 楊凌,胡景偉,周忠蜀.腸道病毒71型感染與手足口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實用兒科學雜志,200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