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平,張俊仁
(1.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2.山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幾年,國內外關于腦鈉肽(BNP)與腦血管病的相關性研究已逐步開展。BNP的檢測及其在心腦血管疾病診治中的應用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本實驗通過觀察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及血清鈉離子的變化趨勢,并進行相關性分析,旨在探討血漿腦鈉肽水平與血清鈉離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索BNP在腦梗死患者病變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為腦梗死的病情判斷及指導治療提供更有效的依據。
選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在太原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8例為病例組,平均年齡(60.2±8.9)歲。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證實;性別不限;發(fā)病在24 h以內,首次發(fā)病。
除外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纖顫和急性心肌梗死;肝腎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等代謝性疾病及飲食障礙等引起的電解質紊亂;糖尿??;低血壓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
按 Pullitonio公式[腦梗死體積(cm3)=長×寬×CT掃描陽性層面數÷2]計算腦梗死體積,>10 cm3為大面積梗死組,4 cm3~10 cm3為中面積梗死組,<4 cm3為小面積梗死組,病例組分為大面積梗死組68例,中面積梗死組42例,小面積梗死組38例。同時選取在我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40例為對照組,對照組的年齡、性別與病例組相匹配。抽取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48 h內的早晨7點空腹肘靜脈血2 mL,注入含有10%依地酸二鈉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試管中,混勻,放置離心機內以3 000轉/min離心15 min,分離上層血清,放入-7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測。同時采血檢測血鈉濃度,血清鈉<135 mmol/L為低鈉血癥。
試驗前將保存的血清標本放于4℃恒溫冰箱中解凍冷藏12 h后統(tǒng)一檢測,BNP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本實驗試劑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單位為pg/mL,靈敏度為30 pg/mL。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與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血漿BNP濃度和血清鈉離子水平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面積梗死組血漿BNP濃度較中、小面積梗死組及對照組均明顯升高(P<0.05);中面積梗死組血漿BNP水平明顯高于小面積梗死組及對照組(P<0.05);小面積梗死組血漿BN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大面積梗死組的血鈉濃度低于中面積梗死組、小面積梗死組及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血漿BNP濃度和血清鈉離子水平的比較 ()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血漿BNP濃度和血清鈉離子水平的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大面積梗死組比較,2)P<0.05
?
表2 不同梗死面積組內低鈉血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由表2可以看出,大面積梗死組內低血鈉癥31例和正常血鈉37例,中面積梗死組內低血鈉癥4例和正常血鈉38例,小面積梗死組內無低鈉血癥。大面積梗死組內低鈉血癥發(fā)生率為45.60%,中面積梗死組低鈉血癥發(fā)生率為9.51%。大面積梗死組低鈉血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中、小面積梗死組(P<0.05);中面積梗死組與小面積梗死組低鈉血癥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低鈉血癥組血漿BNP濃度(587.04±110.16)pg/mL,正常組血漿 BNP 濃度(463.92±89.31)pg/mL,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圖1。
圖1 大面積梗死組內低鈉血癥和正常組血漿病例BNP濃度比較
對大面積梗死組血漿腦鈉肽濃度與血清鈉離子水平進行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二者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 r=-0.545,P<0.01。結果見圖2。
圖2 大面積梗死組血漿腦鈉肽濃度與血清鈉離子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BNP是一種血管活性多肽,主要由心室心肌細胞合成和分泌,腦梗死后梗死區(qū)也可以產生分泌BNP。外周循環(huán)的BNP主要作用于腎臟,通過增加腎小球濾過率、抑制腎小管對鈉的攝取及轉運,產生利鈉利尿作用。腦內釋放的BNP可直接抑制下丘腦-神經垂體分泌精氨酸加壓素(AVP),減少AVP的釋放,減輕腦水腫;還可參與中樞利鈉、利尿、排鉀;同時作為神經遞質調節(jié)外周BNP的釋放,影響血漿BNP水平。
Nakagawa K等[1]研究發(fā)現(xiàn)腦血管病患者血漿BNP濃度可升高,王蓉等[2]報道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漿BNP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梗死面積大小與BNP濃度有關。本實驗結果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漿BNP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梗死面積越大血漿BNP濃度越高,BNP濃度隨著腦梗死程度的加重而升高,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BNP在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都具有消除鈉潴留,收縮血管,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SS)和交感神經系統(tǒng)(SNS)的作用,保持體液和電解質平衡[3]。目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BNP濃度變化研究較多,但對入院時血漿BNP濃度與血鈉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報道較少。本組資料顯示腦梗死急性期大面積梗死組患者的血漿BNP濃度明顯升高,血鈉水平卻明顯降低;大面積梗死組低鈉血癥組患者血漿BNP濃度較正常血鈉組明顯升高,血漿BNP與血鈉水平呈顯著負相關,由此提示急性腦梗死血漿BNP與低鈉水平有密切關系。腦梗死后引起低鈉血癥其可能的機制是腦耗鹽綜合癥(CSW),CSW是指在腦損傷基礎上發(fā)生的腎性失鈉。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明確的是顱內病變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以通過內分泌和神經調節(jié)機制來影響腎臟對鈉的重吸收,BNP是與CSW發(fā)病關系最密切的血管源性內分泌利鈉因子,血漿BNP含量的變化是血鈉紊亂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3]。
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1 h~2 h即可出現(xiàn)腦水腫,3 d~5 d達高峰。大面積腦梗死后血漿BNP在發(fā)病24 h內明顯升高,48 h~72 h達高峰,持續(xù)4 d~7 d后開始下降[4]。BNP是一種強利尿劑,腦梗死后血漿中BNP水平逐漸升高,BNP促進尿鈉排泄引起血清鈉離子水平降低,減輕腦水腫。但BNP水平持續(xù)升高又可引起低鈉血癥。文獻報道大面積腦梗死后低鈉血癥的發(fā)生率為9%~29.6%[5],本實驗中大面積腦梗死組低鈉血癥的發(fā)生率為45.60%,出現(xiàn)此誤差可能與樣本含量較少,外界混雜因素較多,難以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有關。低鈉血癥的發(fā)生可導致腦梗死患者神經系統(tǒng)癥狀進一步加重,誘發(fā)腦水腫和出血性腦梗死[6],此外BNP濃度升高能誘導血容量減少性低鈉血癥,引起有癥狀的腦血管痙攣,加重腦損傷。因此可認為BNP在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充當了一把雙刃箭,腦梗死患者血漿BNP濃度升高伴血鈉明顯降低是病情加重的信號,研究二者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不僅有利于臨床醫(yī)師判斷患者的病情和預后,也有利于指導治療。
雖然有學者對血鈉和血漿BNP分別進行過動態(tài)研究[7],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動態(tài)演變規(guī)律尚缺乏足夠的實驗證據。本實驗的不足之處是:僅研究腦梗死患者發(fā)病48 h內血鈉水平與血漿BNP之間的變化關系,未進行病變過程的動態(tài)監(jiān)測。若條件允許可以對二者進行動態(tài)觀察,進一步研究二者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及影響機制。
[1]Nakagawa K,Yamaguchi T,Seida M,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rebrovase Dis,2005,19:157-164.
[2]王蓉,李友,元楊宇.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腦鈉素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06,25(5):356-357.
[3]Marie P,Normand M.Role of extracellular domain dimerization in aganist-induced activation of 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A[J].Molecular Pharmacology,2008,73(2):431-440.
[4]范小琴,吳喜萍,王海峰.腦梗死后低鈉血癥與腦鈉素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7):997-999.
[5]Riggs J E.Neurologic manifestation of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J].Neurol Clin,2002,20(1):227-231.
[6]Martin R J.Central pontine and extrapontine myelinolysis:the osmotic demyelination syndromes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supplⅢ):22-28.
[7]Yip H K,Sun C K,Chang L T,et al.Time course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levels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J].Circ J,2006,70(2):44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