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雪枚
(湖南省華容縣中醫(yī)院,湖南 華容 4142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病,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等三大特點,雖然多數(shù)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及護理,但容易遺留偏癱、失語等嚴重后遺癥。臨床治療以往多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或開顱清除血腫及止血,但由于出血多發(fā)生在基底節(jié)區(qū),部位深,開顱手術止血困難,所以華容縣中醫(yī)院采用CT定向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亞低溫療法護理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取得了較好療效,而術后良好的護理對手術后病情的恢復有很重要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62例,均來自于華容縣中醫(yī)院外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38~82歲,平均61.7歲;既往均有高血壓病史;頭部CT證實基底節(jié)出血38例,丘腦出血12例,腦葉出血9例,原發(fā)腦室出血3例;出血量30~130mL;發(fā)病至手術時間3h~3d;血壓170~210/100~120mmHg(1mmHg=0.133kPa)。隨機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及亞低溫療法護理組各3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統(tǒng)計無明顯的差異(P>0.05)。
頭顱CT檢查確定出血的部位及血腫量,根據(jù)體表投影,同時避開重要的功能區(qū)確定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鋪洞巾,局麻下手術刀切開頭皮全層至顱骨,手槍電鉆(選擇直徑4~5mm麻花鉆頭)鉆透顱骨,細克氏針戳開硬膜,用3.5mm帶導絲硅膠管做血腫穿刺,以CT測量血腫深度、計算顱骨厚度再根據(jù)硅管上的刻度決定插管深度,置管成功后用10mL注射器抽吸3~5mL血凝塊后接引流袋,縫合頭皮以固定引流管,手術即告完成。術后復查CT,證實于血腫腔內無誤,當引流到一定程度,引流管不再引流時,可血腫殘腔內注射生理鹽水3~5mL加尿激酶20000~30000U,以助引流,直到滿意為止,最長可達7d。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1 一般護理
將患者置于空氣流通、安靜的病房,減少陪護人員,絕對臥床休息。臥床體位采取去枕平臥位或頭偏向健側,床頭抬高15°~30°,以利于血腫的引流及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意識障礙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遵醫(yī)囑氧氣吸入,躁動不安者應積極查找原因,適當保護性約束,以防止患者扯拉引流管及加重病情。昏迷患者定時翻身拍背,促進受壓部位血液循環(huán);痰多者及時吸痰,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術,加強氣管切開的護理。室內每日用紫外線照射30min,地面、床欄及床頭柜每日用消毒劑消毒。
2.1.2 病情觀察
①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必要時送入ICU專人護理。24h心電監(jiān)護,每30~60min測血壓、脈搏、呼吸1次,血壓一般控制在140~160/80~100 mmHg,血壓過低易引起腦血流灌注不足而加重腦缺血、腦水腫;過高則容易引發(fā)再出血。②注意觀察體溫變化,腦出血患者多為中樞性高熱,藥物降溫效果差,常采用物理降溫,且查找發(fā)熱原因,警惕顱內感染的發(fā)生。③密切觀察意識及瞳孔變化,每1~2h記錄1次,觀察瞳孔的形狀、大小、對稱性及對光反射等對判斷顱內壓和腦水腫很重要,及時發(fā)現(xiàn)提示腦疝的先期表現(xiàn),尤其在注射尿激酶48h內。
2.1.3 術后并發(fā)癥護理
①肺部感染:由于患者昏迷,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功能下降,誤吸或人工氣道建立,自然防御屏障被破壞引起各種病菌感染,應及時發(fā)現(xiàn)感染指征,做出相應措施,如吸痰、氣管切開、霧化化痰、加強口腔護理及痰培養(yǎng)應用相應抗生素等。②高血糖:有些患者有糖尿病史,或由于應激性的血糖升高,應采取降糖措施,調節(jié)靜脈補液糧鹽比例,鼻飼患者減少糖的攝入。③血鈉異常:多由于中樞性代謝紊亂或救治不當引起,一旦患者出現(xiàn)血鈉異常,尤其是高血鈉,應跟蹤抽血檢查血鈉,并調整鈉鹽攝入,注意患者意識變化,以降低患者病死率。④上消化道出血:多為應激性潰瘍引起,多表現(xiàn)為胃管內有鮮紅或咖啡色胃內容物,或出現(xiàn)嘔血、黑便等,嚴重都可危及生命??蓱寐遒惪?、甲氰咪胍等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留置胃管者,插管時要動作輕柔,尤其是有意識障礙的患者,避免引起插管時反射性腦血管擴張。⑤再出血:主要由情緒激動、劇烈咳嗽、血壓過高、用力排便,有血液病、慢性肝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原因引起,應給予患者良好的心理護理,穩(wěn)定患者情緒,控制血壓,注意觀察患者凝血狀態(tài),批導排便及日常家屬護理,采用止血藥物及保肝等綜合處理措施,若已出現(xiàn)再出血,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同時給予及時處理。
2.1.4 引流管護理
保持引流管通暢、清潔以減少污染,避免引流管脫落;每天更換引流袋,更換時注意夾管,以免引流液逆流增加感染機率;單純血腫腔引流時,引流袋放在床頭低位引流,若血腫破入腦室,有多量腦脊液經(jīng)血腫腔內穿刺針引流出,為防止顱內壓過低,一般將引流袋抬高15~20cm;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并做好記錄。如有新鮮血液流出,提示有再出血的可能,通知醫(yī)師,復查CT,對癥治療;術后注入尿激酶時要嚴格無菌操作,注藥前要夾管,開放后先抽吸空氣再注藥,以免引起顱內積氣;術后48~72h經(jīng)復查CT,顱內血腫完全引流出來或大部分引流出來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做閉管試驗,拔管時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健側;運送患者做檢查時夾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引起顱內感染。
2.1.5 亞低溫療法護理
在常規(guī)護理組的基礎上實施亞低溫療法護理措施,患者在術后3h內開始亞低溫治療,采用冰帽或降溫毯進行降溫,同時給予冬眠劑肌內注射??刂平禍厮俣葹?.5~1℃/h,3~5h內將體溫降至32~35℃,亞低溫治療時間一般持續(xù)3~5d,亞低溫治療期間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期檢查血氣分析、腎功能、電解質及血糖。當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逐漸復溫,采用自然復溫法。先撤冰袋,冬眠劑逐漸減量,最后停藥;調節(jié)室溫25~26℃,復溫應緩慢而平穩(wěn),每4h體溫升高1℃;避免體溫大幅波動導致復溫性休克及血壓再增高再出血,呼吸功能不良者慎用杜冷丁,備呼吸機;若有寒顫,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安定或硫酸鎂;一旦發(fā)生復溫休克,立即予多巴胺靜脈滴注,增加外周血管阻力。
采用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降溫采用物理和藥物降溫等方法將患者肛溫控制在36.5~38.5℃。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常規(guī)護理組恢復良好3例,中殘8例,重殘8例,死亡12例;亞低溫療法護理組恢復良好7例,中殘12例,重殘5例,死亡7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高血壓腦出血行外科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腫,搶救生命,其次是盡可能減少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致殘率、致死率[1]。在血腫抽吸過程中,首次抽吸量不宜超過血腫的60%,這是由于腦出血患者出血多在30min內自止,血腫形成后局部壓迫作用是腦出血自止的重要機制,剩余的血腫部分可起到止血作用[2]。本研究中,亞低溫療法護理組更注重體溫的護理,亞低溫療法讓腦細胞處于“半冬眠或冬眠狀態(tài)”,腦代謝降低,耗氧量降低,改善腦血流,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及降低顱內壓;減少腦組織乳酸蓄積,可減輕腦組織酸中毒程度;減少鈣離子內流,阻斷鈣對神經(jīng)元的毒性作用;此外可減輕彌漫性軸索損傷和減少氧自由基產(chǎn)生等作用,從而減少患者因高熱出現(xiàn)的病情反復[3,4];本研究中,常規(guī)護理組和亞低溫療法護理組患者恢復情況對比顯示,常規(guī)護理組恢復良好3例,中殘8例,重殘8例,死亡12例;亞低溫療法護理組恢復良好7例,中殘12例,重殘5例,死亡7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例(%)
由此可見,亞低溫療法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降低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符合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宗旨,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應用。
[1]王詠蓮.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12(6):73.
[2]劉金平,王君.微創(chuàng)血腫碎吸引流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32例圍手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2):108.
[3]張玉英,秦淑英.立體定向下血腫抽吸加置管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并發(fā)癥及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8,11(4):145.
[4]水濤,只達石,張賽.高血壓腦出血亞低濕治療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03,2(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