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芹 蔡 振
(如東縣中醫(yī)院內科,江蘇 南通 226400)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1]主要指臨床上出現(xiàn)連續(xù)2年以上,每年咳嗽、咳痰、氣喘(喘息型)持續(xù)>3個月(<3個月但有明確X線、肺功能等依據(jù)),并排除慢性鼻咽、肺結核、支氣管哮喘、塵肺、心功能不全等同樣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癥狀的其他疾病的一種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高、病情反復。緩解期一般給予增強體質等支持治療,急性發(fā)作期主要給予祛痰鎮(zhèn)咳、解痙平喘(喘息型)、抗菌治療。如何為患者選擇效價比最高的抗菌藥物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出來。本文章主要選取了如東縣中醫(yī)院門診收治的符合要求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55例,隨機分為左氧氟沙星組(n=28)和氟羅沙星組(n=27),氟羅沙星與左氧氟沙星都是治療呼吸道感染的廣譜喹諾酮類(qunolones)常用抗菌藥[2],通過對比兩組臨床有效率、細菌清除率及平均治療費用上的差異,進一步為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非喘息型)診斷標準[3](在1周內出現(xiàn)膿性或黏液膿性痰,痰量明顯增加,或伴有發(fā)熱等炎癥表現(xiàn),或1周內“咳”、“痰”等任何一項癥狀顯著加劇,或重癥患者明顯加重者)篩選符合條件的患者55例(男性25例,女性30例)。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左氧氟沙星治療,另一組給予氟羅沙星治療。兩組患者都已排除心血管、 肝腎、 造血等系統(tǒng)合并癥,在年齡、性別、體質量、既往吸煙史、病情狀況等的組成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給藥方法及途徑
每組在給予氨溴索0.09g靜脈滴注,每天1次的基礎上,氟羅沙星組患者予氟羅沙星0.4g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續(xù)14d[4]。左氧氟沙星組予左氧氟沙星0.4g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續(xù)14d[5]。所有患者均給予禁煙、加強營養(yǎng)等支持治療。
1.2.2 觀察指標
入院后每日密切觀察患者體溫,呼吸道癥狀變化情況,治療前后進行胸部X線,咽試子或痰液細菌培養(yǎng)。所有患者均以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精神、食欲正常,胸片正常,體溫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內為慢性支氣管炎治愈標準。
1.2.3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2004年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按照①臨床癥狀、體征;②實驗室檢查恢復情況;③胸部X片病灶吸收情況;④病原菌清除情況將慢性支氣管炎療效判斷標準分為4級評定[6]:痊愈(上述4項全部恢復正常)、顯效(上述4項中有1項不正常,但病情明顯好轉)、進步(雖然用藥后病情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2項未恢復)、無效(入院3d后,病情無改善或加重)。細菌學療效以細菌清除數(shù)計算細菌清除率[7]。
1.2.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tata10.0統(tǒng)計軟件對2組數(shù)據(jù)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顯著性差異標準。
2.1 臨床療效及細菌學評價
嚴格按照以上的療效判斷標準進行計算,左氧氟沙星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4.6%、細菌清除率為95.8%,而氟羅沙星組則分別為72.1%和73.6%。進一步通過χ2檢驗比較兩組臨床有效率和細菌清除率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中,左氧氟沙星的臨床有效率和細菌清除率要優(yōu)于氟羅沙星,見表1。
2.2 不良反應
全部治療過程,兩組均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惡心、嘔吐,余病例均未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所有觀察對象無中途退出者。
2.3 治療費用
3.1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常侵及氣管、支氣管黏膜和周圍組織,常因急性期治療失誤或不徹底遷延而成,如很多患者在起病前都曾有急性支氣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寒冷季節(jié)發(fā)病率高,春暖后緩解,對勞動力和健康影響嚴重。臨床上以咳嗽、咳痰(尤以晨起為著,痰為白色泡沫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氣喘反復發(fā)作的慢性過程為特征。本病早期多無體征(長期發(fā)作的病例可有肺氣腫的體征),病變主要累及在內徑<2mm的小氣道,偶可在肺底部可到干、濕音,喘息型支氣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氣后可聽到哮鳴音。其病理特點主要為支氣管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多種炎性細胞、黏附分子都參與了這一過程,目前較為廣泛接受的是肺泡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介導的組織損傷在這一疾病的發(fā)病中起主要作用[8]。關于慢性支氣管炎的病因,大氣污染、吸煙、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病原體感染及過敏因素等都與其發(fā)病密切相關[9],在對本研究所入選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吸煙史患者的比例達到了所有患者的86.9%,吸煙已成為慢性支氣管炎最主要的發(fā)病因素。
3.2 喹諾酮類抗菌藥[10](4-quinolones)又稱吡酮酸類或吡啶酮酸類,含有4-喹酮母核,屬全合成抗菌藥,抗菌作用強、生物利用度高、與其他類抗生素無交叉耐藥性,自1962年發(fā)現(xiàn)萘啶酸后,喹諾酮類抗菌藥已成為臨床抗感染的一線用藥。與其他抗菌藥的作用點不同,喹諾酮類以細菌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為靶,妨礙細菌的DNA螺旋酶(細菌的Ⅱ型拓撲異構酶,具有獨特的超螺旋及舒張活性)而阻斷DNA的復制,從而造成細菌DNA的不可逆損害,同時,本類藥物還不受質粒傳導耐藥性的影響。第二代喹諾酮類抗菌藥以吡哌酸為代表。左氧氟沙星和氟羅沙星同屬于第三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又常稱之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是因為在化學結構萘啶環(huán)的7位上連有哌嗪環(huán)、6位處又引入了氟原子。此結構使得喹諾酮類抗菌藥不僅抗菌譜進一步擴大,對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也有抗菌作用,對一些革蘭陰性菌的抗菌作用則進一步加強[11]。本實驗結果顯示,左氧氟沙星在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率和細菌清除率上要優(yōu)于左氧氟沙星,這可能與左氧氟沙星的體內生物利用度比較高有關(口服后吸收完全,相對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有資料顯示,左氧氟沙星作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體外抗菌活性約為氧氟沙星的兩倍,在治療呼吸道感染中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其生物半衰期為6~7h,藥效持續(xù)時間長,在體內分布廣泛,組織和細胞內藥物濃度高,PAE(抗生素后效應)可達3~4h。該藥在肺泡巨噬細胞和氣道上皮分泌物中藥物濃度≥血清濃度,痰內濃度≥血漿濃度,尤其適合于治療呼吸道感染[12]。第四代喹諾酮類抗菌藥雖然抗菌譜進一步擴大,抗菌療效也進一步提高,但鑒于其價格的昂貴,目前并不宜在臨床廣泛推廣普及。
3.3 本實驗顯示,左氧氟沙星不僅在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率和細菌清除率上優(yōu)于氟羅沙星,同時還因為其價格優(yōu)勢而使總治療費低于氟羅沙星。從為患者選擇最理想,最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出發(fā),我們認為左氧氟沙星更適合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用藥。當然,鑒于本研究的樣本量仍較小,人群較集中,治療時間較短,今后將進行大樣本觀察以進一步證實。
[1]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5.
[2]蔡璇,李從榮,施金玲,等.加替沙星對呼吸、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細菌體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 (11):1285-1288.
[3]Anthonisen NR,Manfreda J,Warren CP,et al.Antibiotic Therapy In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 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nn Intern Med,1987,106(2):196.
[4]張士洋.左氧氟沙星與氟羅沙星治療呼吸系統(tǒng)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7,11(4):358-360.
[5]孫淑琴.沐舒坦聯(lián)用左氧氟沙星治療肺部感染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8,12(19):597-598.
[6]鐘繼海,劉曉星.左氧氟沙星與莫西沙星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的效價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9,10(6):49-50.
[7]霍麗,王慧玲,王鎮(zhèn)山,等.鹽酸頭孢吡肟治療急性細菌性感染疾病臨床試驗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 (6):1731.
[8]Vignola AM.Releas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and fibronectin by alveolar macrophages in airway diseases[J].Clin Exp Immunol,1996,106(1):114-119.
[9]James H,Stewart J,Tong WU,et al.Airway inflammation[J].Ann Intern Med,1995,123(4): 288-304.
[10]Anderson VR,Perry CM.Levofloxacin : a review of it s use as a high-dose,short-course t reatment for bacterial infection[J].Drugs,2008,68 (4):535-565.
[11]盧愛軍.氟羅沙星治療細菌性感染[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 (6) :355-357.
[12]吳強.奧硝唑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35例對照觀察[J].中國社區(qū)生,2009,25(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