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以前,我以為日本人主要吃“日本料理”,即“生魚片”、“壽司”、“天麩羅”等,但到日本后才發(fā)現(xiàn),日本人并非每天吃魚吃蝦,他們飯桌上菜肴的種類,超過我們的想象,甚至可說具有全球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說“食在日本”也不算夸張。
今天的日本人,對美食有異常的熱情。假如你擁有這方面的知識,那么你在日本可能成為一個很受歡迎的談話者。筆者有一朋友原籍廣東,小時跑到香港,后轉道來日本。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在橫濱一家很大的飯店做“料理長”,常在電視節(jié)目中露臉,紅得很可以。一次我偶然在一位早稻田大學教授面前提起“料理長”,沒想到那位教授一定要請“料理長”到早大主持一個“健康與食品”的講座。
顯然,今天日本人對飲食文化的熱情,與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有關。他們是把食品當作一個改造民族的處方。以前,日本的飲食缺乏肉食,近代之后,“國民導師”福澤渝吉號召日本國民“一切以西洋為目標”,此后,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生活習慣也被洋化。比如,日本人本來沒有吃牛肉的習慣,但明治維新后,不少日本人認為,要想跟西人爭一日之長短,必須先改變國民體質,引進西式食物,吃牛肉、牛奶、面包。當時日本天皇率先垂范,親嘗牛肉,此后歐式飲食作為優(yōu)等食物在日本流行。
經(jīng)濟高度增長之后的日本,飲食生活逐漸豐富。今天,居酒屋里的菜肴,很多都令人無法確定國籍。此外,在日本各地,人們常見到的餐館還有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等料理。
近20年來,日本的“中國料理”大為改觀。記得剛到日本,想找一家比較合口味的中國菜館不容易,街上掛“中華料理”牌子的餐館做的中國菜,多用很重的淀粉。但現(xiàn)在,很少再看到這類的“偽中國菜”,新一輪的中國菜,多是新移民帶來的。筆者認識一個上海人,她在澀谷開了一家名叫“上海人情”的家常菜館,生意興隆。而國內有些連鎖店如“小肥羊”、“小尾羊”也陸續(xù)在東京登陸。東京池袋城鐵北口,陸續(xù)出現(xiàn)一批中國菜館,味道很正,筆者去池袋時,常找機會在那里與朋友小聚。
日前,筆者居所附近有一商業(yè)中心開業(yè),各地“乙級美食”攤販趕來助興,好不熱鬧,其中“煮下水”、“烤土豆”等,吸引周邊居民聚集在此,朵頤大快?!耙壹壝朗场笔墙耆毡久襟w頻頻出現(xiàn)的一個詞。有人將其定義為“非奢侈、價廉、平時經(jīng)常食用的庶民性飲食”。不過這個定義實在太寬泛,日本人把常見的拉面、涮鍋子、煎餃什么的也都算入。以筆者看,“乙級飲食”其實包括所有在日本人觀念中屬于非主流的食品。
以前,在日韓國人、中國人吃豬腳、雞翅膀,日本人很多人感到奇怪、不解。但今天不同?,F(xiàn)在,日本媒體與業(yè)界掀起的“乙級美食”運動,受庶民擁護。其實是大眾對“近代”飲食的反抗。近代化浪潮中,牛排、面包與西洋器具一同引進,而傳統(tǒng)飲食無法登上大雅之堂。那些家畜下水,無法成為商品的,被當作不合標準的東西處理?!拔拿鳌备拍钪?,日本人對食品的感知來自政治而非自己的味覺,他們相信牛排好吃,而豬下水則不好吃、不衛(wèi)生。今天,日本人更相信自己的感覺。
其實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有人提出“乙級美食”這個概念,不過,這個概念真正火起來,還是最近幾年的事,2006年,日本舉辦第一次“乙級美食”全國大賽,此后這類活動增多。高速增長時代的奢華已經(jīng)消退。此時,也許是回歸自己味覺的最好時代。
日本各地,常搞一些“祭”,即地方節(jié)日,在“祭”的日子里,“乙級美食”大顯身手。各種小攤、店鋪各推出各種“乙級美食”,在這個旗幟下,甚至有我們中國的牛肉餡餅。一次我在八王子,看到兩人賣油煎餡餅,寒風中小攤前面排一大溜人,而那一男一女不慌不忙煎他們的餡餅,頗覺不可思議。
幾乎所有人,都可稱自己的料理為“乙級美食”。那些下里巴人的館子,訴諸“乙級美食”,便可廣為招徠。眾多個人、店家、組織加入這種“庶民美食運動”,地方政府出面,作為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