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童
美國華裔戲劇大師黃哲倫的新作《中式英語》在百老匯演出,探討中美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對東西方在文化、情感及性別上的“錯位”做出了深刻的解讀,針砭中美時弊,“笑果”十足。
1988年3月20日,由華裔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撰寫的舞臺劇《蝴蝶君》(M.Butterfly)在紐約百老匯橫空出世。這部時代悲劇不但創(chuàng)下777場演出、3500萬票房收益的紀(jì)錄,還讓黃哲倫成為史上首位(也是至今唯一)獲得美國戲劇界最高榮譽——托尼獎(TonyAwards,又譯東尼獎)最佳劇目的華人。
時隔23年,已經(jīng)憑《金童》(托尼獎提名)和《黃面孔》(普立茲獎候選)等作品逐步奠定大師地位的黃哲倫,再次改寫了美國的戲劇史。他的新作《中式英語》(Chinglish)夏季在芝加哥首演時叫好叫座,于10月27日順利登上百老匯,成為百老匯舞臺上首部以當(dāng)代中國為背景、并融合中英雙語(中文臺詞接近1/3)表演的劇目。
該劇延續(xù)了黃哲倫作品中一貫的“錯位”主題,講述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國商人到貴陽經(jīng)商,企圖從文化局?jǐn)埾庐?dāng)?shù)刂甘九坪蜆?biāo)語牌英文翻譯的生意,卻意外與女官員擦出火花的故事。不同于《蝴蝶君》的厚重和悲情,《中式英語》有著一種近乎“無厘頭”般的喜劇風(fēng)格。表面上拿中國大陸諸多“雷人”和“山寨”的英語釋義開涮,實則對中美兩國文化中各種可笑、可恨、又可愛的特點,做了幽默和客觀的反思,稱得上是一出針砭時弊,且“笑果”十足的佳作。
4位香港女杰
關(guān)注黃哲倫的戲迷都知道,這位華裔第二代的中文水平極弱,“聽說讀寫”樣樣都做不到,又怎么能駕馭劇中大量的中國元素和臺詞呢?這就不得不提一提臺前幕后的4位香港女子:文化顧問李正欣(Joanna Lee)、中文翻譯莊梅巖(Candace Chong)、女主角林真華(JenniferLim)、服裝設(shè)計蕭燕(Anita Yavich)。
李正欣及其美國丈夫司馬勤多年來致力于中美兩地藝術(shù)的交流工作,正是他倆在2005年安排的貴陽之行,激發(fā)了黃哲倫創(chuàng)作該劇的靈感。在劇本雛形確立后,李正欣又在去年帶領(lǐng)制作團(tuán)隊再赴貴陽采風(fēng),除了與在當(dāng)?shù)亟?jīng)商的美國人接觸外,還和政府官員、新聞媒體打了交道。接下來的翻譯工作可說是最為艱巨的環(huán)節(jié),請來才女莊梅巖操刀則是十分明智的決定。因為本劇的譯者除了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外,還必須同時具備極高的戲劇功底。莊梅巖既有香港和英國兩地的戲劇學(xué)位,又曾憑《法吻》與《圣荷西謀殺案》等戲四度奪得香港舞臺劇獎的最佳劇本,最重要的是她讓《中式英語》始終保持清醒和中立的態(tài)度。
不夸張的說,本劇的成敗有一半取決于女主人公席言的塑造。這位貴陽文化局的副局長是一個充滿復(fù)雜魅力的“矛盾體”:一方面她個性強勢灑脫,面對男主角的追求能馬上“反客為主”,顛覆西方戲劇中東方女性被動和隱忍的形象(哪怕在床戲時她都要占主導(dǎo));另一方面她又難以徹底擺脫幾千年傳統(tǒng)的禁錮,誓死捍衛(wèi)著很多陳舊迂腐的價值觀。如此大的挑戰(zhàn),難怪影星劉玉玲和白靈都曾有意出演。
盡管沒有強大的名氣和履歷,中韓混血、香港出生長大的林真華(Jennifer Lim)還是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席言的絕佳“代言人”。她在舞臺上有種奪目的氣勢,且能自如地把角色詼諧、性感、脆弱、尖刻等各個方面詮釋得游刃有余。目前美國評論界對她的表演給予了壓倒性的好評,即便是像《紐約時報》那樣都對全劇較為苛刻的文章,也毫不吝惜對她的溢美之詞。
林真華的臺詞功夫還不能打出滿分。英文流利的她,在表演“蹩腳”英文對白時無懈可擊,但是在處理幾段重要的中文獨自時,則稍嫌生硬。希望她能在后面的演出中把普通話水平加強,來年成為托尼獎的座上賓,為華人演員再創(chuàng)佳績。
細(xì)心的觀眾應(yīng)該也不會忽視蕭燕(AnitaYavich)所設(shè)計的服裝。這位奧比獎得主(ObieAwards,外百老匯劇目最高榮譽)非常準(zhǔn)確地抓住了內(nèi)地不少中小城市民眾渴望與國際接軌,但又不知如何將自身融入潮流的尷尬。通過對每個角色的著裝,細(xì)膩地反映出了彼此的性格特性。
美國團(tuán)隊絕非等閑
當(dāng)然,“香港力量”的強勢,并不表示美方的工作人員就都是草臺班子。無論是導(dǎo)演蕾·施爾弗曼(Leigh Sliverman)、男主角加里·維爾梅斯(Gary Wilmes),還是舞臺設(shè)計戴維·科林斯(David Korins),每一位都曾斬獲奧比獎。而燈光師布萊恩·麥克德維特(Brian MacDevitt)更是擁有5座托尼獎的超級大紅人。
施爾弗曼4年前曾和黃哲倫合作過《黃面孔》,也曾長途跋涉,搭20個小時的飛機到貴陽體驗生活。應(yīng)該說她在舞臺調(diào)度和戲劇節(jié)奏的把握上十分出色,尤其難得的是能夠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把戲中人“雞同鴨講”的場面處理得亂中有序。
劇中戲份最重的維爾梅斯頂替了芝加哥版的男主角上陣,雖然與劇組磨合時間不長,但因為劇中人本身就是經(jīng)常搞不清狀況,時刻比人慢半拍的狀態(tài),倒正好讓人分辨不出他是“替補隊員”。有評論家指出他的角色與女主角相比顯得過于被動和單薄,這是事實。不過從現(xiàn)場觀眾的反映來看,他那副“很傻很天真”的狀態(tài),還是相當(dāng)討人喜歡的。
飾演文化局蔡局長的張磊,是全劇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演員。生于廣州,上海戲劇學(xué)院畢業(yè)的他,這回一下子創(chuàng)下了兩個不小的紀(jì)錄:首先他是繼王洛勇(曾主演復(fù)排版《西貢小姐》)之后,第二位出演正統(tǒng)美國百老匯劇目的中國演員。其次他又是繼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后,第二個在百老匯舞臺上全程用中文表演的演員。張磊用頗為人性化的表演,呈現(xiàn)了一個腐敗分子的不同層次。
有趣的是,除張磊和林真華外,配角演員里中文程度最好的,竟然是來自英國的演員史蒂芬·普琪(Stephen Pucci)。這個中文名叫普士梵的小伙子曾在天津師范大學(xué)學(xué)中文,畢業(yè)后還在上海工作過一年時間。他扮演的彼得是個在中國極具典型性的西方小人物:在國人最崇洋媚外的時期來當(dāng)外教,卻因近幾年經(jīng)濟(jì)迅速發(fā)展而失寵,逐漸淪為社會的邊緣人。
這個角色和張磊塑造的蔡局長有著多場令人捧腹而又唏噓的對手戲,而兩位對中國文化和習(xí)俗非常了解的演員不僅主動帶男主角維爾梅斯到紐約的唐人街感受氣氛,還為了幫劇本更“接地氣”而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劇中彼得和蔡局長共唱《虹橋贈珠》的搞笑橋段,便是二人的神來之筆。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藝術(shù)家試圖探討中美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但是像黃哲倫這樣擯棄說教,用歡笑建立溝通的主流作品寥寥無幾。沒有大成本和大明星的《中式英語》,在百老匯開了個好頭后,能否如《蝴蝶君》那樣在殘酷而持久的競爭中長演下去,仍有待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