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旭,楊 琳,于 薇,劉 一,李 勐,郭 淼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北京 100029)
冠狀動脈搭橋(CABG)手術(shù)是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的常見手術(shù),主要是指冠狀動脈管腔局限性狹窄、閉塞或多發(fā)狹窄后,通過搭橋手術(shù)建立側(cè)支循環(huán)以改善心臟的供血。但是,據(jù)報道[1-2]大約25%的橋血管在術(shù)后5年內(nèi)會發(fā)生狹窄或閉塞,特別是靜脈橋血管,而狹窄發(fā)生的部位多為近端或遠端吻合口。因此,對橋血管的術(shù)后隨訪極為重要。目前,較常用的評價冠狀動脈橋血管通暢情況的方法是選擇性血管造影,然而,由于其有創(chuàng)性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患者不易接受。320排容積CT的問世,其具有掃描速度快,準確性高,輻射劑量低,對比劑用量少等優(yōu)點,為冠狀動脈無創(chuàng)性檢查開啟了新的一頁。本研究旨在評價320排容積CT在CABG術(shù)后橋血管成像中的應用價值。
2010年4月~2011年2月對55例CABG術(shù)后患者進行320排容積CT血管造影(CTA)檢查。男36例,女19例,年齡58~79歲,平均64.5歲,檢查時間距離CABG術(shù)后平均6.4個月 (3~9個月),檢查過程中患者心率55~70次/分,平均62次/分。所有患者CABG手術(shù)均在我院完成,有完整手術(shù)記錄、手術(shù)經(jīng)過及術(shù)后恢復情況,所有患者在隨訪期無胸痛癥狀發(fā)作。
檢查前準備:檢查前48h內(nèi)接受碘過敏試驗,檢查當天可以少量進食水,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平抑患者心率。檢查前予患者服用藥物(倍他樂克)控制心率達70次/分以下。碘過敏試驗陽性、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患者被排除。
檢查設備: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 CT機(Toshiba,日本)。采用容積掃描模式,掃描參數(shù):轉(zhuǎn)速350ms,層厚0.5mm,重建間隔0.5mm,電壓:120kV,電流:450mA。為減少心臟搏動偽影,常規(guī)施加心電門控。掃描范圍從心底向上160mm,要求患者在吸氣后屏氣完成掃描。
造影劑:選用優(yōu)維顯370(Ultravist 370),劑量:50~55ml,注射速度5ml/s。
利用Vital 4.0圖像后處理軟件包在工作站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組(CPR)、容積再現(xiàn)技術(shù)(VR)等后處理,以清晰顯示固有冠狀動脈、冠狀動脈橋血管走行、近端和遠端吻合口情況,如是序貫橋血管,要顯示多個吻合口。最終由2位有5年以上相關(guān)工作經(jīng)驗的放射科醫(yī)師共同對原始圖像及MPR、MIP、SSD、VR圖像進行圖像質(zhì)量評價并對橋血管的鈣化、狹窄,以及橋血管近端和遠端吻合口的通暢情況進行評估。圖像質(zhì)量評價分為3級:①優(yōu):橋血管充盈良好,管壁清晰,無偽影;②良:橋血管充盈尚可,管壁略模糊,有輕微偽影,不影響診斷;③差:橋血管充盈不佳,管壁模糊不清或有嚴重偽影,無法滿足診斷需要。橋血管狹窄程度評價分為:無狹窄,輕度狹窄(狹窄程度<50%),中度狹窄(狹窄程度為50%~75%)及重度狹窄 (狹窄程度> 75%)。
本組病例中,共計55例患者126條橋血管,其中52條動脈橋(主要是左側(cè)乳內(nèi)動脈,由金屬夾固定),61條靜脈橋(大隱靜脈),13條序貫橋(多為乳內(nèi)動脈橋,由金屬夾固定)。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320排容積CT檢查,并進行圖像后處理重建。
其中46例患者116條橋血管顯影(圖1),其中圖像質(zhì)量(表1)優(yōu)97條(83.6%)、良19條(16.4%),差0條(0%),9例患者10條血管未見顯影,結(jié)合原始圖像,考慮閉塞,其中動脈橋4條,靜脈橋6條,未見序貫橋閉塞。
表1 不同橋血管成像質(zhì)量
此外還發(fā)現(xiàn)8條動脈橋血管存在管壁鈣化。8例患者的12條橋血管存在吻合口狹窄,其中動脈橋5條、靜脈橋5條,序貫橋2條,狹窄節(jié)段均為遠端吻合口。其中8條為輕度狹窄 (狹窄程度<50%),2條為中度狹窄(狹窄程度為50%~75%),未見重度狹窄(狹窄程度>75%)。因此,動脈橋、靜脈橋和序貫橋的通暢率分別為78.8%,85.3%,84.6%,見表2。各種三維重建方法可清晰顯示橋血管的通暢、吻合口狹窄和閉塞情況。固有冠狀動脈均可見嚴重病變,如彌漫鈣化,重度狹窄或次全閉塞(99%)。
表2 不同橋血管成像及通暢情況
近幾年,CABG已經(jīng)成為治療冠心病冠狀動脈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術(shù)后第一年移植血管大隱靜脈和乳內(nèi)動脈的閉塞率分別為20%和5%。此外,當1支橋血管狹窄或閉塞發(fā)生時,由于固有冠狀動脈的存在,有時不能引起患者的臨床癥狀[4],病情被忽視。本組患者在術(shù)后隨訪期內(nèi)均無典型胸痛等癥狀,但CTA顯示仍有橋血管閉塞或狹窄,可能與此有關(guān)。因此,對CABG術(shù)后患者的定期隨訪至關(guān)重要。
本組55例患者中,動脈橋、靜脈橋、序貫橋在術(shù)后 6個月左右的通暢率分別為 78.8%、85.3%和84.6%,較文獻報道為低[5-6],特別是動脈橋吻合口的狹窄發(fā)生例數(shù)較高,考慮因為動脈橋更容易引起血管痙攣所致。但是,本組患者缺乏DSA結(jié)果對照,無法驗證320排螺旋CT對橋血管成像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為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目前,對于橋血管的評價方法有很多,包括有創(chuàng)的橋血管造影,無創(chuàng)的如超聲多普勒,EBCT、MR和MDCT。特別是MDCT,隨著機器硬件設備的提高,掃描圖像的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較高,使心臟尤其是冠狀動脈成像成為可能。運用回顧性心電門控,320排MDCT Z軸的空間分辨率達到0.25mm,再加上MDCT產(chǎn)生的X線光子數(shù)目較高,能獲得有效的圖像信噪比,因此,MDCT可以獲得很好的心臟冠狀動脈或橋血管圖像[3-6]。同時,與血管造影檢查不同,CT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低風險、價廉的優(yōu)勢。利用MDCT對CABG術(shù)后橋血管的評價報道日漸增多。Dieter等[7]研究了65例CABG術(shù)后的患者,經(jīng)MDCT與傳統(tǒng)的血管造影對照,發(fā)現(xiàn)CT評價橋血管閉塞的敏感性(98%)和特異性(99%),評價橋血管狹窄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5%和92%。此外,該方法還能對吻合口進行評價,從而擴大了MDCT在冠狀動脈橋血管的評價范圍。
隨著320排MDCT的問世,橋血管CT成像質(zhì)量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①掃描速度更快,320排螺旋CT完成一次橋血管血管造影僅需要不到1s,而在64排螺旋CT中完成1次檢查需要10s左右;②造影劑劑量更少,本研究中,造影劑的應用量為50~55ml,流速為5.0ml/s,這也與320排MSCT機Z軸16mm更寬的探測器有關(guān),直接節(jié)省了患者的造影劑的用量;③掃描層厚為0.5mm,重建層厚為0.5mm,使得CT設備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完全可以和DSA相媲美;④掃描輻射劑量更低,平均有效劑量僅為2.39mSv,保證了橋血管CT成像患者接受最低水平的輻射。
既往64排螺旋CT的時間分辨率不高,評價管腔的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降低患者心率至65次/分左右能減輕運動偽影的影響,并且CABG術(shù)大多使用金屬夾,金屬偽影不可避免。本組55例患者全部順利完成MDCT檢查,除血管閉塞因素外,全部橋血管均能成像進行后處理重建,與320排螺旋CT的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有關(guān)。
CT圖像顯示橋血管兩端吻合口,橋血管腔的密度與同層面的升主動脈基本一致,提示橋血管開通。當橋血管未顯影,或者橋血管近端吻合口處顯影呈殘根樣,橋血管其余部分未顯影,即可診斷為橋血管閉塞。當顯示橋血管開通時,可根據(jù)橋血管腔的顯示情況判斷是否狹窄。與自體冠狀動脈相比,橋血管受心臟搏動的影響較小,對橋血管的顯示一般優(yōu)于與其相連接的自體冠狀動脈。但部分冠狀動脈搭橋術(shù)所采用的金屬夾內(nèi)乳動脈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shù)時較多采用可產(chǎn)生偽影,對橋血管的形態(tài)學尤其是管腔的評價有一定影響[8-9]。
后處理重建是對橋血管評估有重要的影響,能直觀和整體顯示橋血管及其連接關(guān)系。一般而言,對心臟橫斷面圖像后處理的方法主要包括:VR、MIP、MPR、CPR等,本組患者的每支橋血管均進行了上述方法的后處理重建。同時在研究中體會:①VR圖像可以清晰顯示橋血管的走行,確認橋血管是否閉塞,觀察橋血管周圍結(jié)構(gòu),找到近端和遠端吻合口;②MIP圖像可以單獨對血管進行重建,觀察血管腔內(nèi)有無狹窄,但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或假陰性;③MPR或CPR圖像可以更細致的從多角度觀察管腔內(nèi)是否存在狹窄以及吻合口通暢情況,但是對管腔外附屬結(jié)構(gòu)觀察欠滿意。合理利用數(shù)種后處理重建方法相結(jié)合,可以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0-11]。
總之,有創(chuàng)性的橋血管選擇性造影目前仍是CABG術(shù)后評價橋血管的 “金標準”,320排容積CT結(jié)合多種圖像后處理重建方法的綜合應用,可以很好的顯示橋血管,并判斷其通暢性,特別是對近端和遠端吻合口的狹窄情況作出判斷,且CT檢查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費用相對較低,可作為一種良好的CABG術(shù)后橋血管成像方法。
[1]Hamon M,Lepage O,Malagutti P,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16-and 64-section spiral CT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assessment:meta-analysis[J].Radiology,2008,247(3):679-686.
[2]毛定飚,張艷芳,滑炎卿,等.多層螺旋CT對冠狀動脈橋血管的評價[J].上海醫(yī)學影像雜志,2004,13(1):19-20.
[3]張兆琪,馬曉海.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無創(chuàng)性冠狀動脈檢查的新紀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8):789-791.
[4]Fernandez GC.Bypass graft imaging and coronary anomalies in MDCT[J].Eur Radiol,2005,15(Suppl 2):B59-61.
[5]王錫明,武樂斌,張云,等.64層螺旋CT在評價冠狀動脈橋血管中的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shù),2006,22(10):1500-1502.
[6]李忠信,于淑靖,馬國軍.64排螺旋CT在評價冠狀動脈橋血管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7,18(9):643-645.
[7]Dieter R,Stefan U,Evelan W,et al.Investigation of aorto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by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electrocardiographic,gated image reconstruction[J].Am J Cardiol,2001,88(7):792-795.
[8]張竹花,金征宇,孔令燕.64層和1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搭橋血管成像比較[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6,28:21-25.
[9]Pache G,Saueressig U,Frydrychowicz A,et al.Intial experience with 64-slice cardiac CT: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J].Eur Heart J,2006,27:976-980.
[10]肖喜剛,韓雪,王雪,等.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9):957-961.
[11]王積慧,馮毅,劉乃豐.多層螺旋CT冠脈成像技術(shù)及其臨床應用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5,26(3):22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