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興,馮玉芳
(1山東省衛(wèi)生教育培訓中心,濟南 250014;2濰坊市益都中心醫(yī)院)
惡性胸腔積液的常見原因為惡性腫瘤胸膜轉移或原發(fā)于胸膜的惡性腫瘤,病情進展迅速,多數(shù)并發(fā)肺不張,易引起呼吸困難和循環(huán)障礙[1]。近年來,熱療已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一種重要補充手段,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不損傷正常細胞,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和生物療法之后的第五大治療手段[2]。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們對116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行胸腔內(nèi)灌注順鉑(DDP)聯(lián)合局部高頻熱療,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116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男70例,女46例;年齡54~82歲,中位年齡71歲。治療前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81例接受過手術治療,余患者均有接受化療、胸腔引流等治療史。原發(fā)病為肺癌50例,乳腺癌23例,食管癌23例,胃癌12例,其他腫瘤8例。單側積液98例,雙側積液18例。合并冠心病35例,慢性支氣管炎17例,糖尿病21例。將116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62例和對照組54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胸腔灌注化療:治療前均經(jīng)B超定位,胸腔內(nèi)置入套管針(18號),末端連接引流袋,首次放液1 000 ml;將DDP 60~100 mg溶于生理鹽水50 ml中注入胸腔,每周1次,囑患者反復翻身變換體位,使藥物與胸膜充分接觸。觀察組灌注后30 min行高頻熱療:患者取仰臥位,擦干局部皮膚,計算機監(jiān)控下采用SR1000腫瘤射頻熱療機行熱療,頻率設定為40 MHz,選擇抽液一側胸腔,模擬測溫,深度>6 cm,功率600~1 000 W,溫度設定為42~43℃,距皮膚距離5~7 cm,每周1次,每次60 min,連續(xù)治療3周。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生命體征。4周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文獻[3]。胸腔積液消失,B超提示胸膜腔閉合或粘連,并持續(xù)4周以上為完全緩解(CR);胸腔積液減少50%以上,癥狀改善,胸腔積液觀察4周無增長為部分緩解(PR);胸腔積液量減少<50%,但>25%,且持續(xù)1個月以上為穩(wěn)定(SD);胸腔積液在1個月內(nèi)復發(fā)或較治療前增加為進展(PD)。CR+PR為有效。②不良反應:按照WHO抗癌藥物毒副反應0~Ⅳ度進行評價[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率的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CR 13例,PR 37例,SD 10例,PD 2例,有效率為80.8%;對照組CR 9例,PR 17例,SD 24例,PD 4例,有效率為48.3%。兩組有效率比較,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均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7.5~39.0℃,對癥處理后未影響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予恩膽西酮等處理后緩解。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惡性胸腔積液是晚期腫瘤的常見并發(fā)癥,系腫瘤破壞壁、臟層胸膜的毛細血管及腫瘤細胞分泌或釋放蛋白因子等所致。胸腔灌注化療為其常用的治療方法,但藥物對腫瘤組織穿透能力低,很難完全殺滅癌細胞。
熱療目前作為一種治療腫瘤的“綠色療法”而備受關注,其利用熱能在組織中沉淀、使腫瘤組織溫度上升,既能殺傷腫瘤細胞,又能避免正常組織細胞不受傷害[5,6]。其治療原理為受熱后組織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可帶走多余熱量;而腫瘤組織的滋養(yǎng)血管生長畸形、結構紊亂,加之新生血管對熱作用不敏感,血流量變化不大,由于不能散發(fā)熱量,腫瘤組織變成一個儲熱器,導致腫瘤內(nèi)部溫度升高5~10 ℃[7];而41~43.5 ℃溫度能夠破壞腫瘤組織的細胞膜,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干擾腫瘤細胞內(nèi)環(huán)境,并能誘發(fā)細胞凋亡。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證實熱療可提高胸腔灌注化療的治療效果,其可能機制為:①致熱效應可直接破壞瘤細胞膜的結構和誘導細胞凋亡[8]。②通過破壞腫瘤血管、抑制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及其產(chǎn)物表達、降低腫瘤內(nèi)部pH值、形成氧自由基,提高熱休克蛋白(HSP)表達等間接損害瘤細胞。③局部溫度達到42~43℃可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利于抗腫瘤藥物滲透和吸收,增強化療藥物的靶向治療效果,二者產(chǎn)生的協(xié)同作用更有利于殺滅胸腹腔內(nèi)深層腫瘤細胞,提高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9,10],提高治療有效率。
總之,胸腔灌注化療聯(lián)合局部熱療用于惡性胸腔積液近期效果確切,且較為安全,但關于劑量與療效、治療安全性、腫瘤組織內(nèi)精確的測溫、免疫學與腫瘤轉移的關系等尚待進一步研究。
[1]陳碧菌.惡性胸水的治療現(xiàn)狀[J].實用癌癥雜志,2006,21(2):222-223.
[2]春紅,于忠和.惡性腫瘤射頻熱療171例護理體會[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7):691.
[3]劉阿海,靳桂紅,王道軍,等.胸腔灌注香菇多糖配合熱療治療老年惡性胸腔積液56例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13(7):1005-1006.
[4]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nèi)科手冊[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0-32.
[5]石書芹,劉義冰.惡性腫瘤患者應用體外高頻熱療的護理體會[J].河北醫(yī)藥,2010,32(14):1984.
[6]黃培,周菊英.熱療在腫瘤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治療學,2010,18(7):1461-1463.
[7]黃靜,葉春華.腔內(nèi)化療聯(lián)合全身熱療治療胸腹水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0,22(3):299.
[8]王英,胡曉華,黃文成,等.血清惡性腫瘤相關物質群檢測在消化系惡性腫瘤熱療治療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13):1068-1069.
[9]陳旭烽.局部熱療聯(lián)合胸腔灌注順鉑治療惡性胸腔積液[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8(9):635-636.
[10]袁華墅,肖曉洪.熱療聯(lián)合胸腔置管化療治療惡性胸腔積液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8,15(6):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