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嶺 孔 凡 河南省平頂山市消防支隊衛(wèi)生隊(平頂山 467000)
頑固性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fā)作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以反復發(fā)作的偏頭痛或雙側頭痛為特征,女性約為男性的 3~4倍,常在青春期起病,發(fā)病年齡多在 25~34歲,發(fā)作時常伴有惡心、嘔吐,少數發(fā)作前或頭痛時伴有視覺、體覺、運動和情緒等紊亂[1]。本病屬于中醫(yī)內傷頭痛范疇,筆者于 2007年 1月至 2010年 12月以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偏頭痛 49例,療效確切,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 49例,男 17例,女 32例;年齡17~63歲,平均 35.6歲;頭痛病史 1~ 14年;多為反復周期性發(fā)作性頭痛,表現為一側頭痛者 29例,雙側頭痛者 20例;49例患者腦電圖、CT檢查正常,腦血流圖提示血管緊張性增高者 32例;發(fā)作時伴眩暈、難寐者 23例,惡心、嘔吐者 17例,偏盲、短暫失語者 6例,胸悶、氣促者 5例。全部符合中醫(yī)內科內傷頭痛診斷標準[2],辨證分型為:肝陽上亢型 21例,寒濕頭痛 16例,氣滯血瘀型 12例。西醫(yī)診斷參照 1988年國際頭痛學會制定的國際頭痛分類及診斷標準[3],經頭顱 CT等檢測排除顱內外各種器質性疾病。
治療方法 取風池、百會、太陽、合谷、太沖、阿是穴(所取穴位均為雙側,百會、阿是穴除外,以下同)。操作方法:先用龍膽紫在穴位處作一進針標記,以 0.5%碘伏常規(guī)消毒后,用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醫(yī)者右手持針,針頭頂壓于所埋穴位,左手將一段已消毒的 0號羊腸線(將 0號羊腸線剪成 1.5cm的小段,使用前浸泡于 75%酒精中 30分鐘)套于埋線進針尖端的凹槽內,然后用左手拇指繃緊穴位皮膚,右手持續(xù)緩慢進針,針尖缺口向下以 15~40°角刺入,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 0.5cm,將腸線埋于穴內肌層,隨后出針,針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敷無菌紗布。 15~20d埋線 1次,3次為 1療程,埋線 5d內囑患者切勿洗澡,以避免針孔感染。隨癥加減:寒濕頭痛者,加后溪穴;氣滯血瘀型加血海穴;肝陽上亢型加俠溪穴。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定。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一年未復發(fā)者。有效:頭痛程度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較前減少 1/2以上。無效:治療后癥狀無好轉。
治療結果 本組 49例,治愈 19例,好轉 27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 93.9%。治療次數最少 2次,最長2個療程。
典型病例 張某,男性,56歲。有高血壓病史 6年,右側頭部陣發(fā)性抽掣樣疼痛 1年余,2周前因生氣后癥狀加重,伴眠差多夢、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查體:血壓 18.5/11.9kPa。神清,四肢肌力正常,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經顱多普勒示:右側大腦中動脈痙攣。中醫(yī)辨證:偏頭痛(肝陽上亢型)。治療:風池、百會、太陽、合谷、太沖、俠溪、阿是穴。如前述方法治療 1次后,患者自述諸癥明顯好轉。共治療 5次,患者頭痛消失。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討 論 本病的發(fā)生,多由于風邪、氣郁、肝陽上擾于清竅,或痰濁、瘀血阻滯腦絡,或陰陽氣血虧虛,腦絡失養(yǎng)所致。其病位多在肝、心、腦,病因多為氣、瘀、火,治則遵循清、化、通[5]。故治療取足少陽、陽維脈交會之風池穴以祛風;百會位于巔頂,為“三陽五會”,同風池穴配伍以散風通絡,同經驗效穴太陽穴配伍以加強通絡止痛之功。合谷穴屬手陽明經,其經脈上于頭,為治療頭痛的要穴?!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故取足厥陰肝經原穴以平肝潛陽,通絡止痛。對于寒濕頭痛者,加太陽經輸穴后溪以祛風通絡,散寒利濕;氣滯血瘀型加血海穴以瀉瘀通絡;肝陽上亢型加俠溪穴以熄風止痛。依上法辨證取穴,通過穴位埋線的方法,激發(fā)經絡氣血,以達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從而促使疾病向愈。
[1]章 翔.頭痛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34-37.
[2]張伯臾.中醫(yī)內科學[M].第五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98-201.
[3]吳 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86.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2-23.
[5]黃志玉.芎歸僵蝎湯治療頑固性頭痛 36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10):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