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德 海
(中共巢湖市委黨校 科研處, 安徽 巢湖 238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宣傳、教育和各種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運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開展了全方位的、聲勢浩大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們的思想靈魂深處形成了一整套牢固的政治思想觀念。比如,“社會主義具有資本主義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資本主義國家嚴重地 兩極分化,遍地都是貧民窟和流浪者”、“社會主義一天天好起來,資本主義一天天爛下去”、“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人都在受苦受難,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等。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的1979年,上海的一位小學生在大光明電影院前的霓虹燈下,第一次看到一個向他伸手乞討的乞丐。那位小學生在提交給老師的作文中寫下了“大光明下不光明”的感想。為此,那個小學生所在的學校領導,到某大學請來一位政治課教師,給那所小學的學生們做思想政治工作,以消除那位小學生心中產生的對于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陰影。這位大學教師告訴那些小學生們:在我們這個繁榮富強,到處鶯歌燕舞,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本來是不應當有乞丐這一落后國家才有的現(xiàn)象,只是由于舊社會的遺留,有些地方的少數(shù)農民還存在著這種要飯的習慣。因此,不能因為看到這個別的乞丐,就得出“大光明下不光明”的印象。這位大學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于因為建國以后管制嚴格,從未離開過上海,沒有當時農村生活體驗的小學生們來說,或許是都能夠接受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南方人習慣吃大米,北方人習慣吃面粉,有的地方的有些人習慣要飯吃,這似乎是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是每一個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體驗到的。這次思想政治工作,也許十分圓滿地解決了那個小學生和其他一些有類似想法的人們的思想問題。因為后來再也沒有見到那位小學生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真理標準的討論和撥亂反正的推動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整個社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中涌現(xiàn)出一批有著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很深刻的人生體驗和相當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還有長期練就的演講才能和表演技巧的人才。他們在當時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績斐然,所向披靡,似乎沒有做不了也做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光明下不光明”的討論10年以后的1989年春,當時聲名卓著的三位青年教育專家李燕杰、曲嘯和彭清一,在社會環(huán)境比內地相對寬松的深圳,和一批思想也相對活躍的深圳青年座談,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就在這三位青年教育專家意氣風發(fā)、慷慨激昂地批判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歌頌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過程中,卻意外地與在座的一些年輕人發(fā)生了尖銳的思想沖突和激烈的爭論。這場在當時被稱為“蛇口風波”的事件,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許多人從不同方面分析了產生這場風波的原因。當時的政治干預以及后來發(fā)生的那場政治風波,使這場討論未能真正地深入下去。
盡管“大光明下不光明”和“蛇口風波”已經(jīng)過去了二三十年,今天的人們或許早已忘記這兩個在當時曾轟動一時的“事件”,但是,在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依然不乏類似于“大光明下不光明”和在“蛇口風波”中的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們,以及在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在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中,他們正在做著,或者將會繼續(xù)做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與當年的那位大學教師和青年教育專家們相比,或許在具體內容和形式方面有了一些改進。但是,在筆者看來,他們在實質上似乎沒有區(qū)別。也就是說,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我們留心觀察,類似于那位大學教師和那些青年教育專家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蛘咧皇且驗槿藗冊谧约旱娜粘I钪幸姷锰?,已經(jīng)引不起他們的特別關注;或者是由于許多人在面對各種針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時,不把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話當成一回事,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tài)任由他們自說自話而已。
在現(xiàn)實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和權利,“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恩格斯語)。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歷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由于每一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社會背景、所受教育的內容和程度不同,以及每一個人在興趣、愛好、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獨特的、不同于他人的內心世界。在這些不同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過程中,會產生他們各自對于宇宙、社會和人生的不同的認識、理解和體驗,形成各不相同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由此便會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產生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形成他們自己的思想觀念,選擇他們自己認為最有利、最適宜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人們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和所采取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中,有些與社會主導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所要求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相一致或基本上相一致,因而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能夠滿足社會統(tǒng)治集團的需要,并被社會統(tǒng)治集團所承認和尊重。其中,那些最適合社會統(tǒng)治集團需要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主體,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最適合的人選;而那些與社會主導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統(tǒng)治集團所倡導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不一致,甚至相對抗的人們,便成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工作對象。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任務,就是要用他們自己的,并代表社會主導的“正確思想”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變那些作為他們工作對象的人們的“錯誤思想”和“錯誤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們通過宣傳和示范他們自己的,從而也是社會統(tǒng)治集團所要求和認可的“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說服、影響和感化那些作為他們工作對象的人們,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放棄 “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統(tǒng)一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們所倡導的“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但是,任何一個社會實體都不可能完美無缺。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地克服自身缺陷的過程。一般來說,在一定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作為該社會上層建筑中的核心內容,在本質上是該社會的肯定因素。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盡力維護這個社會的質的穩(wěn)定性。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與社會自身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tài)或觀念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通常都是滯后于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少數(shù)社會成員在他們的探索活動中所確立的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由于那些具有探索精神的少數(shù)社會成員在他們的探索活動中所確立的新思想、新行為和新生活,使他們能夠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當時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具有的落后性,因而他們的那些新的思想觀念和建立在他們新的思想觀念基礎上的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便構成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因素。當這種作為否定因素的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達到一定的程度,與作為當時社會的肯定因素的觀念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及其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前文列舉的“蛇口風波”,正是這種矛盾和沖突的具體表現(xiàn)。盡管當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jīng)啟動,一方面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和這種政策的實施,正在突破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和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基礎上形成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當時社會中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基礎上形成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尚未跟上當時改革開放的步伐,具有一定程度的滯后性。因此,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年輕人,思想活躍,行為開放,生活新潮,他們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已經(jīng)遠遠地突破了當時社會中的主流思想觀念和這種主流思想觀念所要求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那幾位青年教育專家則代表著當時社會中的主流思想觀念和這種主流思想觀念所要求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試圖用這種主流思想觀念和這種主流思想觀念所要求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規(guī)范當時的深圳年輕人的思想、行為和生活,這當然是當時的那些深圳年輕人所不能接受的。至于在當時的內地沒有爆發(fā)類似于“蛇口風波”的風波或事件,或者是因為具有與深圳年輕人類似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們,沒有膽量公開站出來與那幾位青年教育專家論戰(zhàn);或者是因為一些人為了避免公開沖突不屑于主動站出來與他們論戰(zhàn)。
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即使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某種程度的先進性,但是,由于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在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以后,才由非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yōu)檎贾鲗У匚坏?,因而在當時社會中的全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先進性,僅僅處于中間靠前的位置。至于其靠前的具體位置,則取決于它的先進性程度,但它絕不會是最先進的。盡管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時也能吸收一些新思想充實自己,將它們整合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成為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這種吸收卻只能是那些與它自身相近的或相容的新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們對那些具有革命性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接受和吸收的。*這種情況本來是人們很容易理解的。例如,在我國的改革開放初期,盡管黨中央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提倡改革開放、制定改革開放的政策并組織實施,但是,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依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當時社會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其中包括絕大多數(shù)高級領導干部,依然固守著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成為改革開放的阻力。即便是那些倡導和擁護改革開放的人,面對著如此頑固的保守勢力,也只能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艱難地推進改革開放大業(yè)。對于這種情況,有人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政治上受保護、意識形態(tài)上受非議的狀態(tài)下推行的?!盵1](P4)
因此,那些與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體上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腐朽的、沒落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種則是新生的、更先進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當思想政治工作者們面對著這兩種與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一致,甚至相對立的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時,由于他們沒有關于那種更先進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足夠的理論準備和生活經(jīng)歷,從而缺乏在這新舊兩種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們只能以他們自己的理解和標準從事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
這種思想政治工作,對于那些腐朽的、沒落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來說,可能是切中要害的,使那些具有腐朽和沒落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人們中的一些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幡然醒悟,自動地克服他們自己的那些腐朽的和沒落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追求社會所要求的那種正當?shù)木裆詈臀镔|生活。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起到了拯救人的靈魂的作用,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定與和諧的積極作用。自然,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頑固地堅持那種腐朽沒落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以此與思想政治工作者們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對抗。這種沖突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這些人所具有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的腐朽性和沒落性,決定了他們的對抗缺少足夠的力量。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其腐朽性和沒落性而隨時都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且也有可能因觸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制裁是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補充手段。
但是,同樣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于那些在科學理論研究活動和社會生活實踐領域中的探索者或先行者們來說,由于他們所具有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對于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言,是更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更合理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因此,這種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便失去了針對性。其結果,一是對于那些自我意識較弱,對新思想、新行為和新生活的追求還不夠強烈的人們來說,可以起到消除他們追求新思想、新行為和新生活的愿望,使他們在思想上、行為上和生活上回到社會主流思想、主流行為和主流生活的道路上去的消極作用;二是如果碰到那些自我意識較強,對新思想、新行為和新生活的追求意志較堅定的人們,這種思想政治工作者們與這種對新思想、新行為和新生活的追求者們之間的沖突,將不可避免。對于前者,思想政治工作所起到的是壓抑人的個性,扼殺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作用;而對于后者,便會造成對思想政治工作者們以及對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強烈的懷疑和反感。這種現(xiàn)象,在一段時期內曾被人們稱為“信仰危機”。盡管“信仰危機”的用詞可能不夠準確,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卻是我們的許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們始料未及的。人們在分析這種“信仰危機”的根源時,往往將其歸咎于年輕人的“逆反心理”。其實,在這種所謂的“信仰危機”的背后,有著遠比“逆反心理”更深刻的背景和更豐富的內容。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所謂的“信仰危機”,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年來,我國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批判了許多本來應當受到尊重和贊揚的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許多人,特別是一些思想敏銳的年輕人,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中,看清了過去在宣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宣揚的許多所謂“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真相,從而產生了一種受欺騙的心理,以至于對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一切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出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情緒。
然而,當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是錯誤的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們也只能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他們所從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試圖用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這就像在林彪、“四人幫”和極“左”思潮占統(tǒng)治地位時,大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們所做的那樣。在當時,他們正是用極“左”思想觀念和建立在極“左”思潮基礎上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來規(guī)范和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很顯然,在極“左”思潮占主導地位的時期,用林彪、“四人幫”的極“左”思潮背景下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統(tǒng)一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質上是反動的(這里的“反動”一詞,不是一個政治概念,而是指一切把進步的東西拉向后退的行為和觀念)。這已經(jīng)是被歷史充分證明了的。
參考文獻:
[1] 謝 韜.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J].炎黃春秋,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