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軍
(南部縣人民醫(yī)院,四川南部 637300)
腎囊腫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其治療手段有穿刺抽吸注射硬化劑、開放腎囊腫去頂減壓及腹腔鏡囊腫去頂減壓等方式[1]。我院于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行開放腎囊腫去頂減壓術68例,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經(jīng)后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73例,現(xiàn)進行回顧性比較分析,探討其臨床價值。
經(jīng)后腹腔鏡組(A組):共73例,其中男57例、女16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54歲;其中,囊腫位于左側36例、右側17例、雙側20例;囊腫直徑(1-10)cm,平均5.8 cm;50例有腰部脹痛等不適癥狀,23例無明顯癥狀,系體檢時發(fā)現(xiàn)。開放組(B組):共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4歲;其中,囊腫位于左側35例、右側14例、雙側 19例;囊腫直徑(4-8)cm,平均5.7 cm;42例有腰部脹痛等不適癥狀,其余無明顯癥狀,系體檢時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術前均行彩超、靜脈腎盂造影及CT等檢查確診,并明確囊腫部位。所有患者均行心電圖、胸片、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等檢查,排除手術禁忌。
1.2.1 A組:全麻,側臥位,頭及下肢放低,腰部抬高。腰部選擇腋中線髂嵴上方1 cm、腋后線肋緣下和腋前線肋緣下作常規(guī)三孔穿刺,建立氣腹,逐層進入后暴露及分離腎周筋膜和脂肪囊,顯露腎臟及腎臟囊腫,充分暴露囊腫邊緣,提起囊壁并切開吸出囊液。電凝止血,關閉氣腹,仔細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在囊腫旁留置引流管一根,排除腹腔氣體,關閉切口結束手術。
1.2.2 B組:取腰部12肋緣下或11-12肋間切口,分離腎周筋膜和脂肪,暴露腎臟及腎囊腫邊緣,切開囊壁抽出囊液后在距腎實質約0.5cm-1.0cm處切除囊壁,徹底止血,術后在囊腫旁留置引流管一根,關閉切口結束手術。
對A、B兩組資料使用SPSS軟件進行對比分析,采用成組t檢驗。對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總住院天數(shù)、術后住院天數(shù)、肛門排氣時間及引流管拔除時間。p<0.05為檢驗標準,表明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手術均獲成功,術后隨訪(2-24)月,兩組均無復發(fā)。術后兩組共出現(xiàn)并發(fā)癥8例,均為感染或脂肪液化傷口愈合不佳,對癥處理后痊愈。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經(jīng)后腹腔鏡(A組)和開放(B組)腎囊腫去頂減壓療效比較(x-±SD)
腎囊腫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對于較小的腎臟囊腫,以及無癥狀的腎囊腫無需治療。腎囊腫的手術治療,主要見于腎囊腫直徑≥5cm或壓迫癥狀明顯的,如出現(xiàn)腰部疼痛、血尿、尿路感染、高血壓、尿路梗阻等情況時[1,2]。我們選擇的病例中,A 組患者50例有腰部脹痛等不適癥狀,23例無明顯癥狀;B組42例有腰部脹痛等不適癥狀,其余無明顯癥狀。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多系體檢時發(fā)現(xiàn)的。故提醒臨床,在部分患者體檢時,如發(fā)現(xiàn)腎臟囊腫較大,或雖然不大但合并血尿等癥狀,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經(jīng)后腹膜腹腔鏡去頂減壓術治療腎囊腫是近年來施行較多的手術治療方式,雖然器械價格高,要求手術在全麻下進行且手術操作空間狹小,但對患者損傷小,切口小,出血少,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我們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術后兩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下床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總住院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上,A組均優(yōu)于B組手術,這與曾國軍[3,4]等報道的結果吻合。
但是,經(jīng)后腹膜腹腔鏡去頂減壓術要求術者有一定的精細操作能力。同時,我們也體會到術前行彩超及CT檢查,明確囊腫的位置、大小、數(shù)量、周圍比鄰關系;術中切除囊腫時應鑒別是否為擴張的腎盂;切除囊腫應和腎實質保持一定間距,以免損傷腎實質;各Trocar間不能太靠近,以免器械干擾影響操作[3],這幾點非常重要??傊?,經(jīng)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式,已替代開放式手術,成為手術治療腎囊腫的首選。
[1] 侯小飛,馬潞林,黃 毅.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35例腎囊腫[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5,5(1):67-68
[2] 趙啟華,許亞宏,莫 非,等.經(jīng)腹腔鏡兩種方式治療單純性腎囊腫體會[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9,24(5):464 -465
[3] 曾國軍,饒 晟,朱育春.經(jīng)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治療468例單純腎囊腫療效觀察[J].華西醫(yī)學,2008,23(6):1277 -1278
[4] 吳 斌,袁 軍,趙 虎.后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127例報告[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11):131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