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比較關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忽略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實際上,教師應想盡辦法讓孩子很好地走進文本、了解文本。
了解寫作背景。有效對話作者心靈
在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詞人淡泊名利的情懷和怡然自得的心境。課前,我進行了材料搜集,找到了一段資料,教學效果不錯。
師: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十六歲時向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被任命為待詔翰林,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為南浦尉,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他的哥哥張松齡怕他“放浪而不返”,會惹麻煩,特地針對他的《漁歌子》詞寫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备绺缯f——
生:“且須歸”。
師:張志和說——
生:“不須歸”
師:“且須歸”呀。
生:“不須歸”
師:為什么“不須歸”?
生:我已經厭倦了朝廷的勾心斗角。
生:那些名呀、利呀,都遠離我吧,我不會再去那個烏煙瘴氣的朝廷。
生:我只愿過安寧祥和的生活,我只愿停留在這青山綠水中。
從精彩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們體會到了詞人的“淡泊明志”“歸隱山林”的決心,難點一下子突破。所以,當我們指導孩子在與文本“對話”時,一定要聯(lián)系作者的心境,聯(lián)系時代背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深度感悟文本。
語言渲染情境,有效融入故事氛圍
《半截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為了隱藏情報,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巧妙周旋的故事。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用低沉的聲音開始向孩子講述:
師:又是一個冬天的傍晚,夜幕慢慢地降臨,雖然天還沒完全黑,但四周已靜得可怕,只剩呼呼作響的風聲。伯諾德夫人叫孩子們關上大門,借著窗口射進的昏暗的光將剛剛收到的情報快速的塞進金屬管內依舊插入半截蠟燭內,放好,然后意味深長地看了看那只已經成功傳遞過幾次情報的蠟燭,又微笑地看了看兩個孩子……突然,“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屋外傳來急促的敲門聲,門被無情的踢開,她甚至還沒反應過來,三個德軍闖進屋子,它們是來例行檢查的……
當中尉重新點燃火柴,文中說,“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師(急促的聲音描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蠟燭在燃燒,火苗在跳動,燭油在流淌,伯諾德夫人更是忐忑不安,她假裝鎮(zhèn)定地看了杰克一眼……”
當杰克的辦法沒有成功時,他生了火,靜靜地坐著。
師(放慢語速深情講述):四周又是死一般的安靜,只聽見墻上的鐘“滴答滴答”的走動聲。此時杰克和杰奎琳更是有意無意地掃過那支蠟燭,此時,蠟燭也越燒越短,越來越短,空氣仿佛在此刻即將凝固……”
生動的語言,讓我和孩子們真正的進人了情景,學生感受到了語文課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情感體驗,很好地與文本進行了對話。
巧妙補白課文。有效拓展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青蛙看?!窌r,重點感悟青蛙的堅持不懈、懂得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怎樣讓孩子感受青蛙登山的過程?我設計了說話練習:
師:青蛙跳呀跳呀,終于跳到了第20級臺階,此時他( ),他多想( )。
因為有了課前蛙跳30下的親身經歷,孩子們有了很好的語言描述。
生:青蛙跳呀跳呀,終于跳到了第20級臺階,此時他(感覺身體輕飄飄的,站都站不住),他多想(好好睡一覺睡覺)。
生:青蛙跳呀跳呀,終于跳到了第20級臺階,此時他(感覺腳發(fā)軟),他多想(吃東西)。
師:跳了20級臺階,青蛙感覺是那么的辛苦,但是青蛙放棄了嗎?
生:沒有。
師:是的,沒有放棄,他對自己說:……
生:他對自己說:“為了實現(xiàn)夢想,我要勇往直前?!?/p>
生:他對自己說:“堅持就是勝利,誰放棄就是膽小鬼?!?/p>
生:他對自己說:勝利就在眼前,我千萬千萬不能放棄,要堅持下去啊……
語文課上教師一定要挖掘好教材的留白,設計好說話訓練,讓孩子很好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讓文本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讓語文課真正可以對孩子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要想孩子成為文本的“知音”,教師就必須引導孩子與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教學實踐中,只有讓學生與文本有了精彩的對話,我們的課堂才能變得更加生動,更具活力,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