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它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現(xiàn)象在特定條件下再現(xiàn)。高中學生正外于良好思維結構形成的重要時期,實驗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慧潛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嚴謹、專注、自信和果斷,是非實驗教學中難以見到的。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當在教學中利用實驗教學,充分觸發(fā)學生們思考的激情,調動教室里多種聲音的存在,實現(xiàn)師生、生生的真正互動。
問題式實驗教學
亞里斯多德曾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瘜W是神奇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化學獨特的學科魅力,挖掘實驗現(xiàn)象中的隱含問題,采用問題進行教學。對于開放性、探究性的課題,可以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完成,也可以由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回到學生中去,謙虛地聆聽“小教師”講課??筛鶕?jù)教學內(nèi)容將驗證實驗變?yōu)樘剿魇綄嶒?,營造好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先以實驗吸引學生,阿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疑問從而思考,加深認知的深度,這樣教師既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又能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從心靈中建立起來。
例如在講授“鈉的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問:“你相信滴水能生火嗎?”接著進行演示實驗,老師在包有少量鈉(事先不讓學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幾滴水,當學生觀察到棉花劇烈燃燒的現(xiàn)象后,心里產(chǎn)生了強烈的矛盾和好奇心,探求欲望和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了。再如在“氯化氫氣體的噴泉實驗”后,教師可及時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燒瓶內(nèi)的壓強會減小?氯化氫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溶解速率如何?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說明什么問題?燒瓶上部空的部分為何物?是真空嗎?如果是空氣,它是怎么來的?形成噴泉的動力是什么?如果燒瓶的雙孔塞換成單孔塞,也想看到美麗的噴泉,你能想出哪些辦法?……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地把認知活動由現(xiàn)象感知引向對木質原理的深入思考,使同學們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發(fā)揮出了實驗應有的功能。教師應重視挖掘問題,注重問題的質量。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實驗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就可能僅得出“氯化氫氣體易溶于水”的簡單結論。此時,學牛的心理就會出現(xiàn)緊張過后的知足渙散的狀態(tài),學生也許會覺得只不過像變戲法那樣看看有趣而已。
自主設計實驗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教師可利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實驗及探究實驗等,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易于學生在眾多的學習主題中選擇與自己認知匹配的學習主題,尋找認知的興奮點。實驗前,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讓學生討論他們的實驗方案的可行性,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案不做結論性的評價,可以給些參考性的意見,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學生最后可以通過實驗加以驗證。設計過程中,學生就必須考慮到整個實驗方案可行性及能否得出正確結論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解問題的綜合能力。實驗開始時,教師要檢查學生的實驗實施計劃,必要時進行小組討論和教師個別的示范操作,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驗方案,檢查實驗所需儀器及藥品是否齊全;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適時進行提示和指導操作,并對實驗時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說明。實驗驗結束后,教師應當引導和帶領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正確有效的教學活動,找出問題背后的東西,這樣,從了解“是什么”到深入到“為什么”。如在進行原電池教學時,讓學生自制瓜果(蔬菜)電池、音樂盒,使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體會、理解、更好地應用原電池原理。
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加強對家庭實驗的探究,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明。增加一些“家庭小實驗”“趣味實驗”,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身邊無處不化學”,如講到醋酸能與碳酸鹽發(fā)生反應時,可利用身邊熟悉的物質來進行興趣實驗。如用熱的堿面水溶液洗滌銅片、炊具上的油污實驗,使學生弄清了堿液除去油污的化學反應原理。
化學實驗是落實化學課程標準的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化學課程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應在化學教學中積極思考并嘗試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實驗的教學功能,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協(xié)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非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