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你為什么總是寫不完地寫呀?我怎么就寫不出什么東西來呢?怎么回答好呢?準確的回答應該是:我的大腦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為學生,為教學,為教育,總是在思考著學生,反思著自己。為什么非要這樣呢?我想,這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情結、愛心和信念。
情結
在解說“情結”這個關鍵詞之前,請允許我講一段故事。12月24日,是我母親的忌日。2002年12月24日凌晨3點11分,母親永別她深愛的兒女,駕鶴西去了。她病重是12月18日,但仍不肯給當時遠在四川的我打電話,理由是怕影響兒子工作,耽誤了人家孩子的學習。19日上午9點鐘左右,舅舅給我打來了電話,打電話的理由是怕將來落下埋怨。接到電話后,當天下午,我就心急火燎地乘飛機往東北老家趕。一路惦念母親的病情,一路回憶著她撫養(yǎng)我長大的艱辛,一路淚水不干……當天晚8時多,我見到了母親。當時,她幾乎是雙目失明了,說話也不太清楚——腦血栓晚期。但誰能想得到,當她抓到我的手時,嘴里斷斷續(xù)續(xù)的卻是這么幾句話:“這么遠,你還趕回來了,你的課誰來上啊?!蹦赣H含混地說著,我淚如泉涌。不為別的,只為她在生命最艱難的時刻,心里想的卻是兒子的學生、兒子的工作。這幾句話,也是母親留給我的最后表白。母親就是這樣,我當初考大學選擇做教師時,她囑咐我“別誤了人家的孩子”;我參加工作后,只要見到面,她還是囑咐我“別誤了人家的孩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更為讓我驚奇的是,那年的12月26日,我必須得返回成都報到參加12月27日舉行的四川省特級教師后備人選培訓,而我的母親仿佛知道這一切似的,24日凌晨就安然地告別了我,以讓她的兒子安心無愧地返回四川參加培訓。而今,9年過去了,我仍認為這是我們母子冥冥之中的一個約定,一個永遠不辭進取的約定。(不過,若真的母親在天堂里有知,還您請老放心,兒子定會扎實地邁好人生的每一步的。)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心里只裝著兒子事業(yè)的母親,一個不認識幾個大字的農(nóng)家婦女——一個偉大的母親!這個情結,伴著我無悔的選擇,早已凝結在了我的心中,銘刻在了我的靈魂深處。
這個永遠都無法泯滅的情節(jié),就是我一心愛學生、愛事業(yè)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不斷讀書、教l書、研究、發(fā)展、提高的原動力。
愛心
說起愛心,每每我都打心底暖呼呼的,還是先講故事吧。有一次,一個學生突然問了我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老師,我到底怎么稱呼您好呢?”我根本就不曉得根由,很是詫異,便反問了一句:“你說該怎么稱呼呢?稱老師不就可以了嗎?”那位學生很不情愿:“老師,我稱你爺爺好嗎?”我更愕然:“我有那么年長了嗎?”“不是的,我覺得這樣稱呼您才能表達我對您的愛和敬重?!蹦俏煌瑢W打斷了我的話,繼續(xù)說,“我真的不好表達出我的心情,您對我們真是太好了?!蔽倚χf:“那也還是叫我董老師吧,這是對我最好、最高的獎賞?!?/p>
這又使我記起了在四川時有位校長的幾句話:“我不大說得清什么是素質(zhì)教育,但我以為受學生喜愛的教育肯定不會是差的教育。董旭生老師搞的是不是素質(zhì)教育,我也不想多說什么,我只知道他教的學生都喜愛他。學習好的學生反映他好,學習不好的學生也反映他好,連家長也都這樣反映,這就十分難得?,F(xiàn)在,很多老師只教得來好學生,卻教不來后進生,依我看,就不能算落實了素質(zhì)教育,至少落實得不怎么樣!”這幾句話,一直銘刻在我心里,我一直把它珍視為對我的最高褒獎。
現(xiàn)在的教育很能造名詞的,什么素質(zhì)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愛心教育、成長教育、美德教育、公民教育等,時髦就行,轟動就好,誰去管是否真的踏踏實實地去做了。我也說不太清自己到底搞得是什么教育,反正我知道,教師是必須要真心實意地愛學生的,必須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必須全心全意地為學生“學會”“會學”和“立人”想辦法花氣力,哪怕是批評教育也要透著對學生理解、尊重和真愛。在我看來,人活一世,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尊嚴、名節(jié)和人格絕不能放棄!就說高考吧,依我看,總得要進行的,因為只有通過高考來選拔人才,對老百姓的孩子才有公平公正可言。但是,高考考得好、進了好大學就等于好生活好人生嗎?就等于心懷天下、為民報國的棟梁之材嗎?就等于關心社會、關愛他人、靠良知和人格吃飯的高素質(zhì)公民嗎?我看都未必?!八幖姻巍眰兲钗覀儊G人,太讓我們痛心啦!為此,我們當老師的,尤其是高中教師,還是不要總那么急功近利了,不要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試化,把學生的人品、人格、素養(yǎng)、精神等都直截等化為分數(shù)。如果教師的兩只眼睛里就只剩下分數(shù)了,價值判斷都統(tǒng)統(tǒng)退化成唯分數(shù)是尊了,甚至連尊嚴和人格也都統(tǒng)統(tǒng)矮化為鄙俗的應試奴婢了,那我們身上還會有一點兒值得學生愛的東西了嗎?不是這樣嗎?有的老師一心一意地視提高學生分數(shù)為神圣使命,不擇手段地逼著學生考啊練啊,動輒就用分數(shù)把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動輒就用分數(shù)來貶斥學生(還美其名曰激勵)。結果呢,學生考上大學了(有的還考得不錯),非但不蒙情、感恩,反而打骨子里厭惡自己的老師,甚至一輩子都解不開這個死疙瘩。我們不妨都來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方式方法出了什么問題,是不是我們骨子里就缺乏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是不是我們的“愛”太以自己為中心了。再深刻地反思一下,這樣的教育,終了又有什么意義可言呢?對老師、對學生恐怕都該是一場噩夢。就為了這高考,學生從高一起就沒有自由和快樂可言了。他們學得那么辛苦,練得那么疲憊,考得經(jīng)常是很心灰。我們做教師的是不是該經(jīng)常換位地想想,是不是該經(jīng)常反思反思自己的一些所謂的教育教學行為,能不能盡量少用點現(xiàn)成的考練題,能不能經(jīng)常篩選篩選、提煉提煉,用心地在減負提效上多做一些文章,能不能經(jīng)常給學生一些幽默的鼓勵和貼心的寬慰,能不能少做些橫向對比,多看到一些后進學生的亮點和進步,在鼓勸學生上進心,激發(fā)他們自尊心上多一些飽含人文關懷的策略。記得2000年10月初至12月末,我在上海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三個月的時間,學生在高三,硬是要求自學,等老師回來再答疑、講解,結果高考成績?nèi)允呛芾硐?。這樣的事情,聽起來好像是神話。其實,只要師生之間長期有一種真愛,一種心靈的默契,一種至誠的合作,一切所謂的教育神奇都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關于尊重學生、真愛學生,教師須堅守神圣使命之類的大道理,我就不再多講了。但我總是有一種看似比較唯心的想法,學生與老師相識相知相敬相愛,這也該是一世的緣分。那么大的世界,那么多的人,能成為師生該是多么的不易,該是多么大的緣分。就以我自己為例,工作了24年,從內(nèi)蒙到四川,再由四川到江蘇,真就好像專門來尋找今世有緣的這些學生似的,我怎能不倍加珍惜?再有,當下的中國,幾乎每家都只有一個孩子,可謂祖孫三代的期望都放在了我們教師的手上,這又是多么重的緣分,我又怎敢不倍加珍愛?正因為如此,我總是像愛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兒女那樣愛我的學生。也正因為如此,我總是時刻為學生高效學會、會學,時刻為學生成人和發(fā)展,時刻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幸福而勞心費神。這一切都是甘心情愿、死心塌地、不計任何報酬的。我的教育理想很簡單明了,就是教學牛學文立人,又能較為輕松地通過高考這個“檢查站”。學生一輩子記著的就是我們教師對他的真愛、理解和尊重,就是我們教師的學識、境界、尊嚴、人格和付出。
現(xiàn)在,每當冬日來臨時,我常會接到遠方的學生信息:天兒冷了,老師您要注意保暖哦。您氣管不好,可要多保重啊!每當父親節(jié)到來時,還會接到遠方學生的祝福:老師,我永遠尊為父親的您,節(jié)日快樂!年節(jié)時分,遠方的學生聚會,他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我,給我打電話,讓我一個個猜出他們的名字……要知道,有的學生都已年屆40了,但他們還是那么的天真爛漫、快樂無邊啊!——這就是學生對老師的真愛,這都是老師對學生的真愛換來的呀。還有,我的很多學生都是我的QQ好友,我們經(jīng)常一起回憶昨日的美好時光。有時,雖一言不發(fā),一字不寫,但只要看到彼此在線,心里就暖呼呼的,這就是師生真愛的神奇力量。在這個真情流失的時代,這份真摯的師生之愛該有多么真貴。就為這真愛,我知足了;就為這真愛,我還將步伐堅定地走下去。
信念
1963年7月,我出生于內(nèi)蒙與吉林交界的科爾沁大草原。據(jù)媽媽講,那是個早晨,下著雨,還刮著風。后來,我常常自己琢磨:起早摸晚,風雨兼程,熬神費力,也許就該是我這一輩子的注腳。為什么我要這樣想呢?因為我心里始終裝著一個信念——別誤了人家的孩子。那么,究竟怎樣做才叫不誤人家的孩子呢?我以為,就是要讓語文回家,走生活化教學之路,真正把語文教成語文,并在教文的過程中鑄魂立人,真正讓學生獲得學文立人雙豐收。只要學生語文和人文素養(yǎng)都切實提升,高考也就自然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了。當然,我也十分清楚當下的教育形勢有很多不利因素,對我的生活化語文教學而言,有的因素甚至是顛覆根基式的,但我絕不會因此而改變我的信念,更絕不會急功近利地短視,還是要立足根木,時刻都守本務實,按語文教學規(guī)律辦事,為學生在“學文”“立人”和“高考”三方面都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盡心盡力。
世俗也許會把我的“情結”“愛心”和“信念”看得一錢不值,但我還是要用生命和良知來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因為我深信,蒼天能理解我,大地能理解我,社會能理解我,民族的未來更需要我這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