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漢生
有效德育的實施路徑探究
■晏漢生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內容不可謂不豐富,然而,豐富的內容和教育活動,并沒有造就德育效果的提高,社會上時有發(fā)生的案例經常會引起社會對于學校教育尤其是學校德育的詬病和抨擊。究其原因,與學校德育長期脫離實際、德育與生活發(fā)生疏離、德育成為概念化的空洞之物不無關系。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構建一個完整、開放、平衡、和諧的學校德育生態(tài)體系,形成生態(tài)化的德育環(huán)境,已經成為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必然途徑。近年來,武漢市洪山高級中學在生態(tài)教育觀的引領下,也在生態(tài)德育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有力保證。反之,如果德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學校教育生態(tài)的被破壞,出現學校德育與學校、社會愿望背道而馳的現象。概括言之,當前德育效能低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德育內容枯燥
傳統(tǒng)的德育內容簡單枯燥,缺乏時代感,拘泥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的很少,甚至對學生密切關心的、與他們生活緊密聯系的東西一概加以拒斥,例如對于網絡問題,往往粗暴的要求學生不得上網,違反了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快速變革的時代嚴重脫節(jié)。
2.德育方法簡單
學校的德育目標往往缺乏層次和梯度,從小學到高中,都開展“遠大理想”“集體主義”“文明禮儀”“校紀校規(guī)”等主題的教育,看似內容全面,方法合理,其實多為空洞說教,很少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
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主要依靠灌輸和訓導,通過教師把一些相對具體固定的道德原則和思想美德對學生加以灌輸,通過榜樣、訓練、考試、懲罰等方式,生硬簡單地加以強化,而很少從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積淀的豐富的人文、哲學角度加以夯實和闡釋,學生沒有自主接收的興趣和意向;同時,學校德育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與家庭、社區(qū)、學生生活脫節(jié),沒有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事物,德育資源匱乏。
4.德育網絡的松散
真正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應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營造的,教育育人、家庭育人和社會育人應該是統(tǒng)一的,形成合力才能增強教育的效能。遺憾的是,當前的德育網絡,雖然強調三維統(tǒng)一,然而,離協調高效還相去甚遠,甚至學校和家長互相埋怨、相互推諉,與社區(qū)更是不相往來。
5.德育地位的弱化
盡管德育工作總是提到教育工作的首位,但是,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往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德育工作處境尷尬,地位得不到應有的保證。
通過理論學習,實際調研,不同范圍內進行討論,學校上下形成了基于生態(tài)德育觀的相對一致的教育認識,那就是: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人,構筑人的精神支柱。良性的學校德育生態(tài)系統(tǒng)要充分體現整體性、開放性、生命性、動態(tài)性的特點,傳承社會的道德要求,體現學生自我生存、自我發(fā)展的需要。
1.豐富德育內容,讓德育走入真實世界
忻州市城郊排洪應急工程位于忻州城區(qū)的西部和東部,包括西部排洪工程和東部排洪工程兩部分。西部排洪工程包括云中河灌區(qū)一干渠擴建3.27 km、北支退水渠4.3 km;東部排洪工程4.48 km,主要包括忻定排洪渠拓寬疏浚整理2.8 km和新建鋼筋混凝土箱涵1.68 km。
德育的生命,在于追求和弘揚真、善、美。按照學科知識或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邏輯為主線組織的教學內容,看似比較嚴密,但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jié),并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生成。我們倡導學校德育的內容要有序列,有體系,但是一定要符合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貼近生活實踐,多關注“小事”,也就是說,圍繞學生熟悉的,有親身體驗的道德事件進行篩選和組織,開發(fā)生成德育課程所需要的教育話題和范例材料,讓學生喜聞樂見,潛移默化中實現德育目標。例如:
(1)我校利用生物學科的優(yōu)勢,興建了全省唯一的極具特色的高中蝴蝶館,蝴蝶館對學生自由開放,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僅成了研究性學習的問題場,同時也是弘揚生態(tài)理念,進行生態(tài)教育的場所,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性地實現了生命德育的目標。
(2)我校教師在校外發(fā)現了一尊被廢棄的雷鋒塑像,非常痛心,呼吁當代還應該倡導雷鋒精神。學校抓住這個契機,馬上組織征文、辯論會等一系列活動討論:當今社會雷鋒精神還需要嗎?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雷鋒精神在當代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學生自發(fā)簽名,提出要把雷鋒塑像運回學校重新樹立,征得區(qū)政府的同意,雷鋒塑像在洪山高中校園重新屹立,成了洪山高中的一道風景,學校又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雷鋒紀念館,如今,傳承雷鋒精神的教育已經成為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3)2010年,為了更加深入地開展環(huán)境生態(tài)教育,學校在區(qū)科協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以“水”為主題的科技館,進一步夯實了實現生態(tài)教育的硬件建設,也為生態(tài)觀下的學校德育建設提供了更多的載體。
(4)為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校還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建設,針對學校德育工作現狀,有計劃的開發(fā)了一批德育課程,努力將德育寓于選修課程和拓展性課程之中。如《學做生態(tài)人》《仰望精神的星空》《飛舞的花朵》《黃鶴樓詩詞賞讀》等等。這些課程,一方面與學校自主開發(fā)的德育資源密切聯系,另一方面有效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通過生動形象的教育活動,實現了德育的引導功能。
(5)貼近生活的事物,學生關心的事物,就應該是德育工作要關注的事物,社會上的大事和不同的思潮,同樣是我們要引導學生關心的事物。近年來,我校利用周邊高校林立的優(yōu)勢,積極與高校建立聯系,通過邀請大學教授開設講座,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國際問題、文化問題,心理問題,增強學生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辨別能力,推進了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2.優(yōu)化德育方法,讓師生生命能量煥發(fā)
有效德育一定是學生愿意主動參與的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后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產生“感動”,學生在參與后,還能內化為自己的行動,保證這種感動的延續(xù)性。為此,我們提出要優(yōu)化德育方法,讓學生成為德育建構的真正主體。
(1)我們把學生作為德育活動的主體,讓他們充分發(fā)揮主人翁作用,參與設計、組織活動。并且,把學生自主設計和選擇的活動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社團,鼓勵社團在各種常規(guī)活動中產生影響,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例如,班級常規(guī)管理的評比計分,都由學生會和團委組織實施,不僅實現了學生的自我管理,也鍛煉了他們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樹立了公信力。
(2)把課堂始終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我們利用新的課程改革,動員每一位老師參與實施德育工作,把課堂上有聲和無聲的德育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我們關心每一位老師的身心健康,因為教師良好的狀態(tài)直接會給學生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我們倡導每一位教師把真情和關愛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通過營造關愛、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完成知識的傳授,更讓教師的師德、愛心、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3)營造健康向上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具有導向、激勵和協調的功能。學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所具有的潛在的育人功能,校園里每條道路的名字,都在默默傾訴一種文化承載;校刊、校報、廣播臺、網站也都是師生展現風采的場所;每年的藝術節(jié)及各種比賽,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熱情參與。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促進了學生、教師的共同成長。
(4)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德育評價的指導工具。我們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指標都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學生自評、互評、班主任評價和學校評價等過程認真落實,絕不走形式,并把評價結果作為評定三好生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重要依據,以此鼓勵和弘揚先進,樹立典型,發(fā)揮引領作用。
3.編織德育網絡,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合力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綜合教育功能現在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共同認可,但是要真正發(fā)揮好三者的合力作用,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們一方面強化學校教育在德育效能方面的作用,要求全體教職工樹立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挖掘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潛能;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和家庭、社區(qū)的聯系與合作的力度,編織高效的德育網絡。每月一次的家長聯系日,每學期兩次的家長會和家長學校課程,讓家長和學校的聯系更加緊密,對于有先進家庭教育經驗的家長和在社會不同領域有所建樹的家長,學校把他們聘為榮譽教師,為其他家長講課,與學生交流,增強了家庭教育的功效,提高了德育在家庭這個途徑實施的效能。而且,學校還定期和社區(qū)以及周邊單位建立聯系,聘請他們?yōu)閷W生開展系列講座,讓學生了解和認識真正的社會,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和正確的觀念,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成長,德育在溝通中得到實施。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