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開歷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一科,廣西 河池 5463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fā)病率以及病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聯合應用依那普利和阿托伐他汀治療療效進行分析。
根據 NYHA 心功能分級,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42~82歲,平均(68.5±11.2)歲,所有入選對象均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頒布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1]。將所有入選對象隨機分成依那普利(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31021937)聯合阿托伐他?。ㄝx瑞制藥有限公司,H20051408)組(35例)和依那普利組(33例)。兩組間年齡、性別構成比以及心功能分級等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兩組CHF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抗心衰治療,并接受包括給予利尿劑、洋地黃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依那普利1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20 mg/d。治療8周后觀察心功能、血脂、心率(HR)、心臟超聲彩色多普勒和6 min步行距離的改變情況。
采用 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治療前后各指標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按預定方案完成8周療程,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不可耐受現象。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的對比[n(%)]
經過8周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左室舒張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縮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率、血脂以及6 min步行距離均明顯改善,與治療前和對照組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比較 ()
指標 觀察組(35例) 對照組(33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LVEF(%) 35.0±6.8 57.3±4.6 37.6±5.9 49.4±3.7 LDL-C(mmol/L) 3.5±1.2 1.7±0.8 3.2±1.7 2.8±1.4心率(HR) 106.0±6.0 76.0±4.0 98.0±7.0 82.0±6.06 min步行距離(m) 254.0±36.5482.0±45.2 237.0±29.1394.0±25.9 LVEDV(mL) 184.3±42.7141.8±39.8 179.2±35.8162.0±41.0 LVESV(mL) 146.4±21.5101.3±18.9 138.0±24.8129.8±20.1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眾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終階段和主要死因,其主要臨床特點是心臟輸出量降低、心室重構以及腎血流量減少等[2]。在以往的治療中,抗心力衰竭藥物以及神經內分泌拮抗劑藥物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大的降低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3]。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在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應用中效果明顯而備受關注[4]。聯合用藥的治療方式被認為是CHF的最佳選擇,對于延緩臨床進展、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依那普利是長效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有效改善心室和血管的重構,提高血管的順應性,成為目前CHF治療的首選用藥[5]。他汀類藥物則可通過有效降低血脂、抗氧化作用、穩(wěn)定斑塊及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生成,延緩心功能的受損,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發(fā)生或復發(fā)心肌梗死的危險。
本研究通過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聯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對比單純使用依那普利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聯合藥物治療后LVEDV、LVESV、LVEF、血脂下降以及心率變化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另外,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試驗也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應用ACEI和他汀類藥物聯合治療CHF患者均取得較好療效,且在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心血管雜志編委會.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療法參考方案[J].中華心血管雜志,1996,24(5):328.
[2]文成,弓榮泉,祁子君,等.纈沙坦與依鄂普利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療效比較 [J].河北醫(yī)藥,2010,32(12):1552-1553.
[3]李漢成.貝那普利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8,8(10):1770-1772.
[4]楊麗麗,寇惠容.阿托伐他汀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9(4):535-537.
[5]付言,王大為.急性心力衰竭新進展[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8,3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