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李金穎,王云楓
(牡丹江醫(yī)學院紅旗醫(yī)院,黑龍江牡丹江157200)
眼肌麻痹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后天性眼肌麻痹最常見,頭顱外傷、顱內(nèi)炎癥、中毒、糖尿病、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腫瘤、繼發(fā)于眼眶、臉面及額部組織的炎癥、副鼻竇炎及副鼻竇手術等都可引起眼肌麻痹[1]。發(fā)病急劇,病人突然感覺復視,伴有頭暈。中醫(yī)學將此證稱為“風牽偏視”、“目偏視”或“視一為二”、“視歧”[2]。筆者近3年應用針灸結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療后天性眼肌麻痹取得了較好療效??偨Y報告如下。
患者共64例,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齡40~65歲,平均51.4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3個月。左眼發(fā)病者41例,右眼發(fā)病者18例,雙眼發(fā)病者5例;糖尿病所致23例,腦血管病所致27例,炎癥所致9例,外傷所致3例,原因不明者2例;動眼神經(jīng)麻痹28例,外展神經(jīng)麻痹33例,混合型3例。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
①突然性復視和眩暈,遮蓋一眼癥狀消失;②眼球運動受限;③眼位偏斜,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④代償頭位;⑤復像檢查確定麻痹眼肌。
3.1 治療原發(fā)病 高血壓動脈硬化者血壓降至正常范圍,糖尿病患者血糖降至7.0以內(nèi),病毒性眼肌麻痹進行抗病毒治療,由炎癥引起者則應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療。
3.2 藥物治療 對照組和觀察組都給予0.9%生理鹽水加血塞通注射液400 mg靜脈輸注,每日1次;維生素B1100 mg、維生素 B12500μg,每日1次肌肉注射,兩周為一療程;同時口服肌苷200 mg,每日3次。3.3 觀察組 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配合針刺眼部穴位。選穴:主穴取眼肌穴、睛明、球后、絲竹空、攢竹、四白、太陽;配穴取足三里、合谷。針刺方法:消毒穴區(qū),針刺眼肌穴、睛明、球后時,若針下遇有抵觸感即停止進針,且進針后不宜大幅度運針,出針后按壓針孔半分鐘,防止內(nèi)出血。每次留針30 min,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①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②好轉:患眼偏斜度減輕,復視像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③未愈:眼位仍偏斜,程度無好轉,癥狀無減輕。
見表1、表2。兩組在治愈率上并無顯著差異(P>0.05),但在治愈時間上有顯著差異(χ2=5.06,P<0.05),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可見針灸治療該病有一定優(yōu)勢。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愈時間比較
后天性眼肌麻痹發(fā)病原因不明確,故治療比較困難,意見不一。中醫(yī)學認為,眼病的病因多見于風邪侵襲、風痰入絡、肝風內(nèi)動及外傷瘀滯,治療上以祛風散邪、益氣固表、健脾化痰、平肝熄風、活血通絡為治則[3]?!敖?jīng)絡所過,主治所及”,按照眼肌的解剖位置,以局部取穴為主,可直接興奮受損眼神經(jīng),提高麻痹眼肌肉張力[4],使正常肌肉血流量增加,改善眼肌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促進新陳代謝,使患者眼球運動較快恢復正常。
眼肌麻痹在發(fā)病早期及時應用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及血管擴張劑配合針刺治療,絕大多數(shù)病人能夠治愈。所以說,對后天性眼肌麻痹的病人,做出正確診斷并給予及時治療,病人的預后較好。
[1] 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50-65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4-115
[3] 李雪瑩,孫河,葛煜.針灸結合藥物治療眼肌麻痹39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1):13 -14
[4] 牛利軍.西藥加針灸治療眼外肌麻痹65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4,22(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