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爽,孔 妍,唐 強,楊忠鋒,劉宏光,鄭志奇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運動型失語作為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后遺癥,其特征為口語不流利、復述能力差,而對言語的理解能力尚可[1],嚴重影響了患者與他人之間的正常交流,音樂療法作為新興的邊緣學科,有著獨特的治療作用。筆者采用針康法結合音樂療法治療腦卒中后運動型失語患者,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所選的60例病例均系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2],①主要癥狀:半身不遂,神昏,言語賽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②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fā)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③發(fā)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有主癥兩個以上,起病急驟,結合舌、脈、誘因、先兆、年齡等方面的特點即可確定診斷。
2.1.1 針灸方法 采用分區(qū)叢刺長留針法[3]。取穴:頂區(qū)(百會至前頂及其向左,右各1寸和2寸的平行線),頂前區(qū)(前頂至囟會其向左,右各1寸和2寸的平行線)。針刺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直徑0.40 mm×50 mm毫針10根,按上述穴區(qū)向前或后透刺,針體與皮膚呈15°角至帽狀腱膜下深約40 mm。留針期間,開始每隔10 min捻轉1次,重復2次,然后每隔2 h捻轉1次,200次/min,每針捻轉1 min,留針6 h,直至出針,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xù)治療30天。
2.1.2 康復方法 ①口語表達訓練:由簡單的發(fā)音訓練字母的發(fā)音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難度,命名練習可應用圖片或實物說出其名稱,治療師可給予簡答提示,復述練習選擇簡單的詞句開始,由治療師先正確的說出,再由患者重復,選擇的內容可以與實用性相聯(lián)系,增加患者學習的實用性;②閱讀與朗讀訓練:訓練可先從簡單的開始,由短漸長,由慢漸快地進一步練習短文,重點進行發(fā)音訓練,練習時要注意大聲,控制速率,發(fā)音準確、清楚;③實用交流能力訓練可由患者自行選擇談話內容,可以是患者的興趣及愛好、自身情況等內容,治療師態(tài)度親切和藹鼓勵患者表達自己,通過不斷練習患者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語言能力及形成自己的交流策略,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xù)治療30天。
2.1.3 音樂療法 ①前期準備:向患者家屬了解該患者基本情況,根據(jù)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個性愛好選擇不同風格的音樂曲目,如民俗音樂茉莉花等,也可選擇地方戲曲及流行音樂等;②主動式音樂療法強調患者的主動參與,囑患者跟著熟悉的音樂一起打拍子,鼓勵患者主動開口哼唱,治療師從旁輔助糾正發(fā)音,鼓勵患者音量逐漸變大,歌曲數(shù)量逐漸增加;③音樂治療工具選擇:采用計算機音樂播放器,也可采用MP3、MP4音樂播放器,并將患者的發(fā)音錄制下來,這樣患者還可以在治療中進行自我糾正,提高治療效果。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xù)治療30天。
給予觀察組治療方法中的針灸方法配合康復方法治療,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xù)治療30天。
根據(jù)波士頓失語檢查法(BDAE)分6級:0級:不能用言語進行實用性交流,其自發(fā)言語亦無法令人理解;1級:只能說出極少數(shù)的單詞或只限于片斷詞組,需多次重復短句或單詞方能理解;2級:語法上雖有錯誤,但能將單詞連串成句以表達意愿;3級:在日常生活中能溝通意愿,但在非日常生活或不習慣場合下則很困難;4級: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幾乎無障礙,能將自己的意愿表達給對方,但言語欠流暢,或對復雜談話理解上時有障礙;5級:仍遺有輕度的障礙,患者本人雖常感到困難,但很少被別人注意。
臨床療效標準分3級:顯效:較治療前提高3級;有效:評分較治療前提高1級;無效:治療前后無進步。
觀察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67%,經χ2檢驗,觀察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對于腦卒中后運動型失語,針灸治療有利于血液的循行,建立側支循環(huán),從而達到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促進語言功能恢復的作用。言語治療師在言語訓練中主要起到指導治療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指導患者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兩大方面[4],治療中可充分利用患者日常所熟悉圖片和實物進行命名訓練及發(fā)聲練習等,訓練中要遵循從簡至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此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患者十分需要家人乃至全社會的心理支持,這可能與患者無法接受由健康到功能障礙的現(xiàn)實,從而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因此言語治療人員不僅需要對患者進行積極言語訓練和有效的心理指導,同時,還應指導其家屬積極配合治療,這樣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療法為運用醫(yī)學心理學、物理學、美學及康復醫(yī)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和方法,達到治療疾病或保健效果。音樂刺激能影響大腦中某些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改善大腦皮層功能。在腦卒中早期恢復過程中將針康法與音樂療法有助于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治療,無論機體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能得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發(fā)聲訓練及歌唱方式的治療能夠使運動型失語患者言語能力加強。因此針康法結合音樂療法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負擔,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卓大宏.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M].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82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56
[3] 唐強.王德生頭穴結合易化技術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l,7(2):71 -72
[4] 魯劍萍,董瓊.中風失語癥康復治療進展[J].護理研究,2009,23(1A):10-12